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鹿卿工于诗文,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写景之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还有展现个人情怀和志向的抒情作品。
徐鹿卿(1189年~1251年),字德夫,号泉谷,隆兴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人,是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官员与学者,在文学、理学等方面皆有一定成就。
徐鹿卿工于诗文,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写景之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还有展现个人情怀和志向的抒情作品。
徐鹿卿是南宋理学的追随者和传播者,他深入研究理学经典,对理学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他积极倡导理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讲学、著述等方式,传播理学思想,培养了一批理学人才,为理学在南方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爱山堂七绝句(并引) 其一 南宋 · 徐鹿卿
横江江上四山环,少得当前面势宽。
试上此堂舒远目,疏林尽处见峰峦。
这首七绝以简练笔触描绘登临"爱山堂"所见之景,在有限篇幅中完成了从空间观察到心灵舒展的诗意升华。诗人徐鹿卿通过"横江""四山""疏林""峰峦"等意象的有机组合,构建出一个层次分明的视觉空间,最终指向超越物象的精神境界。
首句"横江江上四山环"以全景视角奠定全诗空间格局。"横江"二字既点明地理位置,又暗示江水与山势的横向延展;"四山环"则简洁勾勒出群山环抱的地理特征,一个"环"字生动表现出山势的围合感,为后续的视野展开埋下伏笔。这个开篇如同展开一幅山水长卷,将读者瞬间带入诗境。
次句"少得当前面势宽"笔锋一转,从客观描述转入主观感受。"少得"二字透露出此地视野的稀缺珍贵,而"面势宽"则精准捕捉到登高临远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诗人在此暗示:真正的开阔不在物理空间的宽广,而在心灵视野的舒展,为后文登堂远眺埋下伏笔。
后两句"试上此堂舒远目,疏林尽处见峰峦"将诗意推向高潮。"舒远目"三字是全诗诗眼,既写登高望远的动作,又喻心灵的开阔;"疏林尽处"的视觉引导极具层次感——由近及远,由疏至密,最终在"峰峦"处达到视野的升华。这个收束句不仅完成了空间描写的递进,更暗含人生境界的提升:当我们超越眼前琐碎(疏林),方能窥见更壮阔的风景(峰峦)。
爱山堂七绝句(并引) 其二 南宋 · 徐鹿卿
大峰舒肆小峰崷,帘幕中间坐五侯。
立断斜阳吟不透,一声牧笛满林秋。
首句“大峰舒肆小峰崷”,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大小山峰的不同形态。“舒肆”将大峰拟人化为舒展自在、豁达豪放的形象,仿佛一位胸怀宽广的智者,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身躯;“崷”则把小峰描绘得峭拔、挺拔,犹如一位坚守自我的勇士,傲然挺立。两种不同风格的山峰并立,刚柔相济,形成鲜明的对比,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次句“帘幕中间坐五侯”,诗人展开奇特的想象,将群山环抱的景象比作帘幕,而山中的楼阁或胜境则如同坐在帘幕之中的“五侯”。这一比喻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神秘与华贵之感,也暗示了此地的不凡与清幽,仿佛是一处远离尘世喧嚣的隐秘之地,让人不禁对其心生向往。
后两句“立断斜阳吟不透,一声牧笛满林秋”则从视觉转向听觉,营造出悠远而略带寂寥的氛围。“立断斜阳”描绘出诗人伫立在夕阳下的身影,沉浸于眼前的美景之中,沉醉到极致以至于“吟不透”,生动地表现出景色的壮美与深邃,让人难以用言语尽述其妙。此时,“一声牧笛”划破寂静,回荡在“满林秋”之中,以动衬静,更凸显出山林的清幽与秋意的浓郁,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爱山堂七绝句(并引) 其三 南宋 · 徐鹿卿
竹篱茅店野人家,门外清流一带斜。
小隐桃溪端的是,更须水上觅胡麻。
首句"竹篱茅店野人家"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乡村居所的简朴风貌。"竹篱""茅店"这两个典型意象,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泥土气息的田园场景。"野人家"三字更点明其远离尘嚣的隐逸特质,语言虽平淡却自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感。
次句"门外清流一带斜"将视角从居所转向环境,描绘了一道蜿蜒流过门前的清澈溪水。"一带斜"三字尤为传神,既写出了水流的自然形态,又赋予画面动态的韵律感。这道清流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成为隐逸生活的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净与超脱。
后两句"小隐桃溪端的是,更须水上觅胡麻"由实入虚,转入对隐逸理想的抒写。"小隐"点明这是文人雅士推崇的适度隐居,不同于彻底避世的"大隐"。"桃溪"既实指眼前的溪流,又暗用桃花源典故,使平凡的水乡景象获得文化意蕴。末句"水上觅胡麻"更是神来之笔——胡麻(芝麻)在道教传说中是仙家食物,诗人暗示在这桃溪水畔,或许真能寻得仙家之物,将现实景物与神仙想象巧妙联结。
爱山堂七绝句(并引) 其四 南宋 · 徐鹿卿
比屋桑麻三月雨,夹溪桃李四时春。
谁欤幻出山前景,指似堂中觅句人。
首句"比屋桑麻三月雨"以细腻的观察切入,描绘了江南三月特有的农耕景象。"比屋"二字展现村落相连的密集人居,而"桑麻"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象征,暗示着丰饶与安宁。"三月雨"点明时令,春雨润物的意象既写实又充满生机,为整幅画面奠定了温润的基调。
次句"夹溪桃李四时春"将视角转向溪流两岸,描绘出超越时序的永恒春色。"夹溪"的空间布局与"四时春"的时间错位形成巧妙对比——溪流两岸的桃李仿佛凝固在春天,不受季节更迭的影响。这种艺术化的处理,将现实中的短暂春光转化为永恒的美学体验。
后两句"谁欤幻出山前景,指似堂中觅句人"由景入思,实现了从观照到领悟的飞跃。"谁欤幻出"的设问,将眼前美景视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创造,赋予自然以神秘色彩;"指似堂中觅句人"则点明诗人作为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不仅是观察者,更是被自然邀请参与这场美学盛宴的幸运儿。这种互动关系揭示了诗歌创作中主客体的奇妙交融。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