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装从不缺乏表达的载体,但确有一些身体部位,长期以来在造型语言中被忽略或习惯性简化。脖颈,正是其中之一。在过往的时尚表达中,它多以项链、领口细节或用发型辅助,成为造型的附属角色。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时装从不缺乏表达的载体,但确有一些身体部位,长期以来在造型语言中被忽略或习惯性简化。脖颈,正是其中之一。在过往的时尚表达中,它多以项链、领口细节或用发型辅助,成为造型的附属角色。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髦er早早就盯上了脖颈这一“蓝海”领域,这里的修饰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领带、领结、项链,还有各式各样的新款式。吴磊颈间的超大领结就是一个例子。
吴磊这身是全套的Saint Laurent,来自2025春夏男士系列,黑色礼服搭配荷叶边花式领结白衬衫,优雅矜贵的小王子风范。
张康乐参加Roger Vivier活动的时候,这套全黑造型中,除了配饰最突出的一个部分就是他胸前的飘带领结,这种系带的的装饰在男装中还是有不少应用的。
这种系带领结主打的就是矜贵优雅范,像是檀健次全套的Valentino这身,格纹西服套装配上丝缎领结,戴上金丝眼镜,复古公子来了。
王源之前去Miu Miu大秀的看秀造型中也有系带领结的出现,用蓝色领结搭配牛油果色外套,不过他这一身显得更清新活力,又不失文艺气质,是比较日常的穿法。
有这么多时尚嗅觉敏锐的男生们率先演绎脖颈间的有趣穿法,似乎预示了它的流行。今年六月DIOR全新发布了男装系列,贯穿整季的宽大领结设计,不仅重新定义了脖颈的造型可能,也让性别、风格和身份在这一寸空间中展开了新的对话。
在这个强调个性表达和细节构建的年代,“颈间”正悄然成为最具创意张力的舞台。若从本季的秀场观察开始,独立设计师Kartik Research,将印度传统纺织与青年文化结合,在2026春夏系列中用丝质头巾绕颈而结,既有装饰性又具文化意味。KIDSUPER则延续其漫画风与DIY趣味,以针织围巾状装饰缠绕于模特脖颈,夸张却带有温度。
另外,爱马仕延续其对男士配饰的优雅追求,以柔软丝绸打造精致小方巾,扎成潇洒领结,隐隐指涉20世纪中叶法国男士的日常着装美学。
而KENZO在Nigo的主导下,将日本传统织物与学院风格结合,推出多条图案感强烈的织物围巾,与成衣呼应造型主题。
CRAIG GREEN则以结构主义思维将围巾直接延伸为衣物的一部分,雕塑感极强的围脖与硬挺布料构建出如装甲般的护颈结构,既是对身体边界的保护,也隐喻了男性气质的重组。
DRIES VAN NOTEN早在数季前就开始使用亮色、花卉丝巾搭配正式西装,暗示浪漫与理性并存的男体气质;而JW ANDERSON则借助毛线缠绕、皮革打结等形式,让颈部装饰超越性别的界限,成为身份流动的象征。
当然,这场关于颈间的风格实验并非只限男装。CHANEL、MAISON MARGIELA、VALENTINO等在秀场上也频频使用颇具特色的脖颈装饰——立体缎面蝴蝶结、珍珠链缠绕式围脖、刺绣头巾披搭,这些都指向一个清晰的设计趋势:脖颈不再只是项链的舞台,而是一块等待被激活的时尚领域。
脖颈的装饰从不缺历史依据。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褶皱领(ruff)、18世纪的白色领巾,还是20世纪初男性必备的领结与丝巾,它们都是权力、身份与礼仪的象征。而女性脖颈装饰的历史更为丰富,从维多利亚时代的黑色丝带到20世纪20年代的羽毛围巾,再到50年代的丝巾与70年代的头巾文化,脖颈始终是表达时尚和情绪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进入千禧年后,脖颈的表达在主流时尚中逐渐隐退。快节奏穿搭催生极简风格,脖颈成为“留白”区域;配饰则让位于更具实用性的包袋与鞋履。如今,这一被遗忘的区域重新被激活,其背后是对个人表达与复古意趣的集体回归。
Z世代对复古配件的迷恋,也推动了围巾、头巾、颈链等的重新流行。围绕脖颈的配件不再只是“点缀”,而成为造型的核心。是的,除了T台和时装周的集中展示,颈部装饰也正在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街头趋势之一。人们不再满足于耳环、项链这些传统配饰,而是用头巾缠绕、丝巾变发带、领结反穿等方式重新定义脖颈的可塑性。
这背后既有审美趣味的变化,也有消费心理的迁移。相比大件服饰,一条丝巾或一个领结的门槛更低,改造潜力更高,也更易形成爆款逻辑,而品牌也清楚这点。
颈部装饰从来不是单纯的装饰。它有时象征保护,有时象征身份,也可能是权力与美感的象征。当颈部再次成为设计师眼中的焦点,其背后正是当代时尚对于“身体”这个概念的重新审视。时尚的真正语言,不在大件,而在小处。颈间的变化,正是典型例证。从传统饰品到布料处理,再到设计概念的投射,也让颈部成为传递情绪和风格的又一窗口。
颈部饰品也在性别表达上提供了新的讨论空间。过去,领结、丝巾等往往有明确的性别指向,而如今的颈部造型趋向模糊界限,强调柔软、开放与自由。设计师们也在用这样的配饰和造型去打破男女性别框架 —— 频繁使用披搭结构和布料缠绕来打破传统肩颈线条。那些以夸张的围巾结构与柔软布料编织出极具张力的中性风造型,让颈间成为性别解构的象征性部位。
从实用到装饰、从传统到实验,脖颈间正在成为时尚表达中不可忽视的新前沿。它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尺度灵活、视觉集中且极具情绪张力的造型平台。而在性别、文化、商业等多维度的共振之下,颈间饰品的复兴显然不是一时潮流,而是又一次深层次的时尚叙事回归。
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于脖颈的创意探索 —— 或许是一件结构复杂的“围脖上衣”,或是可以拆解变形的丝巾披风。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脖颈的美学回归已经清晰亮相:在那一圈柔软的缠绕之间,包裹着的不只是风格,更是关于身份、欲望与表达的多重隐喻。
而“颈间物语”,不仅是当季潮流的注脚,更是时尚如何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一个缩影。在消费语境和文化表达之间,脖颈不再是被动装饰的部位,更是积极承载情绪、态度与身份的容器。它是叛逆的标签、是优雅的延续,也是流动的性别表达。
编辑、撰文:刘晖 William
精彩内容回顾
来源:最帅时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