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汉历史的长河中,公元 105 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汉和帝刘肇突然驾崩,年仅二十七岁 ,他的离世,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使得东汉朝廷陷入了巨大的波澜之中。
在东汉历史的长河中,公元 105 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汉和帝刘肇突然驾崩,年仅二十七岁 ,他的离世,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使得东汉朝廷陷入了巨大的波澜之中。
汉和帝在位时,子嗣虽多,却大多早夭,这让他忧心不已,怀疑是外戚或宦官暗中作祟,于是将后来出生的皇子都秘密送到民间抚养。等到他猝然离世时,在世的皇子仅有刘胜和刘隆。刘胜年长,但身患怪病,难以治愈;而刘隆,这个尚在襁褓之中、出生仅百天的婴儿,命运却陡然转折。
按照 “立嫡立长” 的传统,刘胜似乎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可皇后邓绥却另有打算。她认为刘胜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当皇帝,最终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 —— 立刘隆为帝。就这样,公元 106 年 2 月 13 日夜,尚在襁褓中的刘隆,在一片慌乱与匆忙之中,被匆匆推上了皇位,成为了东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史称汉殇帝。这一特殊的即位场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一个连坐都坐不稳的婴儿,却成为了天下之主,这无疑充满了戏剧性与荒诞感 ,也为他短暂的一生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刘隆登基时,不过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根本无法处理朝政 ,于是,朝政大权便自然而然地落入了邓太后手中,她开始临朝听政。在这八个月里,邓太后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决策,努力稳定着东汉王朝的局势 ,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在政治方面,邓太后深知东汉朝廷长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决心进行改革。她反对淫祀,认为这不仅浪费国家资源,还容易滋生迷信之风,影响社会风气 。她还秉持着 “治理国家应以教化为本,刑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的理念,于延平元年五月下诏大赦天下,将那些犯法被禁锢的人一律释放为平民,以 “柔道” 治理天下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赢得了民心。同时,东汉自开国至殇帝的 80 多年间,宫女入宫现象频繁,导致宫女数量众多,这不仅造成了 “内有怨女,外有旷夫” 的社会问题,还加重了朝廷的财政负担。邓太后自幼入宫,对这种情况十分了解,于是在延平元年六月,她一次就诏免了后庭宫人及羸弱老病者五六百人,大大减轻了宫廷的开支和社会的负担 。但不可忽视的是,邓太后毕竟是外戚势力的总代表,在积极治国的同时,她也在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延平元年四月,她将哥哥邓骘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车骑将军,让其控制拥有决策权的内朝机构,为邓氏家族在朝廷中奠定了坚实的权力基础 。
在经济上,邓太后非常注重节俭与劝农。延平元年六月,她诏令减损膳馐、帷帐、珍玩等耗费物资和人力的物品 ,并下令郡国贡奉仅为原额的一半,御府、尚方、织室所负责制作的锦绣、冰纨、绮罗、金银、珠宝、玳瑁、雕镂等玩弄之物,一律不再继续造作 。这些措施有效地减省了巨大的财政开支,使国家财政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她还积极鼓励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如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物资和技术支持等 ,这些举措为东汉的经济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军事上,延平元年四月,鲜卑人中的辽东鲜卑突然再次攻打渔阳郡,他们烧杀抢掠一番后满载而归 。渔阳太守张显得知后,怒不可遏,立即带领几百个弟兄出塞追击撤退的鲜卑人 。然而,鲜卑人十分狡猾,渐渐把汉军引入了危险地带。严授察觉到了危险,赶忙劝张显不要再急于追击,以免中了鲜卑人的埋伏,还建议先安下营寨,派出轻骑兵去打探一下再追也不迟 。这本是一个稳妥的主意,可张显却听不进去,反而认为严授胆小怯懦,气得几乎当场就要斩杀严授 。最终,张显没有听从严授的建议,下令急速追击,结果真的中了鲜卑人的伏击,他自己中箭阵亡,手下士卒也四散逃跑 。只有严授,这个被张显称为 “胆小鬼” 的人,不仅没有逃跑,反而奋勇杀敌,杀死多名敌人,自己身负十余处伤,最后壮烈战死 。邓绥接到渔阳战役的消息后,深受触动,她亲自为烈士写文章予以褒奖,又赏赐烈士家属很多钱财,还提拔他们的子弟做官 。此役之后,鲜卑人在历史舞台上登场的次数日益增多,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而东汉的边疆局势也变得更加严峻,邓太后不得不更加关注军事防御和边疆治理 。
尽管邓太后在这八个月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试图稳定东汉王朝的统治,但她重用外戚的做法,也为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混乱局面埋下了隐患 。随着刘隆的夭折,东汉朝廷再次陷入了权力的动荡之中 。
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日(公元 106 年 9 月 21 日),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皇帝刘隆,在位仅仅 8 个月后,便悄然离世,年仅一岁 ,因夭折而亡,故上谥号为 “孝殇皇帝” 。他的夭折,如同一颗巨石投入了权力的深潭,激起了层层惊涛骇浪,让东汉王朝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让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
关于刘隆的死因,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这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测空间。有的说法认为,刘隆自幼身体孱弱,加上宫廷生活的种种压力,最终导致他早早夭折 ;也有一些人怀疑,刘隆的夭折背后或许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毕竟在那个权力至上的时代,任何一个皇位继承人的生死,都可能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 。
刘隆夭折后,围绕着皇位的继承问题,朝廷上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按照常理,汉和帝的长子刘胜本应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群臣也大多认为刘胜的疾病并非不可治愈,主张立刘胜为帝 。然而,邓太后却有着自己的顾虑 。她当初弃长立幼选择刘隆,如今若再立刘胜,担心刘胜心中会有怨恨,日后掌权对自己和邓氏家族不利 。于是,邓太后与其兄邓骘在宫中秘密谋划,决定另立新帝 。最终,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这个年仅 13 岁的少年,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最佳人选 。延平元年八月癸丑(公元 106 年 9 月 23 日),刘祜被立为帝,即汉安帝 ,而邓太后则继续临朝听政,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 。
邓太后的这一决定,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反对 。时任司空的周章,便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邓太后的做法违背了皇位继承的常规,心中愤愤不平 。于是,在永初元年十一月丁亥(公元 107 年 12 月 21 日),周章密谋诛杀邓骘、郑众、蔡伦等权臣,劫持尚书,废掉太后邓绥,拥立平原王刘胜为帝 。然而,周章的计划不够周密,事情很快败露 ,他被罢免了官职,最终无奈自杀身亡 。
这场帝位之争,表面上是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实则是外戚与宦官势力之间的一次激烈碰撞 。邓太后代表的外戚势力,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力,不惜违背常规,强行立刘祜为帝 ;而周章等人的反抗,则反映出一些朝臣对邓太后专权的不满,以及对宦官势力日益壮大的担忧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将皇帝视为手中的棋子,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全然不顾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 ,也让东汉王朝陷入了更加混乱和黑暗的深渊 。
刘隆的夭折,以及随后的帝位之争,成为了东汉王朝走向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黑暗时期的重要转折点 ,使东汉王朝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也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
在刘隆之后,东汉的皇帝大多年幼即位 ,这就为外戚与宦官专权提供了温床 。太后临朝听政,往往会重用自己的父兄等外戚势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当皇帝长大后,为了夺回权力,又不得不依靠身边的宦官 ,与外戚展开激烈的斗争 。这样一来,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交替掌权,互相倾轧,使得东汉朝廷陷入了长期的混乱和动荡之中 。
汉安帝时期,邓太后继续临朝听政,邓氏外戚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邓骘等邓氏家族成员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掌握着军政大权 。然而,邓太后去世后,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了邓氏势力 ,李闰、江京等宦官因功封侯,开始参与朝政 。此后,安帝的阎皇后及其兄弟阎显等人也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与宦官共同把持朝政 。延光四年(公元 125 年),安帝驾崩,阎皇后为了继续专擅朝政,弃安帝庶子刘保不立,而立宗室子刘懿为帝 。但刘懿即位不足一年便去世,以孙程为首的 19 名宦官发动政变,诛杀阎氏,拥立刘保为帝,即汉顺帝 。顺帝即位后,不仅封孙程等 19 人为侯,还允许宦官充任朝官,养子袭爵 ,宦官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
顺帝同时尊崇皇后梁氏,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兄长梁冀先后专权用事 。梁冀专权近二十年,权倾天下 ,《后汉书》记载梁氏一门先后 “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 。梁冀在朝中安插亲信,打击异己,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维护其权力 。他的专权导致了政府腐败,官员无能,民间疾苦,国家力量逐渐衰弱 。延熹二年(公元 159 年),梁皇后去世,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五人合谋,诛灭梁氏 。单超等五人同日封侯,独揽朝权 ,自此进入了宦官统治时期 ,直至黄巾起义爆发 。
在这一时期,外戚与宦官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他们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政治的腐败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东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
汉殇帝刘隆的夭折,以及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诸多弊端,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
从制度层面来看,封建王朝高度集中的皇权制度,使得皇帝的权力不受有效制约,一旦皇帝年幼或无能,权力便极易被外戚或宦官等势力所窃取 。在东汉,由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太后临朝听政成为常态 ,这就为外戚专权创造了条件 。而当皇帝长大后,为了夺回权力,又不得不依赖宦官,从而导致宦官势力的崛起 。这种权力的失衡和无序转移,使得东汉朝廷陷入了长期的混乱和动荡之中 。这警示我们,一个健全的政治制度,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确保权力的行使受到监督和制约 。
在权力制衡方面,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外戚和宦官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相互倾轧,导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 。这让我们明白,权力必须受到制衡,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权力分配,让不同的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才能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 。例如,现代社会中的三权分立制度,就是通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的相互制衡,来保障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
此外,东汉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并非完全依据 “立嫡立长” 的原则 。这就导致了一些年幼、体弱或能力不足的皇子被推上皇位,无法有效地行使皇权 ,从而为外戚与宦官专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提醒我们,在选拔和确定权力继承人时,应该以能力和品德为首要标准,确保权力能够掌握在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手中 。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培养和教育体系,为权力继承人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使其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素质来承担起权力的重任 。
汉殇帝刘隆的夭折,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而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政治腐败的危害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为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权力运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