微光成炬:濮存昕:那双手,握碎了偏见的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0:11 1

摘要:2001 年山西艾滋病村的土坯房里,濮存昕的掌心第一次贴上艾滋病患者老季的手时,对方的指节像枯树枝般抖得厉害。彼时的中国,对艾滋病的恐惧如寒冬坚冰 —— 医生查房戴着两层手套,村口的井被红漆刷上 “艾滋专用” 的标语。他却在老季家的土炕上连住三夜,同吃一碗小米

那记震颤时代的握手

2001 年山西艾滋病村的土坯房里,濮存昕的掌心第一次贴上艾滋病患者老季的手时,对方的指节像枯树枝般抖得厉害。彼时的中国,对艾滋病的恐惧如寒冬坚冰 —— 医生查房戴着两层手套,村口的井被红漆刷上 “艾滋专用” 的标语。他却在老季家的土炕上连住三夜,同吃一碗小米粥,临走时把钱包里所有现金塞进老季口袋,对方妻子红着眼塞回一把绿豆:“濮老师,这是咱地里长的,干净。”​

那把带着泥土腥气的绿豆,后来被他摆在书桌最显眼的白瓷碗里。同年拍防艾公益片,他执意加一场与感染者拥抱的戏,导演攥着剧本急得冒汗:“这会毁了你的!” 他却扯开戏服领口笑:“我是演员,演的是人心该有的温度。” 片子播出后,有观众寄来裹着刀片的信,更多人却开始悄悄改变 —— 某疾控中心的登记簿显示,2002 年主动检测的人数比往年多了三倍,有人在备注栏里写:“想知道握手会不会传染。”​

从银幕到田间的 “行动派”​

他的公益从不止于镜头闪烁处。2003 年资助的艾滋病孤儿小勇,如今穿着白大褂在县医院实习,手机相册里存着濮存昕每年生日发来的短信,最新一条是:“记得给患者多握握手。”2010 年在云南山区,他看见彝族孩子把课本翻得卷了边,回去就带着团队建起 “红丝带书屋”。书架层高特意截成孩子够得着的高度,绘本里夹着他用红笔写的注音:“爱,ài,和‘艾滋’的‘艾’同音,但更暖。”

最动人的是他那些 “笨办法”:为让乡村教师敢碰艾滋病孩子的作业本,他连续三年办 “同心营”,在灶台前和老师们、感染者一起包饺子,沸水腾起的白雾里,有人小声说 “原来他们和咱一样”;怕敬老院的老人听不懂防艾知识,他请民间艺人把宣传片改成河南坠子,自己跟着学唱时跑调跑成笑料,却让太行山区的老汉们摸着胡须说:“这病,咱懂了。”​

25 年的 “偏见消融记”​

2025 年世界艾滋病日,70 岁的他又站在那间土坯房前。老季的孙子举着手抄报跑来,蜡笔涂的红丝带上写着 “我和艾滋病患者是朋友”,字里行间还粘着片绿豆叶。这一年,他发起的 “零歧视联盟” 已有五千名志愿者,而当年那把绿豆,在他北京的院子里长成了爬满篱笆的绿藤,每年结的豆荚都被新志愿者分着带回去 —— 像撒播一颗颗会发芽的信念。​

“光说没用,得伸手。” 他摩挲着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握笔、握手磨出的印记。阳光穿过豆藤叶隙落在他手上,纹路里盛着的光,和 25 年前第一次握住老季的手时,一模一样。那些被他握过的手,有的成了乡村医生,有的开了公益超市,都在续写着同一个故事:偏见这层冰,终会被掌心的温度融化。

来源:江南梦笔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