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唐玄宗心腹,宦官高力士为何能击败禁军首领王毛仲独揽大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06:51 1

摘要:唐玄宗在宫闱之中有两大心腹臂膀,一个是权宦、知内侍省事高力士,另一个就是禁军首领、左龙武卫大将军王毛仲。

王毛仲何许人也?

唐玄宗在宫闱之中有两大心腹臂膀,一个是权宦、知内侍省事高力士,另一个就是禁军首领、左龙武卫大将军王毛仲。

高、王二人在李隆基政变夺权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相比于姚崇、宋璟等外廷宰相,高、王自幼在李隆基身边,更受信赖。

而高力士与王毛仲之间的斗争是宦官与宠臣的对决。在这场暗战中,李隆基的态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谈起王毛仲的身世,真的让人怜之叹之,在他很小的时候,因父亲违法导致全家没入官府为奴,王毛仲有幸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

对于王毛仲在李隆基潜邸时的表现,史上这样记载:

“性识明悟、骁勇善骑射,服侍李隆基左右,甚得器重”。

用现在的话来讲,王毛仲不仅聪明机敏,而且还擅长骑射,是李隆基的贴身心腹。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李隆基离开长安任潞州别驾。

此时的长安正经历空前的动荡,韦后及其女安乐公主干预朝政,培植私人势力,意图步武则天后尘,取李氏而代之,以太平公主为首的宗室大臣与其势同水火。

李隆基虽然年纪尚轻,但政治抱负十分强烈,他暗地与太平公主勾连,意图夺权。

李隆基为了与韦后、安乐公主对抗,培植自己的势力,“常阴引材力之士以自助”,并将重点放在皇家精锐部队、守卫宫城北门的万骑之上。

而王毛仲得到李隆基的信任,成为沟通其与禁军的桥梁。710年六月,韦后毒杀中宗称制,欲加害李氏宗室,并在禁军中安插耳目。

李隆基遂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除掉韦后势力,李隆基拥立其父李旦继位,李隆基也顺利成为太子。

这次政变是李隆基登上皇位的关键一役,万骑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与王毛仲长期运作是分不开的。

此后李隆基掌管禁军和御马,王毛仲专掌太子东宫驼马鹰狗等坊。不久,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尖锐逐渐矛盾。

由于太平公主在诛灭韦党、拥立李旦时立有大功,势力大增,飞扬跋扈,她觉得李隆基不受控制,遂企图改易太子,稳固权势,但李旦竟直接退位为太上皇,把皇帝的位置让给李隆基。

朝堂之上,满朝文武公卿有一半以上是太平公主提拔,七位宰相中有五位是她的党羽,太平公主仗着权势图谋政变,废黜李隆基。

在己方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而控制羽林军是诛灭太平公主最基本的前提。毫无疑问,王毛仲再次成为政变的核心角色。

713年,王毛仲率三百余兵马,率羽林军亲军发起突袭,搜捕太平公主同党,杀死两名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亡寺庙,后被赐死于家。

从此,李隆基政权路上最大障碍被移除,在这场政变中,王毛仲立下汗马功劳,被授予左龙武卫大将军,进封霍国公,身置“开元功臣”之列。

王毛仲虽然没上过战场,但后勤工作搞得不错,从开元初年兼任“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经过十年经营,唐朝的战马从24万匹增加到43万匹。史载:

“苑中营田草莱常收,率皆丰溢,玄宗以为能。”

王毛仲凭借文韬武略和很强的管理才能赢得李隆基的信赖。

史载:

“每次李隆基设宴论赏,王毛仲与诸王、宰相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

李隆基为表彰其功劳,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要知道,自玄宗即位后十五年间,仅有四人享此头衔,一是玄宗后父王仁皎,另两个是名相姚崇、宋璟,第四位便是王毛仲。

地位优待使得王毛仲私欲膨胀,他与典掌万骑的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拉拢禁军数十名将领,势力胶固,相互依仗。

而王毛仲仗着皇帝的信任时常放纵手下行不法之事。不过王毛仲势力的坐大引起另一个人的警觉,此人便是高力士。

与王毛仲相比,高力士的背景更加复杂,高力士因岭南流人谋反案在年幼时被阉割,入宫成为武则天宦官,后与武三思相交,又倾心附结临淄王李隆基。

高力士性情缜密机敏深受李隆基赏识,后在诛杀韦后、太平公主集团中立下大功,开元初年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

李隆基对其十分信任,史载:

“每有四方进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后进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决。”

可以说,高力士几乎成为皇权代言人,而且与王毛仲分掌宫闱机要和御前兵马,均为皇帝心腹,亦是权力彼此制衡。

但王毛仲权势的增长让高力士颇为忌惮,729年,高力士授意吏部侍郎齐瀚以王毛仲、葛福顺联姻为由劝谏李隆基防备。

不久齐澣把禁中谏语泄漏给了大理丞麻察,李隆基得知后以离间君臣为名将齐瀚贬谪地方。

不过很快高力士迎来第二次机会,730年,王毛仲喜得贵子,李隆基赐其丰厚的金帛、酒馔等物,让高力士送去,同时授他刚出生的儿子五品官。

王毛仲极端看不起宦官,当着高力士的面说道:“此儿岂不堪作三品耶?”因为当时皇帝宠信的宦官往往为三品将军,高力士即被授以三品,王毛仲这么说无非是恶心高力士。

但万万没想到,高力士在回去复命时竟说成王毛仲不满意五品官职,还添油加醋的说:

“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

高力士几句轻飘飘的话成为最柔软致命的武器,李隆基勃然大怒。

考虑到王毛仲党羽众多,于731年初以“不忠”和“怨望”为由,把拥有兵权的葛福顺、王毛仲等数名禁军将领罢官贬至外地,然后下诏将王毛仲缢死于永州途中。

王毛仲的倒台看似是高力士作梗,但与皇权的矛盾才是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因为王毛仲已从最初的心腹功臣变为威胁。试想,在先天之变中,王毛仲仅凭三百禁军关上宫门便可大开杀戒,如今掌管宫闱数万兵马的卫戍司令是何等重要。

也许王毛仲没有边疆节度使的权势和兵力规模,但宫墙之内,他就是最强的存在。

高力士虽然权力也很大,但内侍省终是机要服务,只要一道圣旨便可废黜。

而禁军是万万不能坐大的,从玄武门之变到先天之变,大唐皇权更替少有平稳交接,无数流血政变让李隆基无法信任身边任何一个人。

只可惜王毛仲不懂得收敛锋芒,不满足于统领帝国一方军队,竟公然向李隆基索要兵部尚书之职,没有得到首肯时,“怏怏形于辞色”,李隆基闻知不满,君臣从此埋下芥蒂。

但王毛仲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继续我行我素,于729年私自向太原少尹严挺之索要兵器,按照唐律规定,官员调动十名以上兵力、战马需要皇帝敕书和兵部文书。

严挺之不敢冒忤逆之险,遂向李隆基禀报,虽然李隆基念及旧情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但在其内心已宣告王毛仲死刑,除掉王毛仲是迟早的事情。

至于高力士不过是李隆基手中的刀。不过随着王毛仲倒台,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集团得势,获得皇帝专宠,从此权倾朝野。

来源:小瑀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