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下乡锻炼感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07:28 1

摘要:八月的风裹着稻花的清甜掠过村口的老槐树,我蹲在田埂上揉着发酸的膝盖,看着刚插好的秧苗在水田里泛起绿浪。这是我作为办公室文秘干部下乡锻炼的第47天,胶鞋边缘沾着的泥渍已经结成深褐色的壳,防晒衣下的皮肤晒得黝黑,可指尖触到泥土的温度时,忽然想起出发前领导说的话:"

八月的风裹着稻花的清甜掠过村口的老槐树,我蹲在田埂上揉着发酸的膝盖,看着刚插好的秧苗在水田里泛起绿浪。这是我作为办公室文秘干部下乡锻炼的第47天,胶鞋边缘沾着的泥渍已经结成深褐色的壳,防晒衣下的皮肤晒得黝黑,可指尖触到泥土的温度时,忽然想起出发前领导说的话:"文秘工作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

一、从"案头笔"到"田间锄":打破认知的"第一课"

报到那天,镇里派来的老周开着三轮车来接我。他裤脚卷到小腿,裤管上还沾着新泥,车斗里堆着半袋化肥和两捆葱苗。"小X啊,咱村现在正搞高标准农田改造,你先跟我去看看机井选址。"他说这话时,我怀里还抱着笔记本电脑——出发前我特意把常用的公文模板、调研报告范例拷贝了满满一硬盘,想着"总得用得上"。

可现实比想象骨感得多。第一天跟着村支书走村串户,我捧着笔记本想记录"群众需求清单",结果王婶拉着我聊她家孙子上学路远的问题,李叔抱怨灌溉渠年久失修,张大爷端来一碗刚煮的玉米糊:"闺女,先吃点垫垫,咱庄稼人说话慢。"我握着笔站在院子里,突然发现那些精心准备的"调研提纲"根本派不上用场——群众不会按照PPT的逻辑说话,他们的问题藏在晒谷场的草垛后,在井台边的水桶里,在晒得黝黑的皱纹里。

更"狼狈"的是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那天。我自告奋勇负责整理宣传材料,结果村主任拍着我肩膀说:"小X,光写标语不管用,得跟大伙儿一起干。"于是我扛着铁锹下了地,第一次握锄头才知道,看似简单的"除草"要分清哪些是杂草哪些是菜苗,第一次挑粪桶才知道扁担压在肩上的重量,第一次清理排水沟才发现淤泥里混着碎玻璃和破布片。那天收工后,我坐在田埂上啃馒头,看着夕阳把远处的山梁染成金色,突然明白:文秘工作的"笔杆子"若不沾泥土,写出来的材料再漂亮也是空中楼阁;办公室的"明白纸"若不接地气,印出来的政策再完善也落不到实处。

二、从"记录者"到"解题人":在实践中打磨的"真本事"

真正让我找到状态的,是参与村史馆的筹建。村支书说:"咱村有百年历史,老祠堂拆了,老物件散在各家各户,得让年轻人知道根在哪儿。"作为文秘出身,我本能地想到整理文字资料,可走访了23户老人后才发现,最珍贵的"史料"藏在他们的记忆里——82岁的赵奶奶记得1958年大旱时全村共饮一口井的故事,75岁的陈大爷能说出每块老砖的来历,连村头那棵歪脖子枣树,都有三代人爬树摘枣的趣闻。

我改变了思路:白天跟着老人翻箱倒柜找老照片、旧地契,晚上用录音笔录下他们的讲述,周末把收集到的素材做成短视频发在村微信群。没想到,一条"寻找老支书的老怀表"的视频竟引出了在外打工的村民老吴——他翻出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怀表,连夜坐火车赶回来:"这表跟着我爸当支书30年,刻着'为人民服务',该放回村史馆。"后来,村史馆不仅陈列了老农具、旧账本,还设置了"口述历史"展区,用录音设备循环播放老人们的讲述。开馆那天,村小的孩子们挤在展柜前,指着一张1978年的高考准考证问:"奶奶,这是您当年的吗?"老人抹着眼泪点头:"那时候全村就一个大学生,现在你们教室都装空调了......"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文秘工作的价值不仅是"记录",更是"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政策与民心。后来村里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我主动承担了村民手机使用培训的任务。从教张大爷怎么视频通话,到帮李婶设置微信收款码,从解释"医保电子凭证"怎么用,到演示"秸秆焚烧监控系统"怎么操作,我发现,所谓"深入基层",就是把自己变成群众的"工具人":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群众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

三、从"外来客"到"自家人":在烟火中生长的"真感情"

下乡前,我以为"与群众打成一片"是句口号,直到有天夜里突发暴雨,我跟着村主任挨家挨户查看危房。走到独居的刘奶奶家时,她正用塑料布苫屋顶,雨水顺着皱纹往下淌。我们赶紧帮忙搬沙袋、堵漏雨点,等雨停了,刘奶奶硬塞给我们一把煮花生:"闺女,你们比我亲闺女还贴心。"那一刻,我突然读懂了"鱼水关系"的含义——不是我们"帮助"群众,而是群众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更让我感动的是村民们的"小心意"。上周我帮王大爷家写低保申请,他偷偷往我兜里塞了俩土鸡蛋;昨天帮张婶家整理电商直播脚本,她非拉我去家里吃饭,桌上摆着她自己腌的酸黄瓜;就连村头卖早点的老周,每次见我都多舀一勺豆浆。这些细碎的温暖,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现在走在村里,大人小孩都会喊我"小X",买菜时会多给我一把青菜,下地时会顺手递来一顶草帽。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在办公室写材料时的成就感更踏实、更持久。

今天清晨,我又去了趟村史馆。晨雾中,老祠堂的飞檐若隐若现,新修的文化广场上,几个孩子在追逐嬉戏。村支书递给我一杯热茶:"小X,你写的村史解说词,县文旅局看了说要当范文推广。"我接过杯子,杯壁的温度透过掌心传到心里——这不是表扬,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47天的下乡锻炼,我在泥土里学会了弯腰,在汗水里懂得了珍惜,在烟火中明白了初心。作为青年干部,我们的"诗和远方"不在文件里、不在屏幕上,而在田埂间的露珠里,在灶膛里的火苗里,在群众的一声"闺女"里。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知道,只要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群众,哪怕走得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

这,就是我在下乡锻炼中交出的第一份"青春答卷"。

来源:体制公文写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