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马海战后,西奥多·罗斯福曾写道“看来俄国这个气泡是被戳破了。我早就料会打败罗日斯特文斯基,但我想不到--大概除了埃文斯(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和贝雷斯福德(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这两位海军上将之外,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是一场屠杀,而不是一次交战……”、“日本人在相
朴次茅斯条约
对马海战后,西奥多·罗斯福曾写道“看来俄国这个气泡是被戳破了。我早就料会打败罗日斯特文斯基,但我想不到--大概除了埃文斯(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和贝雷斯福德(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这两位海军上将之外,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是一场屠杀,而不是一次交战……”、“日本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日本是一支可怖的新生力量,它贪婪、小器而又好战……世界上不会有比他们更可怕的敌手了”(罗斯福致参议员洛奇的私函,1905年6月6日)。为避免日本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构成威胁,罗斯福开始插手日俄战争,进行调停工作。
使罗斯福获得成功的外交形势是,日俄战争再继续下去不仅对两国没有任何意义,对帝国主义列强来说也是极危险的。对于俄国来说,战争每拖延一个月,沙皇制度就将更深一步地陷入全面破产的绝境,这一点尼古拉二世是非常清楚的。从1905年1月19日起,他就再也不敢在自己的京城里露面了:那天在冬宫前的涅瓦河畔举行耶稣受洗节检阅时,对岸的彼得保罗要塞没有发射礼炮,而是让一颗真正的榴弹从沙皇身边飞了过去。俄国再打下去无疑会爆发国内革命,对欧洲列强造成直接的威胁(德国总参谋部当时已经制订好了一旦俄国爆发内乱、就联合奥匈帝国出兵协助沙皇镇压革命的方案)。
最后明治小麻雀战胜了巨大的俄国熊(战后的美国宣传画)
对日本来说,它已经达到了独占朝鲜和将俄国势力驱逐出南满的目的,因此也有意结束这场耗费巨大的艰难战争。到1905年8月底,日本在满洲有337,000人的部队,相当于其常备军的150%,“已经耗尽了作为保卫日本列岛之用的人力资源”,而俄国有446,500人,远未达到其动员极限555,000人。许多日本农村的村长向官府报告说,由于年轻人全都被征召入伍,村里的稻田已经荒废大半,次年很可能要发生饥荒,前线日军士气也低落了很多。有一团日军拒绝进攻,只得把他们撤下来用于筑路。另一个原本军纪很好的步兵团在俄军于公主岭方向稍作反攻后便自行溃逃了,还丢弃了随身携带的枪支和一切装备。满洲军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和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都坚决主张立即缔结和约。5月31日,日方向华盛顿派去的“宣传大使”金子坚太郎男爵放出了同意和谈的试探性气球。
对于其他列强来说,选在此时停战也是非常必要的。德国从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它梦寐以求的一切:俄国遭到了极大的削弱,从此可以为德皇顺从的跟班;战争期间缔结了对德国特别有利的俄德商约和俄德同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还大有希望成立针对英国的俄法德三国大陆同盟。至于法国就更不用说了。1905年夏天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有导致法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危险,如果局势真到了这个地步的话,俄国军事力量能否自远东“归来”牵制德国,无疑是对法国生死攸关的问题。
而对英国来说,只要日俄战争一结束,它就将促使日本和俄国加入英法俄日四国协约,构成对德包围圈。而伦敦的这一“伟大构想”在日俄仍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下根本无从谈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驻俄大使迈耶和驻日公使格里斯科姆在6月8日分别向两国外交部递交了劝告媾和的照会。日俄两国分别于当日和10日宣布接受美国的调停。
在日俄媾和前,停战成为了主要问题。为了确保在和谈中占据有利地位,日本决定占领萨哈林岛(库页岛)。日军于7月7日在萨哈林岛南部登陆,1905年7月31日占领了该岛全境。日本人深信,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列强(当然,俄国除外)会对它们熟用已久的“掠夺者有权占有已夺得之物”这一强盗逻辑表示异议的。现在日本需要的就是从外交上巩固对这些战利品的“权利”。直到签订和约前4天的9月1日,已经占领了萨哈林岛的日本才同意与俄国签署停战协议。
为了在和谈时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外交氛围,俄国起初把谈判地点选在盟国首都巴黎,日本则选在离自己较近的烟台,但是他们都忘记了和谈的地点要由幕后老板罗斯福说了算。最后双方同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朴次茅斯军港举行和谈。日本政府原拟派伊藤博文为代表,但是他料到此次谈判不会象10年前在马关宰割清朝一样轻松顺利,于是以“因病不能做航海旅行”为由推辞掉了。日方代表团遂改由外相小村寿太郎和驻美公使高平率领。俄国代表起初选定驻法大使涅利多夫,后又选派驻意大使穆拉维约夫,但是这两人一个称病在前,一个装病于后,都不愿出面承担议和的风险。最后,赋闲的原财政大臣维特同意由他本人来收拾这摊破烂局面。
在其回忆录中,维特以一个殉道者的口吻生动地(不无抬高自己的意图)记下了他当时的心情,可与10年前李鸿章大人的心情对比一下:“那不是胜利者的条约,而是战败的条约,俄国已经很久没有签订这样的条约了……一方面,理智和良心对我说,如果我明天签订和约,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一天!另一方面,内心的呼声则提醒我,如果命运之神不让你去签订和约,你将更幸福,否则别人就会把一切推到你身上,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甚至俄国沙皇,尤其是尼古拉二世,愿意在祖国和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和罪行’"。
日俄和谈于1905年8月9日在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大厦开幕,9月5日以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而结束。和谈的两个焦点是割让萨哈林岛问题和俄国赔款问题。这两个问题给了罗斯福进行直接干涉的借口。他提出的媾和方案是俄国割让南萨哈林岛,而日本不要求赔款。这两个条件既可以在太平洋上一劳永逸地消灭“俄祸”,又不会使日本因俄国的赔款变得过分强大,转过来威胁美国。
日方提出的最初停战条件一共有12条,在和谈期间的17次会谈中,两国就这些条款逐字逐句地讨价还价。8月14日的第三次会议上,俄国接受了关于韩国问题和满洲撤兵问题的头3条,第四次会谈中接受了转让辽东半岛租借地的第6条,第五、第六次会谈中接受了允许俄国继续经营西伯利亚铁路满洲支线的第8条和给予日本在俄国近海捕鱼权的第12条。但是,日方的第5、9、10、11条(割让全部萨哈林岛;俄国赔偿日本战费;扣留于中立港的俄舰交给日本;俄国限制在远东的海军力量)甫一提出便被俄方顶了回去。第7条“中东铁路自哈尔滨至旅顺的支线全部转交日本”则被沙皇亲自否决,后来日方对此作出让步,以双方军队前哨接触点为界,将公主岭以南的南满铁路交给日本(后改为以大贸易点宽城子站(今长春站)为界)。
在8月18日的第七次会谈上,日本提出放弃第9至第11条要求,以换取俄国接受第5条(日本首相桂太郎曾向英国驻日公使窦纳乐承认,第10、11条纯粹是为了“羞辱俄国人”才提出来的)。为了照顾俄国的面子,日本人还提出了第5、9两条的折中方案,即日本归还北纬50度以北的萨哈林,但俄国应支付12亿日元“补偿金”以代替赔款。对于日本人的建议,尼古拉二世的态度是“一寸土地、一个戈比也不交给日本人”,于是谈判又陷入了僵局,小村决定派人回旅馆结帐,立即终止和谈。
《朴次茅斯和约》签字后,俄国谈判代表走出会场,准备乘小艇到船厂对岸(中间隔一道狭窄海峡)搭乘火车去纽约
此时维特已经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把魔鬼从地下请出来也可以”,只要能让沙皇依从他就行。罗斯福、威廉二世也纷纷劝说沙皇接受割让南萨哈林的条件。经过牡蛎湾(罗斯福消夏别墅所在地,位于纽约长岛)、波茨坦(德皇夏宫)和彼得霍夫(沙皇夏宫)之间一番秘密的电报往来,尼古拉二世终于在8月26日告诉其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同意向日本人割让南萨哈林,以“结束这件旷日持久的麻烦事”。但是在赔款问题上俄国政府仍试图反抗。8月28日,日本政府电令小村,即使放弃割地、赔款的条件也要媾和,因为日本也无力仅仅为了获得赔款而将战争再进行下去了。这笔赔款他们永远也得不到,否则就得耗费巨额的开支,付出大量的鲜血。
8月29日,日俄进行第10次会谈,日本接受了俄国的提议,不再提出赔款要求,双方开始拟定和约文本。9月5日下午2时,日俄双方代表在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大厦签订和约。《朴次茅斯和约》正文一共15条,包括日本对韩国“享有绝对权利”,俄国从满洲撤兵,转让关东州租借权,转让南满铁路,割让南萨哈林,日本在俄国远东沿海享有捕鱼权等条款。10月14日,俄日政府分别在圣彼得堡和东京签署了批准书,25日在华盛顿交换了批准文书。就外交上说,日俄战争已经结束。就更深远的意义来说,“俄国的霸权永远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奄奄一息了”。
日俄战争的政治后果
“两个皇帝的同盟”和协约国的诞生 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室徽记是:一只日耳曼风格的拜占廷双头鹰,同时雄顾东西两个半球。如今日本人斩断了望着东方的那个脑袋,沙皇只得把其兴趣转回西方,转向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这是其德国表兄早在对马海战之前便预料到的。
俄国熊重返欧洲虽然可怕,不过威廉皇帝对此自有打算,一头把血流尽了的熊是不那么可怕的,甚至可以拔了爪子供自己驾驭。他要做的不过是给沙皇灌上几口外交迷魂汤,使其变为驯服的反英工具。
对马海战后纷纷挂出国旗和海军旗的横滨街头
1905年7月10日,威廉二世乘坐皇室游艇“霍亨佐伦”号去瑞典沿海作例行的旅行。一周后,他在芬兰湾入口向尼古拉发去了电报“我将结束旅行回国。要是同我见面-在岸上或你的游艇上均可--能使你感到愉快,我随时听候你的吩咐。我将作为一个普通游客前来,无须任何隆重仪式”。7月23日,德皇的游艇和沙皇的“北极星”号游艇在芬兰湾北岸维堡的比尤克海峡相遇。当晚和次日,德皇对沙皇游艇进行了两次拜访。威廉事后写给宰相毕洛夫的密信,以及德皇随员冯·契尔基希公使的日记,对两个皇帝的会谈都作了生动的记载。
头天的晚宴上,二位君主谈到了挪威要求从瑞典独立的北欧危机,谈到了英国试图占领半个挪威,还谈到了摩洛哥问题。威廉提醒尼古拉注意,“尽管英国在背后唆使,但是法国还是拒绝因摩洛哥问题和我们决裂”,尼古拉答道“对,这我明白……爱德华是最大的挑拨者、这个世界上最阴险和最危险的阴谋家。”威廉表示赞同,还提到(不无暗示的意图)他的爱德华舅舅“喜爱在任何国家身上打主意,并同它们签订个什么小条约”。
此时尼古拉用拳头捶着桌子,大喊道:“无论如何,我只能说,他一辈子也休想在我身上达到反对德国和反对你的目的。我可以用人格担保”。在这种友好的、狂热反英的气氛下,两个皇帝于次日上午在“北极星”号的卧舱里签订了一份针对英国的防御同盟条约。威廉对此得意洋洋,吹嘘道“1905年7月24日的早晨成了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我亲爱的祖国的局势得到了极大的缓和,她终于从高卢和俄国的可怕夹攻中解脱出来了”。
但毕洛夫对这个假定的盟友并不抱幻想。比尤克条约只有两国“在欧洲受到某一欧洲国家”进攻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换句话说,如果英德发生战争,俄国无须进攻印度而如果英俄因印度或波斯问题在欧洲发生战争,德国必须进攻英国。对一向不肯吃亏的德皇而言,再也没有比这个条约更失算的事了。比尤克条约的文本原是德皇于1904年11月1日提出的,原本意图破坏俄法同盟,因摩洛哥危机而暂时搁置了下来。“在欧洲”三字是这次航行中由威廉自己加上的,同时在第4条中还邀请法国加入俄德同盟,试图将其矛头由反法转为反英。
他在外交艺术上的自作聪明和刚愎自用,实在可与其晚辈希特勒在战争艺术上的表现相媲美。第一个准备推翻威廉所起草的这个盟约的是他的宰相毕洛夫。他准备把“在欧洲”解释为德皇的笔误,拒绝副署以令条约生效。如果毕洛夫真的不顾出丑,把自己的皇上连同条约、以及德国的外交声誉一同丢掉的话,这倒是个天才的计划。但是毕洛夫最终采取了更温和的措施,在他入宫同德皇进行了数次密谈后,条约被密封起来,也未副署。威廉自己抛弃了这笔买卖。
既然俄德盟约破裂,那么要成立英、法,俄协约国,就只差英俄协约了。法国急于调和英俄矛盾,把俄国引入协约。最大障碍是能够影响沙皇(他总容易受身边大臣影响)的维特伯爵。维特以反法亲德而著称。当他从朴次茅斯回国,在法国瑟堡港停留时,“人们把我带到一家四等旅馆的三等房间里”,而在德国“人们却象接待一位亲王那样欢迎我”。德皇的照片被维特挂在其府邸的壁炉架上,仿佛是一幅圣像。为了避免遭受外交损失,英法使馆在圣彼得堡展开了一场反对维特出任总理的阴谋活动。
除了维特之外,成立英俄协约的最大障碍是英日同盟的存在。1905年8月12日,日本更新了和英国的盟约,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印度,并将期限延长为10年。但是这个障碍很快被俄国自己的内部问题解决了。
如前所述,1905年在全俄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和暴乱。10月9日,时任总理的维特将两个选择摆在了沙皇面前:要么继续实行专制,直到革命火山爆发,要么给予人民自由权利,成立国家杜马和中央议会,实行立宪政治。沙皇仍想选择专制,但皇叔尼古拉亲王在御前会议上拔出手枪,威胁说如果不同意维特的计划他将立刻自杀,尼古拉二世这才勉强让步。10月30日,沙皇发布“自由宣言”,宣布实施立宪政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人群手举红旗,高唱《马赛曲》庆祝这一胜利。但是人们的怒火很快又被11月7日返回国内的列宁重新点燃。这一次他们不仅要求立宪民主,而且要求沙皇下台。12月20日,莫斯科工人区发生了武装起义。为了镇压革命,同时为了稳定日俄战争后摇摇欲坠的财政信用,沙皇需要大量的金钱。法国人得以再次利用贷款这一屡试不爽的工具,强压俄国同英国签订协约。
1905年俄国革命后 ,各地不断发生起义、罢工和游行 。图为圣彼得堡的一次工人示威
1906年3月,欧洲银行团终于同意向俄国政府提供22.5亿法郎的贷款,其中12亿法郎来自法国,3.3亿来自英国,5亿来自俄国自己的银行,其他则来自犹太金融巨头罗特希尔德家族在荷兰和奥地利开办的银行。3月23日,德国宣布拒绝参加对俄贷款。这笔贷款的协约国性质决定了俄国的外交去向。1907年8月31日,签订了法国盼望已久的英俄协约。这个协约连同1906年4月21日续签的法俄盟约、6月10日的法日协定、7月30日的俄日协约,以及1905年的英日盟约,宣告了协约国的诞生。列强的阵营从此彻底重组,世界现代史开始按我们这一代人所熟悉的“协约国-同盟国”对抗模式发展,最终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的军国化 :整个日俄战争中,日本的战费为1,860,848,801日元,为其1903年最后一次战前预算2.5亿日元的7.6倍。这笔战费中,通过6批内债共筹措到6.8亿日元,向英美举借的5次外债达9.27亿日元(1.07亿英镑)。日本的国债从6亿日元上升到24亿日元,每年要支付1.1亿日元的利息,人均纳税负担从1903年的5日元上升到了1906年的10日元。日本资产阶级和民众都渴望得到巨额的战争赔款.除了深知自己实力的日本政府外,大部分日本民众都预期俄国会
割让全部萨哈林岛、海参崴、滨海省及堪察加半岛,并获得20亿日元的赔款,甚至连最保守的日本资产阶级也认为俄国至少会赔款10亿日元并割让全部萨哈林。
但是,即使沙皇俄国腐朽透顶,日本也不能象对清朝那样任意规定媾和条件、并强迫其接受,因为它不得不听命于其盟友(兼债主)美国和英国的意见。朴次茅斯和约的内容传回日本后,其国民深感失望,因为除了俄国为赎回战俘而支付的4600万卢布“伙食费”(日方将这一账单精确到了45,967,620卢布12戈比,约合3067万日元)外,日本没有从战争中捞到一分钱的好处。这个消息引发了一场狂热的民族主义政治风暴。
签订朴次茅斯和约的当天,许多日本城市下半旗以抗议和约内容,日本工人阶级和市民缠着黑纱,聚集在东京的日比谷公园举行群众集会,反对这一“屈辱的”(没拿到赔款的)和约。我们过去常爱说“广大日本人民爱好和平”云云,但日本人民中也有反动的、军国主义的人民,而且为数不少。散会后,“人民”们焚烧了公园附近的内相官邸、外相官邸、国民新闻社和派出所。
首相桂太郎也受到了暗杀的威胁,以至去小妾的外宅寻欢时不得不由军队开道护送。日本政府被迫在东京宣布戒严,实施新闻管制,历史上将此事称为“日比谷烧打事件”。袭击的对象还从日本政客蔓延到了英美法等国的商人,因为据说是他们威胁“如果不签约,今后就借不到外债”。9月6日,四座美国教堂和一座法国教堂被焚毁。暴动还从东京蔓延到大阪、神户、横滨等地。这场政治风暴最后以桂太郎内阁倒台告终。
但是,就日本的收获而言,日俄战争还是利润匪浅的。战争一开始,日本就侵占了韩国,并完全控制了其内政、外交、司法、警察和军队。在朴次茅斯和约后,日本就顽固地、始终不渝地全力准备正式吞并韩国,将它作为南满的后方,而南满现在已经成为日本进一步进攻中国的战略基地了。1909年,在韩国问题上推行稳健政策的伊藤博文去满洲同科科夫策夫会谈,洽商南满铁路遗留问题时,在哈尔滨火车站月台上被韩国义士安重根射杀,急进派的军人接管了对韩政策的发言权,并于次年将其正式吞并。
日俄战争是旧日本统治集团所推行的冒险政策的又一次成功。这是成吉思汗以来黄种人国家第一次将白种人国家打得惨败,对西方列强鼓吹的“白人种族天生优越”理论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明治维新的魔术令亚洲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为之侧目,中国、暹罗、印度的民族主义者都开始以日本为师,探索民族自强和独立之道。当然,要借助日帝的力量实现民族自强和独立,也无异于与虎谋皮。
战争结束后,日本从列强手中夺回了关税自主权,列强将驻日使节提升为大使级,日本的国家地位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日本已成为世界大国”的美景陶醉之下,以“泛亚细亚主义”、“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为名的日本版门罗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在整个日本民族中、尤其是军队中,产生了一种急躁、冒进的情绪,认为一切事情都是以武力解决为上策,对外主动发动战争乃是解决问题之道,外交家被视为无能之物。
朴次茅斯和谈后小村身患伤寒,发着40度高烧仍与罗斯福会谈日美联盟问题,回国时迎接他的是被斥为“国贼”的咒骂。另一方面,随着对乃木希典、东乡平八郎以及旅顺阻塞战时的“肉弹”、广濑武夫大佐等人的神化,日本的军人阶级自日俄战争后被其国民奉为神明,于是军人也对自身地位产生了优越感,日本军队的举动自此游离于政府决策和外交需求之外,不受政府的监督和控制,此即日本“二重外交”之肇始。
随着军人势力的增长,外交官只能仰其鼻息,参谋本部开始对外交政策有置喙的权力,尤其在中国,外务省的声明常与军队的行动成反比,既失信于国际,也不免在国内酿成军部“独走”(绕开政府自行其是)的习惯。武夫干政乃国之大忌,日本陆军的元老山县有朋在世时,尚可牵制其一手扶植起来的军部势力,1922年山县一死,军部这个从魔瓶里放出来的怪物便再也没人能管束得住了。1945年日本战败的道路,实由日俄战争胜利之时便开始铺就。
走向日美对抗的道路: 根据朴次茅斯和约,日本从俄国手中接管了关东州租借地、南满铁路及其铁路附属地,及中东铁路公司所属的全部航运、金融、矿业、林业、房产。根据日本政府的命令,1906年11月在东京成立了资本金2亿日元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迅速控制了南满地区的财政经济命脉,并按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经验将其建成包括行政、财政、情报等职能在内的殖民机构。关东州警备部队后来演变为臭名昭著的“关东军”,成为脱离日本内阁、只听命于天皇和军部的独立军队,最终竟发展为连军部也无法有效控制的怪胎。
日俄战争后使美国最感失望的是,日本在韩国和南满推行了狂热而露骨的“关门”政策,其程度是当年沙俄做梦也不敢奢望的。可以说罗斯福要使交战双方两败俱伤的外交努力是打错主意了,战后日本在远东地区张牙舞爪的军事冒进迫使俄国作出选择,要么亲日,要么亲美。然而向美国靠拢就要冒日俄战争再次爆发的危险。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的部队大量复员,在远东已没有力量抵御日本的入侵。如果日俄再次开战的话,日军在两个星期内便可动员11个师团,并于几天之内占领海参崴、滨海省和阿穆尔省。如果美国将日本从南满的铁路和煤矿中排挤出去,那么很可能日本要在滨海省为自己寻求利益补偿。在上百万日本军队的威胁下,俄国被迫转到了日本的航道上来。1907年7月30日,俄日秘密签订了第一次协约,划分两国在蒙古和满洲的势力范围,并共同反对美国企图分享满洲市场的企图。
美国起初一如既往地在满洲坚持“门户开放”的主张,但是很快在日本人面前碰了壁。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其子艾夫里尔·哈里曼二战时任驻苏大使)在战后试图收买南满铁路,但被小村外相否决。日本人利用行政措施和歧视性铁路收费政策,慢慢地、有计划地排挤和根除美、英等国在满洲的企业和贸易。毫无疑问,被德皇称为“西奥多一世”的老牌帝国主义者罗斯福不能对日本人的小算盘坐视不管。美国先以限制日本向加利福尼亚移民为报复武器,随后又借1907年经济危机的机会提高日本主要出口商品-生丝的关税。哈里曼收买计划破产后,美国在1909年试图再次撬开满洲的大门,罗斯福的继任塔夫脱总统提出由中、美、英、法、德、俄六国共同收买南满铁路,将其和俄国手中残余的满洲铁路合并,由六国共同经营。这一提议毫无悬念地被日本拒绝,其作用只是令日美矛盾更加激化而已。
从1906年起,日本海军开始制订新的造舰计划,预计以舰龄不满8年的8艘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为核心,在太平洋上建立起一支巨大的海军力量,陆军也以扩大到100万人的规模为目标。与此同时,日本的军事工业也在不断地增长。既然日本的主要敌人沙俄已经被弄得在远东长时期失去了战斗力,那么这个计划还能是针对谁呢?悬念于1907年4月19日揭开。这一天日本通过了《帝国国防方针》,从此开始了以美国为假想敌的时代。当然,日美对抗的过程漫长而缓慢,在日本还要仰仗英美资本及市场的最初阶段,只是埋藏在海军造舰拨款下的一条暗流,但是终将不可避免地公开化,并在1941年12月7日全面爆发。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