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佛山地区基孔肯雅热病例呈上升趋势,疾控部门对400名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一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并非随机感染,患者群体存在5大显著共性。这些发现为公众预防该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敲响了夏季虫媒传染病防控的警钟。
调查佛山400名基孔肯雅热患者:感染人群的5大共性值得警惕
近期,佛山地区基孔肯雅热病例呈上升趋势,疾控部门对400名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一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并非随机感染,患者群体存在5大显著共性。这些发现为公众预防该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敲响了夏季虫媒传染病防控的警钟。
共性一:居住环境多积水隐患
调查显示,83%的患者居住在老旧小区、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这些区域普遍存在积水问题。花盆托盘、闲置水桶、排水沟堵塞等形成的“微型蓄水池”,成为埃及伊蚊的理想孳生地。一位住在顶楼的患者回忆,自家阳台角落的积水花盆半个月未清理,正是蚊子滋生的温床。专家强调,每周清理积水是阻断传播的关键。
共性二:户外活动时间集中在蚊虫活跃期
数据显示,72%的患者在清晨6-8点或傍晚17-19点有频繁户外活动习惯。这两个时段恰好是埃及伊蚊叮咬高峰,而患者多因晨练、接送孩子、户外劳作等暴露在蚊虫环境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有65%习惯在清晨公园锻炼时不采取防蚊措施。
共性三:防蚊措施严重缺失
超过九成患者表示“很少使用驱蚊产品”,近半数家庭未安装纱窗或蚊帐。部分患者认为“蚊子叮咬只是小事”,忽视了虫媒传染病风险。一位年轻患者坦言,因嫌麻烦从未使用驱蚊液,户外露营后第二天便出现发热症状。疾控人员指出,驱蚊剂、物理防蚊设施能降低80%以上的感染概率。
共性四:居住区域绿化茂密且消杀不足
67%的患者居住地周边有茂密竹林、灌木丛或未清理的杂草丛,这些区域蚊虫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环境。而近四成小区和村庄未定期开展专业蚊虫消杀,仅依赖居民自行处理。调查发现,定期进行环境消杀的社区,基孔肯雅热发病率比未消杀区域低62%。
共性五:对早期症状认知不足延误干预
约半数患者在出现发热、关节痛等初期症状时,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或流感,未及时就医隔离。这不仅增加了家庭内传播风险,也错过了最佳防控时机。一位患者表示,自己发热后仍正常上班,导致同办公室2人后续感染。专家提醒,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伴关节剧痛”,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做好居家防蚊。
基孔肯雅热虽不会直接致命,但剧烈关节疼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此次调查揭示的5大共性,核心都指向“环境管理”与“个人防护”的缺失。预防该疾病,需从清理积水、安装防蚊设施、科学使用驱蚊产品、配合社区消杀等多方面入手。
随着夏季高温多雨天气持续,虫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佛山的案例警示我们,传染病防控没有旁观者,只有人人做好自身防护、共同改善居住环境,才能有效阻断传播链条,守护夏日健康。
来源: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