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点亮我的教育人生 | 职教叙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05:30 1

摘要: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2025年08月05日 05:30新网师

08月03日 20:00 直播

已结束

教育科研与教育写作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370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重磅 | 新网师2025年秋季招生简章

在这漫长的教育与成长之路上,我仿佛是一叶扁舟,徜徉在浩渺的知识海洋中。每一次的启航,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回首往事,那些高人的指引、身边的榜样,像是北极星,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01

高人指路:打开读写新世界的大门

2024年6月15日,教育三十人论坛与我校联合举办了“2024职业(技工)教育发展论坛”,论坛上,唐虔、汤敏、李镇西、郝晓东等名家的精彩分享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

他们的话语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特别是郝晓东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读写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自身的经历,讲述了阅读与写作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郝老师让我意识到,读写不仅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

结识郝晓东老师,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大幸事。他那深厚的读写经历,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去年11月底,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下,我加入了新教育读书会和生命叙事写作营,这两个组织汇聚了许多优秀的教育者和热爱读写的朋友,他们的智慧与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每周的在线读书会,都是一个知识的盛宴。大家会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并讨论其中的观点。通过这种交流,我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新网师生命写作营则是一个专门为教育工作者设立的写作平台。起初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总要找时间来阅读,为了交写作作业,得挤出时间,下班后再写。

但是慢慢地,从王小龙、智静、卢雪松、吴尧达等等老师的精心组织、精彩讲解中,我感受到了这些优秀的教育者们的全情投入。他们的每一场分享,每一次作业的批改和点评,都像是给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与从容。

02

榜样在身边:被点亮的日常

在我工作的学校,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名誉校长冯校长,他是我们学校的灵魂人物。他非常重视读写教育,总是以身作则,引领全校师生开展各种读写活动。

每每发现高品质书籍,他必给全体教职工每人购买一本。他倡导全体教职工每月读一本书,手写3000字的读书笔记,由他亲自批阅,这已成为我校靓丽的底色。

我们将原有图书馆的书,全部放在学生教室里,可供学生随时随地阅读,也有专门的开放式阅览室,起名“书海拾贝”书吧,在里边可以免费喝茶水、喝咖啡。

他说,在书吧,看了书可以在书上写心得、写体会、写感悟,并要签上日期,署上名字,这才发挥了这本书的真正作用。

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也养成了每日写日记、每月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校长的引领下,学校的读书学习风气氛围日益浓厚。

他孜孜不倦,花甲之年,仍能率先垂范。

作为行政办公室的一员,我每天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琐碎和平凡的,但是否能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呢?曾经为写一篇学校规划报告,冯校长会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最终才公布成型。

单从文字上的这种认真仔细,他就值得我学习。他做事雷厉风行,但又细致周全,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印在大家的心中,成为我前行的动力源泉。

去年年初,分管行政的领导,也是我在办公室的引路人蔡老师突发疾病,她的身体成为大家最牵挂的事。

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她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住院治疗初期,她还坚持工作,不愿因为自己的病情而耽误学校的事务。她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她休养期间,我暂时接手了办公室行政的部分工作。虽然压力很大,但我始终牢记她的教诲,尽己所能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她伏案写作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正是这样的榜样,让我在压力与动力中并存,继续前行。

03

学生也是老师:共读共写中的双向奔赴

领导、老师是榜样,学生同样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们学校是一所技工学校,可能大部分人的印象,学生本身就“底子差”,能学好技术即可,何谈其他发展。

但相反,我们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许他们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不妨碍他们作为“人”的发展。

与学生共读、啃读经典作品,是我教育生活中的又一大改变。为了增进与学生的沟通,我们班级育人团队,每周三与学生一起共读、共写、共讨论。

起初,学生们也是懒散的,甚至会出现不是他来分享,他就睡觉、放空的状态。这时,育人团队老师会“重点”关注,邀请他们朗诵,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我们还会组织学生以辩论、讲书的形式来加深对书籍的理解,正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心灵的沟通。

除了共读,我们还鼓励学生写作。写日记、批阅日记,打开师生沟通的渠道。

记得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表达了对自己去世亲人的思念,“我想念我的她。她很爱我,总是给我讲故事,教我做剪纸。她去世后,我经常梦见她,梦见我们一起聊天……”

读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亲爱的孩子,真想抱抱你。亲人虽然不在了,但她的爱永远伴随着你。把这份爱珍藏在心中,让它成为你前行的动力。”

我想她一定也是信任日记这种表达方式的,愿意通过写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这也从文字中拉近了我们与学生的距离。教育无他,爱与榜样。我希望从教育实践中,诠释这句话的真谛。

班级的共读共写活动,逐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学生们不仅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更在写作中发现了自我。

04

回归妈妈:家庭教育的“再出发”

周末的午后,我坐在沙发上,手中捧着一本绘本,书页在指尖轻轻翻动,孩子坐在我的腿上,小小的身体依偎在我的怀里,他的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日子里,几乎是很少见的。曾经的我,总是匆匆忙忙,早出晚归,晚饭后,便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仿佛那是我唯一的慰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意识到,妈妈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在家庭育人中的“缺位”。我决定改变,尝试放下手机,把对工作的耐心带回家庭,尽己所能,亲力亲为。

于是,每天晚饭后,我不再拿起手机,而是陪伴孩子读书、游戏,参与他的成长。

孩子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他逐渐减少沉迷于电视动画片的时间,而是主动靠近我,问我在做什么。

他会模仿我的样子,拿起书本,有模有样地看起来。他会要求我来讲故事,与他共同完成他的要求。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妈妈的角色不可缺位。

我开始认真思考“妈妈”的含义,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孩子的母亲,更是他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李镇西老师曾说:“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这句话适用于教师,也适用于父母。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说给孩子听,而是做给孩子看。

阳光依旧温暖,书页依旧在指尖轻轻翻动,孩子依旧依偎在我的怀里,他的眼睛依旧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我知道,这条教育与成长的道路,我们还会继续走下去,而我,也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学习、反思、前行。

每一个高人的指引,每一个榜样的力量,都成了我前行的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以书为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郭洁珏

山西华能高级技工学校办公室助理

在磨砺中蜕变,于坚守中绽放 | 职教叙事

破茧、育心、逐光:我的教育进阶之路 | 职教叙事

九年职教的温度,是我向阳生长的刻度 | 职教叙事

请点赞,在看,转发支持我~

看更多教师成长锦囊

来源:新网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