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全球性研究指出,仅在2021年,全球就有超过75万人因饮酒诱发癌症。而且最令人警觉的是,这些病例中,没有所谓的“重度饮酒者”专属,很多人只是“偶尔喝一点”,却也未能逃过风险的侵袭。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句流传多年的“金句”,如今正在被科学一点点击碎。
2022年,《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全球性研究指出,仅在2021年,全球就有超过75万人因饮酒诱发癌症。而且最令人警觉的是,这些病例中,没有所谓的“重度饮酒者”专属,很多人只是“偶尔喝一点”,却也未能逃过风险的侵袭。
一滴酒都不安全,这是科学的共识,不是道德审判。
饮酒的文化早已根植于我们的生活,从喜宴到聚会,从社交到应酬,酒似乎成了中国式人情的“标配”。但讽刺的是,我们在“感情深一口闷”的豪情中,却可能在一次次碰杯时,把健康推向深渊。
那些说“少喝点没关系”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癌细胞的发展,并不需要你“喝醉”,它只要你“喝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0年的评估,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即酒精在体内分解后的毒物)被列为“一类致癌物”,这类物质的定义是“对人类有明确致癌性”。换句话说,酒精和烟草在致癌等级上,是同一个级别。
而人们对烟草的态度早已转向“零容忍”,对酒精却仍然心存侥幸,甚至被包装成“社交润滑剂”“下饭神器”“生活调剂品”。但科学不讲人情,癌细胞更不认熟人。
2021年那项刊登在《柳叶刀·肿瘤学》的研究显示,全球因饮酒导致的癌症病例中,食管癌、肝癌及乳腺癌占据了主要比例。尤其是女性乳腺癌,酒精对激素水平的干扰,已被医学界认为是其重要诱因之一。哪怕是每天一杯红酒,也可能在体内悄然点燃“癌”的火种。
更现实的是,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代谢能力”。中国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缺乏乙醛脱氢酶2型(ALDH2),这是一种分解酒精毒性的关键酶。缺乏这种酶的人,在饮酒后易出现面红、心跳加快、恶心等反应。你以为是“喝得快活”,其实是身体在报警。
更悲剧的是,这种酶缺乏本应是“戒酒提示”,却在一些人眼中成了“酒量差”的象征,被忽视甚至嘲笑。科学被情面碾压,健康被习惯出卖,代价却要用生命来偿还。
我们再看看数据。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公布的报告,我国成年男性饮酒率已超过60%,而饮酒相关的肝癌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对比30年前,酒精相关癌症的增长速度远超其他类型。在癌症谱系中,“喝出来的病”正悄然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
以日本为例,该国在2019年进行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每天饮用一合清酒(约180ml),其癌症风险比不饮酒者高出20%以上。而当饮酒年限达到10年,这一风险将成倍增长。这并非恐吓,而是统计学的结论。
历史上,法国作家莫泊桑因长期饮酒导致神经系统紊乱,晚年饱受痛苦折磨;德国哲学家尼采也曾因酗酒引发精神崩溃。酒精对大脑的慢性损伤,往往在意识模糊时已经悄然发生。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以为自己“酒量好”,实际上可能只是对酒精的警觉性降低。这并不是一种“耐受”,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长期饮酒者常出现的“喝不醉”,很可能是神经系统功能衰退的标志。
2023年,中国香港大学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即使是每日低于15克酒精摄入(约一杯啤酒),也能显著提高DNA损伤水平。这种损伤并不会立刻表现为疾病,而是潜伏在细胞层面,为癌变埋下伏笔。
我们以为的“浅浅一口”,在细胞眼中可能是一场暴风雨。
并非所有人都会因为喝酒患癌。但正如轮胎上的细小裂痕,一旦在高速运转中爆发,后果就是灾难。酒精对每个人的影响差异极大,但哪怕概率再低,一旦发生就是100%的痛苦。
一个典型的现实例子是,2022年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江苏一位47岁的企业高管,因长期应酬饮酒患上食管癌,确诊时已是晚期。他并非“烂醉如泥”的酒徒,只是十几年如一日地“浅尝即止”,癌症却照样没有放过他。
这也揭示出一个关键问题:癌症并不总是“重病重因”,很多时候,它来自日积月累的小习惯。而酒精,正是这种“慢性诱因”中最被低估的危险因子。
对照现代公共卫生理念,饮酒已无法再被包装成“个体选择”。它对社会造成的医疗负担、家庭破裂、交通事故,早已超越私人行为的范畴。欧美多国已出台政策限制广告、提高税率、控制销售时间,目的明确:减少饮酒人口,降低癌症风险。
在中国,虽然饮酒仍是“文化符号”,但年轻一代的态度正在转变。数据显示,“无酒精啤酒”的销量正在逐年增长,这不仅是口味上的选择,更是健康意识的觉醒。
改变从来都不容易。习惯是一种集体默契,打破它需要勇气。但如果我们知道每一次举杯,都可能是与癌症“碰杯”,这种勇气或许就不再显得沉重。
科学已经给出答案:没有安全饮酒的剂量,唯一安全的方式,是完全不喝。
我们不是要妖魔化饮酒,而是要还原它真实的健康风险。生活可以有方式的选择,但不能拿生命做赌注。健康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路上少一滴酒,或许就多一分希望。
实用建议:
1. 主动了解酒精的健康影响,不要依赖“经验”或“传言”决定是否饮酒。
2. 关注饮酒后的身体反应,如脸红、心悸等,可能是酶缺乏的信号,应引起重视。
3. 尽量选择无酒精替代品,不牺牲社交体验的同时,保护自身健康。
4. 减少应酬中的酒精压力,明确拒绝不应被视为“不合群”,而是健康的表现。
5. 关注家族病史,如有肝癌、食管癌等高风险家族成员,更应远离酒精。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RumgayH,ShieldK,CharvatH,etal.全球饮酒与癌症负担评估结果《柳叶刀·肿瘤学》,2021,22(8):1071-1080.
[2]BaanR,StraifK,GrosseY.酒精饮用与癌症风险的评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告》,2010,96:1-31.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健康行为监测报告(2023)[M].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
[4]RehmJ,LachenmeierD,RoomR.酒精饮用与癌症风险关系的机制研究《药物与酒精评论》,2020,39(6):608-617.
[5]王丽君,张文宏.饮酒与中国人群癌症风险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5):653-659.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