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投降与正义必胜主题写作指导+高分范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07:23 1

摘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的终结点,标志着正义对邪恶的最终胜利。1945 年 8 月 6 日、9 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发起全面反攻,收复大片失地。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投降与正义必胜主题写作指导+高分范文

1.历史事件:日本投降(1945 年 8 月 15 日 —9 月 2 日)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的终结点,标志着正义对邪恶的最终胜利。1945 年 8 月 6 日、9 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发起全面反攻,收复大片失地。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9 月 2 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军 “密苏里号” 战列舰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签字,中国代表徐永昌、美国代表麦克阿瑟等 9 国代表依次签字。9 月 9 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缴出指挥刀。
此战胜利是中国人民 14 年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作战的结晶,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证明 “多行不义必自毙” 的真理,为世界和平秩序奠定基础。

2.英雄人物:徐永昌(1887—1959)
中国参加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首席代表,时任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作为历经北伐、抗战的将领,他深知胜利的来之不易。在 “密苏里号” 上签字时,他特意整理军装领口,要求将中国国旗置于签字台左侧(按英文字母排序),彰显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签字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之签,非为炫耀,为告慰千万忠魂:正义终胜。” 其 “铭记牺牲、珍视正义” 的态度,成为胜利时刻的精神缩影。

3.红色家书:张学思(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张学良之弟)致家人书(1945 年 8 月 16 日)

全文:“父亲、兄长:昨夜闻天皇投降之讯,全军欢腾,泪湿军装。十四年了,杨靖宇将军胃里的草根、赵一曼烈士的家书、无数战友的鲜血,终于换得今日。此胜非侥幸,是正义压过强权,公理战胜暴力。望家人勿忘:胜利易得,和平难守。吾辈当护这来之不易的安宁,让后代不再见硝烟。”

写于日本宣布投降次日,字里行间满是胜利的激动与对牺牲者的缅怀。“正义压过强权” 的论断,点明了胜利的本质,“和平难守” 的警示,展现了革命者对历史的清醒认知。

4.名言警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指作恶多端的人必然自取灭亡。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犯下南京大屠杀等反人类罪行,最终走向投降,正是这句古语的历史验证。在当代,这句话警示一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彰显 “正义必胜” 的永恒真理。

1.导语:南京受降仪式上的日军指挥刀,如今静静陈列在纪念馆,它的移交不仅是武器的缴出,更是正义对邪恶的宣判。这种 “正义必胜” 的信念,在今天的国际正义、社会公平中依然闪耀。

题目:在南京中国战区受降纪念馆,一把冈村宁次缴出的指挥刀前,展牌写着 “这把刀的放下,是正义的站立”。请以 “正义必胜的力量” 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日本投降事件所印证的正义真理在当代的价值,字数不少于650字。

【思路解析】以南京受降纪念馆的日军指挥刀为线索,开篇描写刀的细节引出投降事件;中间从 “正义是不屈的抗争”“正义是全球的共识”“正义是永恒的坚守” 三方面,结合 14 年抗战历程、国际协作与当代事例(如国际法庭、社会公平);结尾回归指挥刀,点明正义必胜的永恒性。

《指挥刀下的正义之光》

南京中国战区受降纪念馆的展柜里,一把军刀静静躺着 —— 刀柄的樱花纹已磨损,刀刃却仍泛着冷光。标签写着:“1945 年 9 月 9 日,冈村宁次向何应钦缴出的指挥刀。” 讲解员说,缴刀时刀身朝下,象征 “放下屠刀”。八十年过去,刀身上的反光仿佛仍能照见那个瞬间:正义终于站直了腰。

(点评:以 “指挥刀” 为切入点,用 “刀身朝下”“反光照见瞬间” 等细节营造历史庄严感,开篇即建立 “文物 — 事件 — 正义” 的关联,象征意义鲜明。)

正义的胜利,始于 “以弱抗强” 的不屈。这把刀曾见证过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见证过杨靖宇胃里的草根,见证过赵一曼家书中的 “为国牺牲”。14 年里,中国军队用步枪对抗坦克,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正如张学思家书中写的 “草根与鲜血,终换正义”。这种不屈,让我想起疫情中武汉人民的坚守 —— 面对病毒,普通人的勇敢就是正义的微光,汇聚起来便能照亮黑暗。

(点评:通过 “刀见证暴行与抗争” 的细节,串联 14 年抗战历程,将杨靖宇、赵一曼的牺牲与疫情中民众的坚守关联,展现 “正义始于不屈”,情感厚重。)

正义的胜利,成于 “全球同心” 的共识。指挥刀的放下,背后是中美英苏等国的协同作战: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出兵、中国的反攻,像不同声部合唱同一首 “正义之歌”。在 “密苏里号” 上,徐永昌整理军装的细节,不仅是个人尊严,更是弱国在正义旗帜下的昂首。这种共识,在今天的国际法庭审判战争罪犯、各国联手应对气候危机中依然可见 —— 正义从不是孤军奋战,是人类共同的选择。

(点评:聚焦 “国际共识”,以指挥刀与 “密苏里号” 签字细节为核心,关联当代国际合作,说明 “正义需要全球协同”,论据典型。)

有个戴红领巾的男孩在展柜前驻足,他指着刀身问:“爷爷,坏人真的会输吗?” 老人说:“你看这刀 —— 它赢过一时,却输了一世。” 这对话让我顿悟:正义的胜利从不是 “瞬间的投降”,是杨靖宇嚼草根时的信念,是徐永昌签字时的郑重,是今天我们对 “校园欺凌零容忍” 的坚持 —— 它藏在每个 “不向邪恶低头” 的瞬间里。

(点评:通过祖孙对话的细节,将正义从历史具象化为个体选择,“校园欺凌零容忍” 的例子贴近青少年体验,引人共鸣。)

离开时,夕阳透过玻璃照在刀身上,反光在地面拼出 “正义” 二字。我突然懂得:日本投降的意义,与其说是战争的结束,不如说是证明了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1945 年是这样,今天面对一切不公时,亦是这样。这把刀不是胜利的装饰品,是给后人的警钟:守住正义,就是守住未来。

(点评:以 “夕阳反光拼出正义” 的意象收束,将指挥刀升华为 “警钟”,点出 “守住正义” 的核心,呼应开篇的 “正义之光”,结构完整,立意深刻。)

【总评】文章以 “指挥刀” 为核心意象,5 段结构清晰,通过刀的历史、国际协作、个体选择等细节串联历史与现实。运用比喻(“反光照见正义”)、引用(张学思家书)等手法,将 “正义必胜” 拆解为 “不屈”“共识”“坚守”。每段以场景为纽带,既展现日本投降的历史意义,又凸显正义的当代价值,符合 “以小见大” 要求,结尾升华自然,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意义。

2.导语:“密苏里号” 上徐永昌签字时整理军装的细节,展现了胜利时刻的尊严与敬畏。如今,这种 “铭记正义、守护和平” 的态度,藏在老兵讲述的故事里、青少年参观纪念馆的眼神中。

题目:学校组织 “胜利日寻访” 活动,你采访了参加过受降仪式的老兵周爷爷,他说 “那天的太阳特别亮,亮得能照见每个烈士的脸”。请以 “胜利日的阳光” 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录这次采访经历,字数不少于650字。

【范文】

【思路解析】以 “胜利日寻访” 活动为线索,开篇描写采访老兵周爷爷的场景;中间通过老人讲述受降仪式细节(如阳光、欢呼、眼泪),穿插对张学思家书 “正义压过强权” 的理解;结尾写 “我” 在受降纪念馆的感悟,呼应 “正义必胜”。

《胜利日的阳光》

周爷爷家的老藤椅上,阳光像 1945 年 9 月 9 日那天一样暖。老人指着墙上的黑白照片:“这是南京受降仪式的会场,我当时是卫兵,站在后排,看见冈村宁次低头缴刀时,阳光从窗棂照进来,在地上画了道金线 —— 像给正义画了道边界。”

(点评:以 “阳光” 为贯穿线索,用 “照片细节” 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开篇即营造温暖而庄严的氛围,充满故事性。)

“那天的太阳特别烈,晒得人冒汗,却没人想躲。” 周爷爷的手指在照片上滑动,“仪式结束时,不知谁先喊了声‘胜利了’,全场突然爆发出欢呼,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把帽子抛向空中。我看见徐永昌将军摘下眼镜擦汗,其实是在擦眼泪 —— 他知道,这胜利是用多少白骨堆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张学思家书中的 “告慰千万忠魂”,原来胜利日的阳光,不仅照亮欢呼,更照亮每个烈士的名字。

(点评:通过 “烈日”“欢呼与眼泪” 等细节,还原受降仪式现场,将老人的回忆与张学思家书关联,展现胜利背后的牺牲,情感真挚。)

采访中途,周爷爷起身去书房,拿出个褪色的笔记本,里面夹着片干枯的枫叶:“这是那天从军校操场捡的,当时觉得,连树叶都该记住这日子。” 他说受降后,士兵们自发去紫金山祭扫烈士墓,“有人对着墓碑说‘你看,鬼子投降了’,风一吹,枫叶落了一地 —— 像烈士们在点头”。

(点评:以 “枫叶” 为情感载体,通过 “祭扫烈士墓” 的细节,将胜利日的喜悦与对牺牲者的缅怀结合,自然引出 “正义离不开牺牲” 的感悟。)

离开时,周爷爷把枫叶送给我:“现在的孩子不愁吃穿,更要知道这日子怎么来的。” 下午去南京受降纪念馆,站在当年的签字台前,阳光果然从窗棂照进来,在地上画了道金线 —— 和照片里的一模一样。突然明白,周爷爷说的 “太阳特别亮”,是因为那天的阳光里,混着千万烈士的目光,混着正义终于到来的温暖。

(点评:将 “枫叶” 与纪念馆场景呼应,通过 “阳光金线” 的细节,连接历史与当下,点明 “胜利日阳光” 的象征意义,贴近青少年体验。)

回家的路上,枫叶在口袋里发烫。我想,这就是张学思说的 “和平难守”—— 守护胜利,不是记住投降的日子,是记住阳光里的金线;不是炫耀打败了谁,是明白:正义像太阳,或许会被乌云遮挡,但终会照亮每个角落。

(点评:以 “枫叶发烫” 的触感收束,将个人感悟与家书警示结合,升华 “守护正义” 的主题,结尾呼应开篇的阳光意象,结构完整,情感浓烈。)

【总评】文章以 “胜利日阳光” 为线索,7 段结构符合中考要求,通过老兵回忆、纪念馆寻访、个人感悟三个维度,展现 “正义必胜” 的历史与现实。细节描写(如 “阳光金线”“干枯枫叶”)生动,语言朴实且富有感染力,以小见大诠释 “胜利来之不易”,结尾感悟贴近学生生活,符合 “细节生动、主题深刻” 的要求。

导语:张学思家书中 “正义压过强权” 的呐喊,是胜利时刻的清醒认知。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这种对 “正义本质” 的理解,能为青少年辨别是非、坚守信念提供启示。
题目:班级 “胜利日读书会” 上,张学思的家书引发讨论,有同学说 “胜利靠的是原子弹,不是正义”。请以 “正义是胜利的底色” 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反驳这一观点,字数不少于650字。

【思路解析】以张学思家书为核心,开篇描述 “胜利日读书会” 的争议场景;中间从 “正义是抗争的起点”“正义是协作的纽带”“正义是胜利的内核” 三方面,结合 14 年抗战与当代事例;结尾回应争议,点明正义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正义是胜利的底色 —— 读张学思家书有感》

读书会的争论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胜利靠的是原子弹,不是正义!” 但当我重读张学思家书中 “正义压过强权” 的句子,眼前浮现的不是蘑菇云,是杨靖宇嚼过的草根、赵一曼写过的家书、南京城墙上的弹痕 —— 这些才是胜利的真正基石。

(点评:以读书会争议切入,用 “草根、家书、弹痕” 的细节否定 “原子弹决定论”,开篇即点出 “正义是底色”,立意鲜明。)

正义的力量,在于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起点。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装备远超中国军队,可杨靖宇仍组建抗联,赵一曼仍奔走宣传 —— 他们不是不知道难,是相信 “侵略者必败” 的正义。这种信念,让中国在孤立无援的 14 年里没垮,让 “小米加步枪” 敢对抗 “飞机大炮”。就像张学思说的 “草根与鲜血”,正义是让弱者敢反抗的勇气,没有这份勇气,再多原子弹也炸不垮投降的念头。

(点评:解析 “正义是抗争起点”,以杨靖宇、赵一曼的事迹为核心,说明正义是抗争的精神支撑,回应 “原子弹决定论”,论据有力。)

正义的力量,在于 “让全世界站在同一边” 的凝聚力。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独自抗战多年,正是 “反侵略” 的正义性,让美苏英等国最终联手 —— 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出兵,都是对 “正义阵营” 的支援,而非胜利的根源。这就像拔河:正义是绳子中间的红线,所有反法西斯国家都在红线这边使劲,原子弹不过是其中一股劲,没有红线,大家根本不会站在一起。

(点评:拓展 “正义是凝聚力”,将国际协作归因于正义性,用 “拔河” 比喻说明原子弹是 “助力” 而非 “根本”,论证形象易懂。)

有同学说 “弱国无正义”,但历史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弱,才更需要正义的信念。抗战时的中国很弱,却靠正义赢得世界尊重;今天的中国变强,依然要靠正义赢得朋友。张学思家书中 “和平难守” 的警示,其实是说:守住正义,比守住胜利更重要 —— 因为正义才是胜利不褪色的底色。

(点评:回应 “弱国无正义” 的质疑,结合历史与现实,说明正义对强弱国家的共同意义,论证严谨。)

合上书页,张学思的字迹仍在眼前:“正义压过强权。” 这不是空洞的口号,是 14 年抗战用鲜血写就的真理 —— 原子弹或许加速了胜利,却给不了草根里的勇气、协作中的信任、人类对邪恶的共同唾弃。这些,才是胜利最厚的底色。

(点评:以 “字迹眼前” 的细节收束,将正义升华为 “勇气、信任、共同唾弃邪恶”,结尾呼应开篇的争议,情感真挚,立意深刻。)

【总评】文章以 “读书会争议” 为线索,5 段结构清晰,通过 “抗争起点”“凝聚力”“底色本质” 三个层次解析正义与胜利的关系。引用家书原文与抗战细节,结合学生争论与国际形势,语言流畅且富有思辨性。细节描写(如 “草根、弹痕”)增强画面感,符合中考对 “感悟深刻、素材鲜活” 的要求。

4.导语:《左传》“多行不义必自毙” 的智慧与日本投降的历史结局一脉相承。在追求公平正义的今天,青少年更需这种 “坚信正义、守护正义” 的信念,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题目:在 “崇尚正义,践行美德” 主题班会上,老师展示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照片。请结合这一历史事件,以 “以正义之心,行人间正道” 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字数不少于650字。

【范文】

【思路解析】以 “崇尚正义,践行美德” 班会为背景,开篇引出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照片;中间从 “正义是历史的裁判”“正义是青年的责任”“正义是行动的指南” 三方面,结合历史事件与青少年生活;结尾发出 “守护正义” 的呼吁。

《以正义之心,行人间正道 —— 从日本投降看正义的力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班会屏幕上的照片让人震撼:1945 年 9 月 2 日,“密苏里号” 上的日本代表低头签字,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昂首站立 —— 这一站一俯,就是 “正义必胜” 的最好写照。张学思在胜利家书里写 “正义压过强权”,今天,我们该如何接过这份 “正义的接力棒”?

(点评:开篇契合班会主题,以照片细节引出 “正义” 话题,用问句引发思考,符合演讲稿 “互动性” 特点。)

正义,是历史最公正的裁判。日本军国主义曾以为 “强权即真理”,却在南京大屠杀的血泊里、在太平洋战场的溃败中、在最终的投降书上,读懂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让我想起校园里的小事:有人仗着强壮欺负同学,最终被大家孤立 ——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作恶者终将自食其果。

(点评:聚焦 “正义的裁判力”,以日本投降与校园欺凌对比,用 “自食其果” 连接历史与现实,贴近学生体验。)

正义,是青年必须守护的底线。徐永昌在 “密苏里号” 上整理军装,不仅是为国家尊严,更是为告诉世界:中国人相信正义。这种信念,在今天就是我们看到不公时的一声 “不”,是考试不作弊的诚实,是帮助弱小的善良。就像张学思说的 “和平难守”,正义也需要守护 —— 我们站在正义这边,正义就不会倒下。

(点评:拓展 “青年责任”,将徐永昌的举动与青少年的日常正义行为关联,用 “一声‘不’”“诚实”“善良” 等细节,使 “守护正义” 具象化。)

同学们,日本投降的照片告诉我们:正义不是抽象的词,是杨靖宇嘴里的草根,是赵一曼笔下的家书,是徐永昌签字时的郑重,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次选择。它不需要我们像先烈那样流血,只需要在看到欺凌时勇敢站出,在面对诱惑时守住本心,在追求理想时不忘道义。

(点评:联系青少年实践,将正义从历史转化为具体行动,强调 “日常选择” 的重要性,增强引导性。)

让我们记住那张投降签字照,记住 “多行不义必自毙” 的古训。青春的正道,从来不是 “精致的利己”,而是 “坚定的正义”。当我们每个人都以正义之心行事,就能让 1945 年胜利日的阳光,永远照亮人间正道 —— 因为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对和平最好的守护。
谢谢大家!

(点评:结尾以 “照片”“古训” 呼应开篇,将 “正义” 升华为青春正道,符合演讲稿 “鼓舞人心” 的特点,感染力强。)

【总评】演讲稿紧扣 “正义与正道”,结构清晰,3 个核心段落分别解析 “正义的裁判力”“青年责任”“实践路径”。引用日本投降事例与《左传》名言,结合学生生活,语言口语化且有感染力。结尾呼吁有力,符合中考对 “主题明确、逻辑清晰、情感真挚” 的要求。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