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共融”战略下的城市公交媒体新使命丨专访绍兴市公共交通集团尉丽君董事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08:30 1

摘要:在浙江省内五大国有交通企业与绍兴公交集团战略合作签约的背景下,绍兴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尉丽君董事长接受了交通广告观察媒体平台的专访。本次合作以“聚力共融 致远同行”为愿景,标志着“公交+文旅+新能源”跨区域联盟的正式启航。尉丽君董事长从城市公交媒体的战略价值

~_~行业最优平台:交流合作、追寻市场、共赢发展~_~

在浙江省内五大国有交通企业与绍兴公交集团战略合作签约的背景下,绍兴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尉丽君董事长接受了交通广告观察媒体平台的专访。本次合作以“聚力共融 致远同行”为愿景,标志着“公交+文旅+新能源”跨区域联盟的正式启航。尉丽君董事长从城市公交媒体的战略价值出发,深入解读了此次合作对区域发展、行业升级与公共服务创新的深远意义。

绍兴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尉丽君董事长

交通广告观察(以下简称“观察”):尊敬的尉丽君董事长,您好!作为交通广告观察,我们专注于城市公交媒体资讯报道,致力于提供行业内最具洞察力的资讯报道和分析。本次五家省内重点交通企业与绍兴公交集团达成战略联盟,开创了区域公交协作的新模式。您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这种“聚力共融”对于重塑区域公交网络,尤其是发挥公交作为“城市移动媒体”的公共传播价值,具有哪些战略深意?

尉丽君:感谢提问。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本次五家省内重点交通企业与绍兴公交集团的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以“交通共联”推动“要素共通”、以“媒体共融”服务“区域共振”的创新实践。这种“聚力共融”的深层战略意义,可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它是打破区域壁垒、构建“全域传播生态”的关键一步。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互联互通”,而公交作为覆盖最广、触达最深的城市移动空间,其媒体价值早已超越单一城市的“窗口功能”。通过联盟整合,我们可以将分散的公交站点、车身、车厢等传播载体串联成网,形成贯穿杭嘉湖、甬绍台等区域的“流动信息矩阵”。比如,绍兴的黄酒文化、宁波的港口经济、湖州的生态资源,能通过跨区域公交媒体实现“一程传播、全域认知”,这不仅强化了区域文化认同,更能为长三角“文旅一体化”提供精准的场景化传播渠道。

第二,它标志着公交媒体从“商业载体”向“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升级。在“聚力共融”模式下,公交媒体的公共属性将被深度激活。一方面,它可以成为区域政策协同的“宣传员”—— 比如长三角生态环保标准、民生服务一体化举措等,通过公交场景的高频触达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另一方面,它能化身“应急信息枢纽”,在极端天气、公共事件等场景下,依托联盟构建的跨区域信息同步机制,实现应急内容的全域快速覆盖。这种转型,让公交媒体真正成为服务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第三,它为行业探索“社会效益与市场价值共生”提供了范本。传统公交媒体往往面临“区域分割导致的资源分散”“单一运营导致的价值天花板”等问题。而通过“聚力共融”,我们既能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传播成本、提升商业价值,更能集中资源打造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公交媒体IP”。例如,结合“公交+新能源”的联盟特色,我们可以在全区域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将公交媒体打造成展示长三角“双碳”实践的移动展厅;结合“公交+文旅”,则能开发定制化传播产品,让每一辆公交车都成为区域文旅资源的“体验入口”。

在我看来,“聚力共融”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重构公交媒体的空间连接力、信息穿透力和价值创造力,让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承担起“文化共传、服务共推、发展共促”的新使命。这既是交通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也是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观察:您提到将公交打造成“城市文化走廊”。随着“公交+文旅”模式的深化,公交媒体如何超越传统的广告功能,成为承载城市精神、促进文化共融的创新平台?

尉丽君:根据我的观察和通过各种形式所了解到的,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公交媒体广告出现了以下几种创新的表现形式:

将公交打造成“城市文化走廊”,是“公交+文旅”模式深化的核心目标,也是公交媒体超越传统广告功能的关键方向。从本质上看,这要求我们把公交媒体从“商业信息载体”重构为“文化价值传递者”:

第一,要以内容深度激活文化认同。我们要跳出“景点宣传”的浅层思维,聚焦城市精神的内核挖掘。比如绍兴的“名士文化”“水韵基因”,不能仅靠广告画面展示,而要通过“公交场景+文化叙事”的融合设计,让乘客在通勤中感受文化肌理。例如,在城际公交的车厢内设置“浙东唐诗之路”主题阅读区,扫码即可收听李白、杜甫等诗人途经绍兴的诗作解析;在公交站台打造“越窑青瓷”微展览,用互动屏还原瓷器烧制工艺。这种“沉浸式文化渗透”,能让公交媒体成为串联区域文化记忆的“项链”,促进长三角城市间的文化共鸣。

第二,要以载体创新构建文化场景。公交媒体的形态创新要与城市风貌、文旅特色深度绑定。在车身设计上,突破传统喷绘模式,采用“流动艺术”理念,比如绍兴公交大禹号、黄酒小镇旅游公交专线等公交车身上都含有乌篷船、古镇等本地特色元素,完美诠释了江南风情、绍兴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此外,在站点改造上,后续我们将探索推动“公交站台+文化驿站”的功能融合,比如在鲁迅故里公交站设置“乡土文学”朗读亭,在兰亭公交站布置书法体验屏,使公交站点从“候车空间”升级为“文化体验节点”。

第三,要以协同机制促进文化共融。借助本次战略联盟,我们正推动建立“长三角公交文化资源共享库”,整合各地的非遗技艺、民俗故事、历史影像等素材,通过跨区域公交媒体实现“文化互展”。比如,宁波的“海丝文化”、嘉兴的“红船精神”,都能通过绍兴公交媒体进行专题呈现,形成“一程公交、多城文化”的传播效应。这种协同不仅丰富了公交媒体的内容供给,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区域文化认同。

观察:新能源公交的普及,除了绿色效益,如何为公交媒体的技术迭代与体验升级创造新可能?例如,智能网联技术会否催生“沉浸式交互媒体公交”的新形态?

尉丽君:新能源公交的普及,为公交媒体的技术迭代与体验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技术层面来说,新能源公交的电力系统更为稳定,相比传统燃油车,能为各类智能媒体设备提供更可靠的电力支持,使得在公交上搭载大型互动显示屏、VR设备等成为可能。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入,更是催生“沉浸式交互媒体公交”新形态的关键。想象一下,当乘客乘坐公交时,通过AR眼镜,车窗可以实时显示沿途建筑的历史变迁、相关的文化典故;借助智能语音交互,公交媒体能根据乘客的需求,精准推送周边的文旅景点、商业服务等信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沉浸式交互媒体公交”会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数据驱动会让媒体服务更精准。新能源公交的智能管理平台可实时采集客流数据、出行偏好等信息,为媒体内容推送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分析到某条城际线路的乘客以亲子家庭为主,就会在媒体端重点推送主题乐园、科普场馆等信息;针对商务人群集中的线路,则强化会展、产业园区等内容传播。这种“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将推动公交媒体从“广而告之”转向“精准触达”。

可以说,新能源公交不仅是绿色出行的载体,更是公交媒体迈向“智慧化、场景化、交互化”的“新基建”。公交媒体方将推动新能源公交车成为“移动的智慧文化驿站”,在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创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与信息服务价值。

观察:跨区域联盟涉及多方资源与利益协同。作为发起方,绍兴公交如何通过机制创新,确保“公交媒体资源”在联盟内的高效共享与价值最大化,避免成为松散的口号式合作?

尉丽君:跨区域联盟的生命力,在于能否通过机制创新把“聚力共融”的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协同效能。作为发起方,绍兴公交始终认为:没有机制的“共融”是松散的,缺乏利益联结的“联盟”是短效的。为此,我们聚焦“资源可共享、利益可量化、责任可追溯”三大核心,构建了一套闭环式机制体系: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各司其职”的组织保障机制,让资源共享有“方向盘”。未来我们打算建立分层管理的组织架构,成立联盟理事会、资源运营中心和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负责战略决策和方向把控,资源运营中心负责具体的资源调度、排期安排和效果评估,专业委员会则专注于内容创作和技术研发,形成协同高效的运作体系。

二是创新“价值量化+动态分成”的利益协调机制,让协同发展有“动力源”。我们深知,多方协同的核心是“利益共生”。我们将各成员单位的公交媒体资源进行量化评估,制定统一的“资源积分”体系,成员单位使用资源时以积分结算,积分可用于兑换其他资源或参与收益分成,让每个成员都能在联盟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是实施“效能评估+退出熔断”的约束监督机制,让联盟运行有“紧箍咒”。为避免“口号式合作”,完善伙伴新产业合作机制,分析研究各自资源优势和共享情况、协同项目成效等进行评估,对无法实现长期共赢成长的盟友伙伴减少进一步合作,确保联盟始终保持活力和效率。

说到底,机制创新的本质不是“约束”,而是通过规则设计,让每个成员单位在“聚力共融”中既能贡献价值,更能分享成果,最终实现从“业务联合”到“发展融合”的质变。

观察:最后,您如何看待本次联盟对全国公交行业转型的示范意义?绍兴公交期望通过“媒体价值重构”,为行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新路?

尉丽君:本次五家省内交通企业与绍兴公交的战略联盟,对全国公交行业转型的示范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公交“一城一域”的发展惯性,提供了“资源协同、价值重构、生态共建”的转型样本。

从行业痛点来看,当前全国公交普遍面临三大挑战:区域资源分散导致的规模效应不足、媒体价值被单一商业属性束缚、公共服务与市场运营难以平衡。而我们的联盟实践证明,通过“聚力共融”能够破解这些困局——它示范了如何以公交媒体为纽带,将分散的区域资源转化为“全域协同势能”,将单一的出行工具升级为“多元价值平台”,为行业提供了从“被动运营”到“主动创造”的转型思路。

绍兴公交期望通过“媒体价值重构”,探索出一条“公共服务为根、文化传播为魂、产业协同为翼”的新路:“根”是坚守公交媒体的公共属性。我们要让公交媒体成为民生服务的“便民窗口”,比如通过跨区域公交网络同步发布政务信息、应急通知、民生服务指引等,让公共服务触达更精准、更高效;“魂”是激活公交媒体的文化价值。依托长三角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公交媒体成为流动的“文化博物馆”,通过跨区域文化内容的交互传播,增强区域文化认同,让乘客在出行中感受文化的力量;“翼”是拓展公交媒体的产业协同能力。以“公交媒体+文旅+新能源”的融合模式,构建产业协同生态圈。例如,通过公交媒体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文旅线路引流,同时借助新能源公交的技术升级提升媒体体验,形成“传播促产业、产业反哺传播”的良性循环。

这条路的终极目标,是让公交行业从“财政补贴依赖”转向“价值创造驱动”,从“城市交通配套”成长为“区域发展引擎”。我们相信,当公交媒体的公共服务价值、文化传播价值、产业协同价值被充分释放,整个行业将迎来从“生存型运营”到“发展型创新”的质变,这也是本次合作为行业贡献的实践思考。

广告主们猛然惊醒:这些穿行于大街小巷的流动的黄金广告位,价值早已今非昔比!今天,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近期案例中城市公交媒体如何突破传统,玩出新高度!

来源:交通广告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