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假正酣,关于暑期研学,越来越多的深圳家长和学生正在做出新的选择。今年暑期,深圳本土研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市各类公益性与市场化研学项目内容丰富,涵盖人工智能、海洋生态、非遗技艺、脑科学、中医药等多个领域。与其奔波千里去外地“打卡”,不如走出家门沉浸在“脚下
“走进科学城”研学活动吸引众多学生前来观摩学习。 光明区教育局供图
暑假期间光明学子“走进科学城”研学活动圆满举行。 光明区教育局供图
南山博物馆
近期火热的敦煌文化艺术大展,孩子们对敦煌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南头古城成了孩子们的研学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姚卓文
暑假正酣,关于暑期研学,越来越多的深圳家长和学生正在做出新的选择。今年暑期,深圳本土研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市各类公益性与市场化研学项目内容丰富,涵盖人工智能、海洋生态、非遗技艺、脑科学、中医药等多个领域。与其奔波千里去外地“打卡”,不如走出家门沉浸在“脚下的课堂”里。在“家门口”的资源中发现宝藏,在城市的滋养里获得成长——这是这个暑期,深圳学子给出的答案。
“半小时研学圈”破解带娃难题:家门口的普惠课堂人气爆棚
7月的一个清晨,来自福田的王女士与几位家长约好抢“小小科学家”科学探索研学营名额,只为孩子们能够一同参与。报名现场“秒光”,成为今年研学热度的真实写照。“比起去外地拍照打卡,深圳的科创研学更实在,孩子也真能学到东西。”她说。
王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的学校近年持续强化科学素养教育,而深圳的研学课程正好聚焦人工智能编程、海洋科技、野生动物保护、应急安全演练等主题,兼具趣味与实用。“每人只收200元餐费和保险费,能抢到就是赚到!”
据悉,2025年深圳暑期研学的一个显著趋势是普惠化。在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统筹下,全市党群服务中心、青少年宫等公共机构成为公益研学主阵地,内容涵盖环保科普、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等,并向外卖员、快递员子女定向开放部分名额。同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半小时研学圈”概念,倡导在以学校为圆心,半小时路程为半径的区域内,形成家门口的研学阵地。
“家门口就是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非遗工坊,孩子根本不必远行,就能接触到高水平的课程资源,真的非常便利。”一位南山区的家长说,研学已不再是“高消费家庭”的专属,身边触手可及的研学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深圳家庭的共同选择。
2
从山海地理到科创基因:跨学科融合激发研学新动能
在深圳,研学早已不只是参观学习,更是一次次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课”。
今年暑假,南山区教育局发布了《南山区校外教育资源创意地图2025》,引导家长围绕“半小时研学圈”合理安排行程。地图囊括南山博物馆、海洋科普馆、大沙河生态长廊等二十多个场所,学生们带着任务“打卡”,用脚步丈量社区、用思考连接知识。
家住南头的李女士专门为家人购买了南山博物馆“大成敦煌”文化艺术展门票。孩子上学期参与学校的“敦煌莫高学堂”研学项目,学习泥板画、壁画修复等内容,从历史、美术、地理、生物、数字技术等多维度深度切入,“孩子对莫高窟充满向往,这样的展览对他来说是课堂的延续”。
而在深圳的另一边,光明区2025年“走进科学城”大型研学活动同样引发广泛关注。暑假期间,2500余名光明学子走进深圳湾实验室、深圳科学技术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光明国际中医药港等24个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开启了一场以“科学共振”“智慧启蒙”为主题的沉浸式研学之旅。
在深圳科学技术馆,孩子们模拟驾驶高铁、体验智能机器人互动,完成“火箭组装”“6G通讯解析”等多个任务,理解交通工具与通信技术的演进逻辑;在光明水质净化厂,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净水器,了解污水处理流程与环保原理;在深圳湾实验室,通过“蚊子的一生”等课程,学习疾病传播与生命科学。
“以前在课本里看到发动机、污水处理,现在可以亲手触摸、动手模拟,印象太深刻了。”不少同学表示,这样的研学比传统课堂更有趣、更真实。
3
从“走过场”到“深探索”:重构研学价值逻辑
曾几何时,暑期研学一度被诟病为“游学”甚至“花架子”。但今年的深圳,本土研学项目普遍回归教育本质,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从“体验式游览”升级为“问题式探究”。
在深圳理工大学举办的“脑育科创营”中,孩子们接触到了脑电信号采集、AI模型搭建等真实科研过程。主办单位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设置“线上7天+线下7天”的混合式课程,从先导学习到动手实践,最终产出一个脑控Demo产品并进行成果展示。
“科学不是学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营地负责人程飞老师表示,这个项目强调的不仅是知识获取,更是项目协作、技术应用、自我表达等综合能力,“我们希望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信息的接收者。”
类似的“深度探索”理念,也贯穿在光明“走进科学城”研学活动之中。在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小学生们亲身体验AI自动煎药系统,了解中医药现代化转型路径,动手制作合香珠与中草药风筝,感叹“原来中医药这么酷”。
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与附属医院,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多学科联合诊疗过程,了解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的实际运用;在脑科学产业中心,通过互动体验,孩子们树立健康生活理念,理解医学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
“研学不能只是‘走一圈’,而是一次深度介入真实世界的机会。”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一位带队老师说,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实验、去表达,他们收获的远不止于知识本身。
制图:陈东阳
来源:深圳特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