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雷:《金圣叹批改水浒传》校点前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06:59 1

摘要:《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英雄传奇类巅峰之作,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自金圣叹批改为七十回本(实为七十一回)后,又被称为“第五才子书”。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英雄传奇类巅峰之作,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自金圣叹批改为七十回本(实为七十一回)后,又被称为“第五才子书”。

《金圣叹批改水浒传》(线装版,一函六册),邓雷校点,中国长安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长安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一、关于作者

明清时期关于《水浒传》的作者,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施耐庵著、罗贯中编

最早著录《水浒传》一书的是明嘉靖年间高儒《百川书志》,此书卷首序末题署“大明庚子岁嘉靖夏五月端阳日书于志道堂之楹”。嘉靖庚子年,即嘉靖十九年(一五四〇)。

《百川书志》著录《水浒传》为“忠义水浒传一百卷 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周草窗《癸辛杂志》中具百八人混名”。

类似的作者说法有:

郎瑛《七修类稿》:“《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李贽《忠义水浒传叙》:“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容与堂本《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

钟惺《水浒传序》:“世人先有《水浒传》中几番行径,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

大涤余人《刻忠义水浒传缘起》:“亦知《水浒》惟以招安为心,而名始传,其人忠义也。施、罗惟以人情为辞,而书始传,其言忠义也。”

现存不少《水浒传》版本署题作者名姓亦是如此,如嘉靖残本、石渠阁补印本、林九兵卫刊本、郁郁堂本,均题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二)罗贯中著

嘉靖年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精装本近期即将出版,目前在摩点众筹

田氏此说影响较大,其后不少著录祖述此说。

王圻《续文献通考》:“《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说者谓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王圻《稗史汇编》亦是此说:“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今读罗《水浒传》,从空中放出许多罡煞,又从梦里收拾一场怪诞……而志《西湖》者遂曰「罗后三世患痖,谓其导人以贼」云。噫!无人非贼,惟贼有人;吾儒中顾安得有是贼子哉!此《水浒》之所为作也。”

天都外臣《水浒传叙》:“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恢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各以妖异之语引于其首,以为之艳。”

天都外臣叙本《水浒传》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卢景晖之《剪灯新话》,元微之《莺莺传》,赵君弼之《效颦集》,罗贯中之《水浒传》,丘琼山之《钟情丽集》,卢梅湖之《怀春雅集》,周静轩之《秉烛清淡》。”

起北赤心子《绣谷春容》(选锲骚坛摭粹嚼麝谭苑数集):“钱塘罗贯,南宋时人,编撰《水浒传》,奸盗脱骗,变诈百出,坏人心术,子孙三代皆哑,夫亦天道之报乎。”

《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罗氏之命名微矣……古本有罗氏「致语」,相传「灯花婆婆」等事……又《七修类纂》亦载姓名,述贯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钱允治《阅宣和遗事》:“如李师师、宋江等事,罗贯中略采入《水浒》,小异大同,真赝较然。”

许自昌《樗斋漫录》:“《水浒传》成于南宋遗民杭人罗贯中,以后罗氏三世俱哑,则天之不欲露奸伪谲诈于世可知矣。”

雉衡山人《东西两晋演义序》:“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聚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传》始也。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其间描写人情世态、宦况闺思种种,度越人表,迨其子孙三世皆哑,人以为口业之报。”

现存《水浒传》版本中亦有题署作者为罗贯中者,评林本题署为“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集 后学仰止余宗下云登父评校 书林文台余象斗子高父补梓”,李渔序本题署为“元东原罗贯中编辑 闽书林郑乔林梓行”,十卷本题署为“东原罗贯中编辑 金陵德聚堂梓行”,汉宋奇书本题署为“东原罗贯中编辑 金陵兴贤堂梓行”。

《少室山房笔丛》

(三)施耐庵著

万历年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序,称施某尝入市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鄙可嗤也。”

周晖《金陵琐事》:“太守李贽,字宏甫,号卓吾,闽人。在刑部时,已好为奇论,尚未甚怪僻。常云:宇宙内有五大部文章,汉有司马子长《史记》,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苏子瞻集》,元有施耐庵《水浒传》,明有《李献吉集》。”

钱希言《戏瑕》:“《宣和遗事》亦载宋江并花石纲等事,施氏《水浒》,盖有所本耳。一云,施氏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因润饰以成篇者也。”

现存《水浒传》版本中亦有题署作者为施耐庵者,三十卷本题署为“元施耐庵编 明李卓吾评点”,英雄谱本题署为“钱塘施耐庵编辑”,刘兴我本题署为“钱塘施耐庵编辑 富沙刘兴我梓行”。

(四)施耐庵著、罗贯中续

崇祯年间,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为七十回,并伪造施耐庵序言,宣传梁山排座次之前为施耐庵所作,排座次之后为罗贯中续作。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

金圣叹批语中也多次提到此点,“何罗贯中不达,犹祖其说,而有《续水浒传》之恶札也”(《宋史目》)、“只因有此一段文,便为七十回后续貂者作地也”(第三十一回)、“然而其实都是宋江权术,七十回后纷纷续貂,殊无谓也”(第三十一回)、“只因此等语,遂为后人续貂之地”(第四十一回)、“此等悉是宋江权诈之辞,而学究借作续貂之本”(第五十四回)、“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第七十回)。因为金圣叹腰斩本在清代极为流行,所以施耐庵说影响甚大,不少著作均祖述此说。《王望如先生评论出像水浒传》(简称王望如本)“总论”:“施耐庵著《水浒》,申明一百八人之罪状,所以责备徽宗、蔡京之暴政也。”

李渔《闲情偶寄》:“施耐庵之《水浒》,王实甫之《西厢》,世人尽作戏文小说看,金圣叹特标其名曰「五才子书」「六才子书」者,其意何居。”

句曲外史《叙》:“孰若施耐庵《水浒》一书,取一百八人而传之。”

清代延月草堂主人《题抄本水浒卷首》,提供了另一种施作、罗续之说:“昭文黄慕庵曰:耐庵本书止于「三打曾头市」,下皆罗贯中所续,今通行本则金采割裂增减施、罗两书首尾成之。语云:「神龙见首不见尾。」龙非无尾,一使人见则失其神矣。读小说者不可不知。”

从以上材料来看,施耐庵、罗贯中二人的时代、籍贯均不可确定。

作者时代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南宋人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起北赤心子《绣谷春容》、许自昌《樗斋漫录》为此说;二是元人说,李贽《忠义水浒传叙》、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周晖《金陵琐事》、李渔序本题署、三十卷本题署为此说;三是明代初年人说,天都外臣《水浒传叙》为此说。

《百川书志 晁氏宝文堂书目》

关于作者的籍贯,一般认为,罗贯中是杭州人,高儒《百川书志》、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天都外臣《水浒传叙》、起北赤心子《绣谷春容》、许自昌《樗斋漫录》均持此说;也有认为罗贯中是东原人,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题署均为此说;还有认为罗贯中为太原人,《录鬼簿续编》中载录如此。

施耐庵是杭州人,高儒《百川书志》、郎瑛《七修类稿》、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英雄谱本题署、刘兴我本题署均持此论,但《施耐庵墓志》则记载“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主要见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后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

罗贯中是否为《水浒传》作者,一直受人质疑。比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就曾提到“郎谓此书及《三国》并罗贯中撰,大谬。二书浅深工拙若霄壤之悬,讵有出一手理?世传施号耐庵,名字竟不可考”。

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材料,旧籍记载绝少,传说亦多参差。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陆续发现了包括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袁吉人《耐庵小史》、杨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李恭简《施耐庵传》《施耐庵墓记》等材料,但真实性尚有较大争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发现了《施氏家簿谱》《施让地照》《施奉桥地券》《施廷佐墓志铭》等新材料,但是否能证实施彦端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迄无定论。

二、《水浒传》及其版本系统

《水浒传》是一部世代累积型小说,其中所写宋江起义故事源自历史真实。

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宋江等人就已开始活动。这一年年底,朝廷对宋江等人有过招安,但并未成功。宣和二年(一一二○)年底,宋江等人活动非常猖獗,多次袭扰州郡。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二月,张叔夜用计打败宋江等人,并招安宋江及头领三十六人。随即,宋江等人投入征讨方腊的战争中,应验了侯蒙“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之言。

宣和三年六月,宋江等人随朝廷军队攻破方腊老巢。班师回朝之时,被折可存奉命剿灭。宋江等人覆灭之后,尚有宋江余党与官府继续对抗,其中史斌可能就是《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原型。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版本情况最为复杂的小说之一,据《〈水浒传〉版本研究》《〈水浒传〉版本知见录》所载,《水浒传》现存版本有八十种以上。

《〈水浒传〉版本知见录》,邓雷编著,凤凰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按照小说文字的繁简划分,《水浒传》版本可分为“繁本”与“简本”两大系统。所谓“繁本”,即文字繁缛,描写细腻,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版本;所谓“简本”,则指文字简略,故事情节粗陈梗概,文学性较差的版本。

繁本《水浒传》从卷数上划分,有二十卷本、百卷本、不分卷本;从回数上划分,有百回本(如嘉靖残本、容与堂本、石渠阁补印本、钟伯敬本、三大寇本、大涤余人序本等)、百二十回本(如袁无涯本、郁郁堂本等)、七十回本(如金圣叹本、王望如本等)。

七十回本的主要内容是众好汉上梁山;百回本主要内容为众好汉上梁山、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征方腊、魂聚蓼儿洼;百二十回本的主要内容为百回本故事加上征讨田虎、王庆故事。

简本《水浒传》相比繁本而言,除了文字简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现存全本的简本《水浒传》均有征讨田虎、王庆故事部分,而繁本《水浒传》只有百二十回本有此部分,所以一百回繁本也称为文繁事简本、简本也称为文简事繁本。早期简本《水浒传》基本为福建建阳书坊所刊,计有京本忠义传、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等。

《〈水浒传〉版本研究》,邓雷著,中华书局2024年1月版。

七十回本《水浒传》,是金圣叹在百二十回本或百回本基础上删改而成的本子,也称金圣叹本(简称金本)。

金本最早刊本是半叶八行、行十九字、版心有“贯华堂”字样的贯华堂本。现存三种:第一种为叶瑶池刊本,第二种为天瑞堂刊本,第三种为旁圈扁圆本。

天瑞堂刊本、旁圈扁圆本为叶瑶池本的覆刻本。今存贯华堂本绝大多数为叶瑶池刊本,而叶瑶池刊本为贯华堂本的初刻本。

叶瑶池刊本现存较多,约有二十一处藏本,属于同版异印本,其印次大致可分四类:第一类为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影印本底本;第二类为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本;第三类以长泽规矩也藏本为代表,还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首都图书馆藏本、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南京图书馆藏本(甲)、杭州图书馆藏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本、西北大学图书馆藏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甲);第四类以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本为代表,还有上海图书馆藏本、南京图书馆藏本(乙)、浙江图书馆藏本(甲)、浙江图书馆藏本(乙)、天津图书馆藏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乙)、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三、金本《水浒传》及其批语特色

在众多《水浒传》版本中,虽然金本删去了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情节,且在宋江形象修改上多为后人所诟病,但《水浒传》在得到金圣叹的修改后,其艺术性获得了较大提升,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金圣叹全集》

这些文字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字词句的精炼

炼字,是古已有之的传统。从“孔子作《春秋》,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到南北朝时期“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易”“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骈文,再到唐诗中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无不说明这一传统的传承。

但是,真正能得炼字传统所垂青的领域,即使不是史传、经典,也是诗文这样的大宗,至于小说此类在古代被斥为不入流的“小道”,则难以有此殊荣,所以现今普遍认为小说中的炼字要到《红楼梦》才出现。

然而,早在金本《水浒传》中,金圣叹的文字修改就体现了金圣叹对小说炼字、炼词、炼句的自觉。如果说在评点方面金圣叹解决了作品文本依据问题,并推动了评点家的小说话语,那么在文本方面金圣叹对文字的修改,真正将小说抬高到了能与诗文等视的地位。

《金圣叹史实研究》

甲、炼字。

金本第五十六回,桃花山被呼延灼围困,李忠与周通没办法,想向二龙山鲁智深求救,因此派小喽啰去送信。金本此处文字为“差两个了事的小喽啰,从后山滚将下去”,袁本(袁无涯刊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的简称)为“差两个了事的小喽啰,从后山踅将下去”。“踅”表示折回、旋转的意思,在这里则是小喽啰曲折地从后山下去。

以当时桃花山被围困的紧急情况来看,“滚”肯定是更快捷有效的办法,更符合情境。而将“踅”字改为“滚”字的意义不仅在于此,还能照应前回鲁智深从后山滚下去的情节。因此,金本批语有言“妙绝妙绝,数十卷前绝倒之事,此处忽然以闲笔又画出来”。

乙、炼词。

金本第三十六回,宋江和两个公人在浔阳江上被张横逼得正欲跳江之时,一“只”船经过。金本此处文字为“一只快船,飞也似从上水头急溜下来”,袁本为“一只快船,飞也似从上水头摇将下来”。

将“急溜”与“摇将”两个词语比对,高下立判。前面说到这是一只快船,后面说到船上的李俊去赶些私盐,那么“急溜”二字明显地将这只快船的速度一下子彰显了出来,画面感十分强烈,有杜甫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感觉。而“摇将”二字与描写普通船只的行使并无二致。

丙、炼句。

金本第三十回,武松在蜈蚣岭与飞天蜈蚣王道人大战,拔起双刀与道人双剑交锋。金本此处文字为“四道寒光旋成一圈冷气”,袁本为“两口剑寒光闪闪,双戒刀冷气森森”。

陈洪《金圣叹传》

袁本文字虽然不乏文采,但其中颇带有说书人套话的习气,且叙说比较直白,只对剑与刀作了静态描写。而金本文字则更富有文人气息,不仅意境绝胜,而且具有动态的画面感,以致金本批语有言“竟是剑术传中选句”。

金圣叹对《水浒传》语句的精炼,不仅表现在文采上,也继承了孔子的“春秋笔法”。

金本第六十一回,李固与贾氏谋害卢俊义,到公堂出首。金本此处文字为“李固和贾氏也跪在侧边”,袁本为“贾氏和李固也跪在侧边”。

乍一看去,只是人名顺序发生变化,并无特别之处,若只是草草看过,也没什么不同。但此处却有金本批语:“夫贾氏和李固者,犹似以尊及卑,是二人之罪不见也;李固和贾氏者,彼固俨然如夫妇焉,然则李固之叛,与贾氏之淫,不言而自见也。先贾氏,则李固之罪不见;先李固,则贾氏之罪见,此书法也。”

可见,仅是人名顺序的变化,其中也有深意存焉。不得不感叹金本文字之精严若斯。

《金圣叹小品》,张真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二)人物形象的改造

《水浒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塑造的精彩人物形象,“《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金本《水浒传》中,金圣叹最喜欢的人物是武松,其次是鲁智深和李逵。而其所言“俗本”修改的文字之处,也有对鲁智深和李逵人物形象的修改。这些修改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贴近其性格,为众英雄形象增色不少。

甲、鲁智深。

金本第五十七回,鲁智深知悉史进为贺太守所擒,待要去救,却被朱武劝住,此时鲁智深焦躁起来。金本此处文字为“都是你这般性慢,直娘贼,送了俺史家兄弟!只今性命在他人手里,还要饮酒细商”,袁本为“都是你这般慢性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家兄弟。你也休去梁山泊报知,看洒家去如何”。

可见,金本里鲁智深语言的感情色彩明显要比袁本里强烈许多,这也更符合鲁智深粗鲁的性格,况且此时又关系到他兄弟的性命,性子越发急躁,以至于说话十分凌厉,完全不顾及朱武的脸面。

同时,所说内容也十分贴切,史进性命都危在旦夕,这里还在杀牛宰马款待。而袁本语言不仅偏弱,而且带有任气逞强的意味,让这些人别去找什么援兵,自己一个人就能解决。不像以史进性命为重,倒像想显示个人一番。

邮票鲁智深

乙、李逵。

金本第五十二回,罗真人不许公孙胜下山,李逵欲趁夜袭杀罗真人。金本此处文字为“只听隔窗有人念诵什么经号之声”“见罗真人独自一个坐在日间这件东西上”“面前桌儿上烟猥猥地”,袁本分别将这些物事明确出来,“只听隔窗有人看诵玉枢宝经之声”“见罗真人独自一个坐在云床上”“面前桌儿上烧着一炉好香”。

对于李逵这样粗鲁中带着蛮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知道什么玉枢宝经和云床的。金本将李逵看到或者听到的这些东西以他所能理解的物事描写出来,更加符合李逵的性格,也强化了他的身份特征。

(三)情节的修改

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引发了之后一系列英雄传奇式小说的创作狂潮,被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本身的经典自是不必多言。

然而,在这样一部经典著作中,仍然有不少情节存在漏洞。《水浒传》经由金圣叹之手,对这些存在漏洞的情节进行修补,使得金本更为精良。

戴敦邦绘武松

金本第二十七回,武松与张青结拜,提到张青比武松年长几岁。金本此处文字为“张青却长武松九年”,袁本为“张青却长武松五年”。在第二十三回,潘金莲初遇武松之时,就询问武松年纪,那时武松是二十五岁,后武松去东京送礼、回来杀人后押在监牢等着判刑,前后不过大半年光景,武松亦顶多不过二十六岁。

而对于张青的年纪,前文说到为三十五六岁,可见张青确实比武松大九到十岁,所以金本所改为是。

金本第五十八回,鲁智深被贺太守抓起来后,宋江前来搭救,将其救出。金本此处文字为“鲁智深径奔后堂,取了戒刀、禅杖。玉娇枝早已投井而死”,而袁本此处却没有这句话。

很明显,金本是在弥补袁本情节上的漏洞,因史进是救玉娇枝而被抓,鲁智深又是救史进而被抓,所以目标人物玉娇枝的最终去向还是应该交代一下,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以免有虎头蛇尾之嫌。

当然,金圣叹对《水浒传》情节的修改,不仅仅体现在修补情节漏洞,使得情节变得更加合理,还表现为经由他修改过的情节愈发精彩。如金本第二十六回,武松假装吃了药酒,眼睛紧闭倒在凳子旁,其后孙二娘的动作和语言都是武松听到的,因而金本中多用只听得、听他、听得字样。

金本批语有言“俗本无八个「听」字,故知古本之妙”,袁本则皆不用听字,其后孙二娘的语言和动作都是武松偷偷睁着眼睛看到的,以及作者叙述的语言。可见,以金本文字论,由于武松是闭着眼睛的,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皆从其耳中听得。

同时,读者又不知道武松该如何应对,这样闭着眼睛是否有危险,也增强了读者的紧张感,以及新奇的阅读体验,使得情节越发精彩,扣人心弦。

《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

(四)修辞技法的运用

《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其开创的意义是巨大的。然而,由于其作为早期长篇小说,加之长期以来对小说以末流眼光视之,小说的文体功能受到限制,以至于在《水浒传》中还是少有后世那些纯熟的小说修辞技法。

而金圣叹修改《水浒传》的年代为明崇祯末期,此时小说较之前得到了空前发展,明代四大奇书早已出炉,各种类型小说也都蓬勃发展,小说的地位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加之金圣叹过人的艺术嗅觉和天赋,使得金本修辞技法得到了颇多改善,艺术成就大为提高。

在金本《水浒传》中,金圣叹归纳了十五条读法,其中有一条读法是其根据自身修改的文字所自创的夹叙法。金圣叹也称之为不完句法,指的是文情局势紧张,人物说话或动作并没有做完。

在金本批语“俗本”对应文字修改之处也有此不完句法。如金本第二十五回,武松杀了潘金莲之后,去西门庆药铺寻西门庆不得,质问其主管。金本此处文字为“都头在上,小人又不曾伤犯了都……”“去狮子桥下大酒楼上吃……”,袁本此二处皆补出文字“都头”“吃酒”。

《金圣叹评传》

从情节来看,“头”字与“酒”字,即使不补出,读者也完全知道人物要说什么。而缺了这两个字,却将当时武松报仇心切、急不可耐的样子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虎虎有生气。不待主管说完就急切质问,不待主管说完便转身而走,可见武松盛怒之状。

在金本《水浒传》中,金圣叹还注意到修改文字使得前后照应,使小说除了前后连贯之外,更加别有意趣,金圣叹称之为对锁章法。金本第五十二回,戴宗乞求罗真人放了李逵。

金本此处文字为“罗真人道:「这等人只可驱除了罢」”,而前文里李逵将罗真人化身杀死后有言“这个人只可驱除了他”。袁本杀死罗真人化身处文字却为“今番且除了一害”。

可见,对锁章法不仅使得小说前后具有一种对称美,让读者在读小说时更有咀嚼的味道,同时颇有意趣。如罗真人之所以会说出如此话,肯定是因为他听到了李逵将其化身砍杀之后的自言自语,出于戏谑的心态说出了这样的言语。

可见,白话文学语言在一些宋元话本小说和《水浒传》等长篇小说中,也得到了出色运用,但相对来说,还有两点不足:

一是这些小说中的白话还带有较明显的早期白话特点,除了词汇等方面的问题,在技巧上还不十分成熟;二是由于它们或是在书场上口口相传,或是经过长期积累,虽然可能经过文人加工整理,但叙述语言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民间艺人共同的语言风格,而不是作家的个性特点。

《金圣叹研究资料汇编》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经由金圣叹修改过的金本《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对以上两点不足进行了弥补。正如金本批语文字文墨飞扬、经史子集随意寄于笔端,金圣叹对于文本文字个性化的修改,也使得金本《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得到了极大提升。

邓雷

二〇二四年八月于榕城

来源:古代小说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