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转变,不是一天完成的,尤其是在立秋之后的15天内,是身体适应季节变化最关键的“黄金期”。要是这个阶段没过好,不懂得顺应天时调整,那身体就可能要吃亏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讲,怎么通过吃,平稳度过这个时期,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好基础。
今天咱们聊个特别应景的话题,眼瞅着就到立秋节气了。咱们很多人可能感觉,这天儿还热得跟下火一样,秋天在哪儿呢?其实,老祖宗的智慧就在这儿。
节气,说的不是当下的温度,而是一种天地间能量转换的大趋势。后天立秋,就意味着我们正式踏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个中医里常说的 “阳衰阴盛” 的时期。
这个转变,不是一天完成的,尤其是在立秋之后的15天内,是身体适应季节变化最关键的“黄金期”。要是这个阶段没过好,不懂得顺应天时调整,那身体就可能要吃亏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讲,怎么通过吃,平稳度过这个时期,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好基础。
可能很多朋友一听“阳衰阴盛”这四个字,觉得有点玄乎。咱们用个大白话来解释。您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春天和夏天,大自然和我们人体的阳气,就像烧开水一样,是向上、向外发散的 。所以我们夏天会出很多汗,毛孔都张开着。
但是,一到立秋,这个趋势就掉头了。《黄帝内经》里说“秋三月,此谓容平”,意思是秋天是万物成熟、收敛的季节 。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往下收、往里藏,而阴气开始慢慢增长。
我们人体也一样,体内的阳气要开始“收工回家”,不再向外猛冲,而是要藏到身体深处,为过冬做准备 。
这个“一收一藏”的过程,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可太大了。首先,肺部会变得特别“忙碌”。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秋天的 “燥” 气最容易伤害娇嫩的肺,导致人出现干咳、嗓子干痒等问题。其次,我们的脾胃也处在一个很微妙的境地。
夏天贪凉,很多人喝了太多冷饮、吃了太多冰西瓜,脾胃的阳气本来就有点虚弱了。立秋后,要是还按照夏天的习惯来,寒气就更容易入侵,可能导致“阴暑”,也就是肚子不舒服、拉肚子等问题 (Query: 中医典籍如何定义立秋节气中阳衰阴盛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具体影响?)。所以说,立秋后的养生,核心就是要帮身体一把,让阳气顺利地收回来,同时把夏天潜伏的寒湿给清出去。
抓住关键15天为什么老说立秋后的15天特别重要呢?因为这段时间是夏秋交替的“缓冲带”。天气上,我们还会经历“秋老虎”的余威,白天依旧炎热 。但早晚的温差会逐渐变大,空气里的湿度也在悄悄下降 。
这种外热内凉、冷热交加的环境,最容易让人生病。身体既要应对白天的暑热,又要开始适应阳气内收的趋势,可以说是“内外受敌”。所以,在这承上启下的15天里,我们的饮食策略也要跟着转变。
不能再像夏天那样一味地追求清热解暑了,而是要转向 “驱寒补阳” 和 “滋阴润燥” 。吃对了,等于给身体加满了油,能精神百倍地迎接真正的秋天;吃错了,就可能让寒气在体内扎根,给秋冬的健康埋下隐患。
说到吃,咱们的传统食俗里藏着大智慧。虽然全国各地的立秋习俗五花八门,比如“啃秋”吃西瓜,“贴秋膘”吃肉 ,但背后的养生逻辑是相通的。综合来看,立秋后这15天,有5样“宝贝”食物,特别适合咱们常吃,能帮我们顺应天时,把身体调理好。
第一样宝:羊肉。
一说补阳气,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羊肉。没错,羊肉性温,是温补身体、驱除寒气的“高手” 。夏天积累在脾胃的寒湿,正好可以借着羊肉的温热之性驱散出去。
立秋后“贴秋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要注意,现代人营养普遍不缺,所以“贴秋膘”不能是过去那种大吃红烧肉的方式。最好的吃法是炖一锅羊肉汤,可以加点白萝卜一起,既能温补,又不容易上火,还能健脾开胃 。
第二样宝:南瓜。
南瓜是秋天的应季蔬菜,也是暖胃的好食材。它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对于调理夏天受损的脾胃功能特别有好处。煮一碗热乎乎的南瓜粥当早餐,既能养胃,又能补充能量,温和地为身体注入阳气 。而且南瓜颜色金黄,看着就让人感觉温暖和丰收,心情也能跟着好起来。
第三样宝就是山药。
山药是个“脾气”特别平和的宝贝。它不温不燥,主要功劳是健脾益气,能让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
脾胃功能好了,吃进去的食物才能更好地被吸收,转化为气血,阳气自然就足了。无论是用来炖汤,还是简单地蒸着吃,都能起到很好的滋补效果,是为身体“打地基”的绝佳食材 。
第四样宝:莲藕。
莲藕是秋季的“明星菜”。它有个很特别的地方:生吃性寒,能清热;而做熟了之后,性情大变,转为温性,有健脾养胃、补气养血的好处 。秋天空气干燥,吃点熟的莲藕,比如莲藕排骨汤,既能润燥,又不会过于寒凉,还能滋养脾胃,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还有第五样宝:生姜。
看到生姜,可能有朋友会说:“不是说‘秋不食姜’吗?”这话有一定道理,是说秋天干燥,吃太多生姜容易上火伤阴。但凡事讲究个度。
在立秋刚过的这15天,暑湿未尽,寒气初生,早晚喝一点点姜枣茶,或者在做羊肉汤时放几片生姜,能非常有效地把体内的寒气“扫地出门” 。关键在于适量,用它来驱寒,而不是当主菜吃,就能扬长避短,发挥它的最大好处。
顺应天时,不仅要“吃什么”,更要知道“不吃什么”。在这关键的15天,有两样东西最好能少碰就少碰。
西瓜。尤其是冰镇西瓜。西瓜是“天然白虎汤”,清热解暑效果一流,但它的性子太寒凉了 。立秋之后,身体的阳气正在内收,脾胃功能相对脆弱,这时候再大口吃冰西瓜,无异于“雪上加霜”,极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 。所以,再馋也要忍一忍,实在想吃,也只在晴热的午后吃一小块常温的。
还有各种辛辣油炸的食物。秋天的主气是“燥”,过多的辛辣,比如辣椒、花椒,以及油炸烧烤,都会加重身体的燥热,消耗我们的津液,让口干、皮肤干、便秘等问题更严重 。饮食上应该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适当吃点酸味的东西,如柠檬、山楂,能帮助收敛肺气,对身体更有益。
好了,今天关于立秋养生的分享就到这里。总而言之,节气的更迭是大自然的呼吸,我们顺着这个节奏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就是最高明的养生。从后天开始,用这“5样宝”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的身体吧,为接下来金桂飘香的秋日,以及寒冷的冬天,储备下满满的能量和健康。祝大家都能安康入秋!
来源:渡人渡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