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华亭市以非遗传承为载体,通过多元路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社会化参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有形有感有效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华亭市以非遗传承为载体,通过多元路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社会化参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有形有感有效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传承方式、激发团结奋进动能。编辑出版了《华亭戏曲·剧本集》《华亭曲子戏研究》等文化丛书,创编剧目15个,组织积极参加甘肃敦煌、成都国际非遗展演等活动,《精准扶贫谱新曲》《大山深处》《二丫你变了》《烙碗计》等先后获得全国小戏小品剧本二等奖、甘肃省小戏小品调演一等奖和敦煌文艺奖等奖项,《赶子》《徐策跑城》在中央十一套《戏曲采风》栏目播出。连续16年举办曲子戏调演,在安口朱家坡、策底大南峪等乡村旅游景点组织开展演出活动28场次,积极展示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生活文化实践,以非遗文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打造非遗阵地、构建文化认同空间。成立了华亭曲子戏传承发展中心,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砂器展馆、雕塑展馆各1个、安口砂器传习所1个,组建城乡曲子戏剧(社)团104个,在市文化馆、博物馆等打造“非遗+民俗文化”主题展区,将华亭陶瓷、安口砂器制作,皮影戏、木偶戏表演与民族团结故事结合,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互动体验,让参观者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脉络。将非遗元素融入民俗旅游线路,游客可参与泥塑制作体验,观看曲子戏表演,购买非遗文创产品,形成了“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经济反哺”良性发展格局。
搭建非遗课堂、拓展教育传承链条。将非遗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扎实推动“非遗进校园”,构建“课程+活动+实践”模式,各中小学、幼儿园将木板年画、木偶戏、安口砂器制作等纳入校本课程,常态化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非遗实现了从“历史记忆”到“现代传承”的转化。定期开展“非遗故事会”“非遗技艺大赛”等“非遗里的民族团结”系列活动,阐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层内涵。累计举办非遗展演等活动50余场,覆盖各族师生及群众10万余人,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达98%以上。
培养非遗人才,增强传承发展后劲。在市职教中心设立非遗技艺专业,先后培育各类非遗人才100多人,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0余人,培育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带头人450多人,培训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民间文化从业人员达到1360多人次,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优秀专业人才。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不定期开展非遗表演活动,通过“非遗+志愿服务”模式,促进各民族在共同参与和交往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树牢“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有力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宏波 文/图)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