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读|一个90后的返乡十年,是一场命运系统的自我搭建在“逃离乡村、奔向城市”成了默认选项的年代,一个90后,却选择了反方向:回到山里,扎根山里,把一生押注在一片看似无人问津的山头上。这不是被困住,而是主动回去。这也不是短暂试水,而是十年深耕。
导读|一个90后的返乡十年,是一场命运系统的自我搭建
在“逃离乡村、奔向城市”成了默认选项的年代,一个90后,却选择了反方向:回到山里,扎根山里,把一生押注在一片看似无人问津的山头上。这不是被困住,而是主动回去。这也不是短暂试水,而是十年深耕。
十年间,他不仅创办了嘉洪农林公司、种养合作社与观光子公司,还带动超200户村民稳定增收,获得省市级荣誉十余项,成为梅州市人大代表、民革党员、新农业的青年代言人。
他是在构建一套命运操作系统:靠产业穿越周期,靠认知跃迁代际,靠系统链接资源。
他就是深圳民革优秀的90后企业家代表王艺桦,丰顺县嘉洪农林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3年,艺桦从深圳辞职返乡,回到广东梅州丰顺县北斗镇桐岽村。他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只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执拗。
他开始种茶、修路、架电、拉网,一点一点,把一座荒山,变成了集农业种植、文旅观光、科普教育、康养民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系统。
这篇人物故事,我们要讲的不只是“一个成功案例”,而是:
✅ 如何从0到1,亲手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命运系统;
✅ 如何在看似平凡的地方,把土地变成平台,把传统变成未来;
✅ 如何不靠风口、不等贵人,靠自己走出一个中年男人的稳定路径。
如果你正处在焦虑中、人生转型期、事业瓶颈期,这篇文章可能会为你打开一个全新的系统视角。
第一章|深山归来者:与城市对赌的那一跃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走了多远,而在于你是否敢于回头面对最初的自己。王艺桦真正决定回家的那年,是2013年。
在深圳,他并不是“混不下去”的那类人。相反,年轻、有思路、有积蓄,混得还不错。但正因为混得不错,他比谁都清楚:这个城市能给的,不会是归属感,而是替代感。
你努力十年,可能连身边人都记不住你的名字,但老家那个山头,却一直等着你把名字刻进去。所以他回了。他回的,不是家,而是命运的原点。
桐岽村,丰顺县北斗镇,一个地图都不太标注的地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几乎没有基础设施。但他知道:这是属于他的地基,一旦扎下根,就不怕风再大。
人往高处走的时代,王艺桦却选择了人往深处扎。他没有跟城市对抗,但他也不再依附。他只是想,在属于自己的山头上,打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那年,他只有26岁,却拿出了全部积蓄,开始在山上开路、种茶、建厂。没有大笔融资,只有一群跟着他在石头缝里修路的老乡,以及他日复一日穿越山林的脚步声。
有人笑他:“90后回来搞农业,是不是脑子一热想拍视频当网红?” 他调侃地笑了,回一句:“拍视频不是不行,但我要先把路修好,不然连信号都没有。”
“真正决定命运的时刻,往往没有鼓声,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人相信你。”他回家的那一跃,其实不是“归隐”,而是一次极具勇气的系统重启。
正如路遥所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他争取的,不是成功,而是掌握生活主动权的那种底气。
本章价值总结:
✅很多年轻人拼命“逃离原生地”,但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是敢于在“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重建秩序的人;
✅真正的中年觉醒,不是靠逃跑,而是靠回到命运原点,重新把责任和可能握在手里;
✅成功不是站在高楼上喊出来的,而是蹲在泥土里修出来的。
第二章|基建狂魔:把通往产业的路自己修出来
很多人以为创业是思维创新,其实真正的创业者,往往先是个能修路的人。创业的第一步,不是写PPT,不是搞融资,而是——修路。
桐岽村的山路,每年台风季都会塌方,最初连进村的货车都开不进去,更别说搭建什么现代农业基地。
王艺桦没等政策、没靠关系。他直接自掏腰包1000万,带着几位老乡,挖山、铺石、架桥,一步步修出产业的骨架。
没有人给他资源,那他就自己做资源的创造者。就这样,一个现代农业基地的底座,在风餐露宿中被一点点搭了起来。
后来,村里人开玩笑说:“台风季不怕塌方,因为艺桦他们公司比消防队还快。”但王艺桦知道,这不是“侠义”,而是“必要”。因为要发展农业产业,光有理想不够,得先有路、电、网、水这些命脉系统。
这不是简单的修基础设施,而是提前把一切“成本结构内部化,把未来五年、十年的增长瓶颈提前打通。
正如彼得·德鲁克说的:“战略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做什么,而是放弃什么。”王艺桦放弃了轻资产路线,选择了把系统底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后来国家“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倡导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别人还在开研讨会,他早已把电线拉进山,通讯塔接上网,通水供电全套布好。
他懂得:等政策扶持,是弱者思维;提前为政策搭舞台,才是系统操盘者的心法。所以他主动对接县委、供电局、移动公司,拿批文、跑流程,推动资源向深山倾斜。
每一个人眼中的不可能,在王艺桦的认知系统里都是预设动作。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说的:“人活一世,最怕的是一边抱怨命运,一边不做改变。”
王艺桦不是在等政策,而是提前为政策做准备。不是抱怨基础设施差,而是把“差”变成“护城河”。别人看见的是“不通”,他看见的却是:一旦通了,这就是自己的竞争优势。他不是靠山吃山,而是靠修山立命。
本章价值总结:
✅真正有系统思维的人,做事的顺序永远是:先搭底盘,再做故事;
✅在资源不均的世界,创造基础设施就是创造命运的主权;
✅不要小看那些修路的人,他们掌握着未来最稳定的通道与定价权。
第三章|科普布道者:把农业变成年轻人的战场?
时代从不缺年轻人,而是缺懂得为年轻人搭台的人。很多人说,农业是老人的退路,是没得选的人生。可王艺桦说,农业不是落后的行业,只是太多人没来得及重做认知。
返乡初期,王艺桦就意识到:要让农业真正活起来,不能靠父辈的经验主义,而要靠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科学管理与年轻脑子。
于是他干了一件很多人没想到的事:成立科普教育基地领导小组。不是给外人参观的“面子工程”,而是真正用于农业技术系统化传播的布道场。
他用体系化思维重新梳理企业运作;他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做茶叶、林木、南药的实训教育;他带着团队做林业培训50余场,指导茶叶、畜牧种养超30次,培训近2000人。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取得了什么。”王艺桦贡献的,不是农产品,而是一代人的农业新认知。
他特别喜欢招大学生,不是因为用工便宜,而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东西,迭代更新的操作系统。
让他们早一点懂得:农业不只是地头苦活,也是可以用算法、模型、品牌来做的系统工程。
他不是在请人帮忙种地,而是在建一个农业实验场。每一次培训,每一次讲解,每一次亲自带队走进山林,都是一次对旧农业逻辑的“重构”。
这不是“为乡村振兴出力”,而是用认知为土地赋能。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写道:“人的一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胸怀一腔热血,却找不到用武之地。”而王艺桦,为很多迷茫年轻人,提供了“用武之地”的模板。
因为他知道,真正能让农业脱胎换骨的,不是施肥灌溉的优化,而是“认知土壤”的翻新。所以他亲自做“布道者”,用知识、态度和视野,重新讲述“种地”这件事。
本章价值总结:
✅乡村不是留给失败者的容器,而是等待有系统思维者“重新编程”的蓝海;
✅真正的产业升级,不是建厂房,而是种下更多有认知、有方法、有梦想的人;
✅在一个“信息茧房”时代,能把科学传播到乡野的人,才是真正的“底层构造者”。
第四章|多赢设计师:他不止在搞钱,而是在建共同体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赢得最多的人,而是让身边的人也赢得体面。很多人误解企业家的终极目标是“市值与规模”,但王艺桦不是。他更在意的是:一个人赚到钱容易,一个村集体一起过得好,才是系统的胜利。
2016年,他发起成立了嘉洪茶叶专业合作社,不是为了名头,而是为了把我一个人干变成大家一起干。
他用一套很朴素但非常精巧的设计,建立起农业界罕见的多赢机制,叫作——“一地生四金”。
村民把地流转出来 → 拿“租金”;
在公司务工 → 拿“薪金”;
加入合作社成为股东 → 分“股金”;
自己种植并销售 → 得“现金”。
这不是空口号,是一整套“可持续共赢模型”。从前,农民最怕的是:土地没收益、外出打工没保障、本地没产业,最后空心村越来越多。而王艺桦的系统逻辑是:让每一份劳动与资源,在链条的不同位置都能变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人类最深刻的合作,往往不是出于利他,而是出于利益机制下的共同理性。”王艺桦的伟大之处,就是把“制度设计”做到了泥土里。
2018年,合作社已带动72户农户参与种植,发展社员189人,有效缓解了当地青壮年外流困境,激活了农村内部组织力。更重要的是,村里老人常说:“我们不再是‘被雇佣者’,我们是这个基地的‘主人’。”
这份“主人感”,不是喊出来的,是通过分红、参与、尊重与共识,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他不是把企业建成一个用工单位,而是建成了一个共享式系统,让利益变成纽带,让产业变成命运连接器。
正如路遥写道:“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王艺桦把“企业”,变成了一座献给家乡、也成就自我的桥梁。
本章价值总结: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商业模式,永远是组织结构和利益机制上的“共赢模型”;
✅在农村做产业,光搞技术不够,得搞清楚人心、人性与集体心理安全感;
✅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靠扶持出来的,而是靠一套让人愿意留下、一起做事的“命运共同体”系统托起来的。
第五章|系统搭建者:在不确定时代里修出确定
“时代越是动荡,一个人是否拥有‘自己的系统’,就越决定他能不能穿越风暴。”十年,看似很长,却在这个“风口来得快、失败也快”的时代,其实不过是一轮周期。
但王艺桦做的事,恰恰不是“挣快钱”,而是用十年时间,搭了一套能穿越三个时代的系统。这套系统不止是种地的,也不止是赚钱的,它是一个融合了农业种植、加工流通、科普教育、康养文旅的多元生态体。
一产:在13000亩山林中,他种下了茶叶、丹桂、灵芝、南药,每一株都有产业编码,每一寸都能被追溯;
二产:自建茶叶加工厂,绿茶、红茶、代用茶多条生产线,已获SC认证与多项专利;
三产:茶园观光、森林康养、高山民宿、农业研学,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旅游发展项目。
他做的每一步都不是“抓热点”,而是“做底盘”。他不走“哪火往哪冲”的捷径,而是一步步把一个偏远山头,变成一个农业系统的教科书样板。
正如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说:“不确定性不是敌人,而是系统强健的训练场。”王艺桦的强大,不在于他预判了多少,而在于他为不确定性搭好了系统缓冲带。更重要的是,他的系统不是孤岛,而是共生系统。
他把村民纳入组织,把政策纳入路径,把年轻人纳入认知,把自然纳入方法,把企业管理纳入思想。这是一种全新的“命运组织方式”,不是一个人搞事业,而是带着一群人,一起构建、一起承压、一起回报,这才是系统的高级形态。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写道:“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所生活的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迹。”王艺桦留下的,不只是茶树、工厂、合作社,而是一整套“在山里修命运”的方法论。
本章价值总结:
✅所谓“系统思维”,不是做复杂事,而是用结构性认知去应对复杂世界;
✅真正的稳定,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打造一套即使停电、下雨、没人投钱都能运转的“命运底盘”;
✅在这个一切都不确定的时代,一个人的“安全感”,只能来自他搭建了什么、组织了什么、影响了什么。
第六章|不是一个人的奋斗,是一群人的期待
身份不是头衔,而是你愿意为谁多走一步。在丰顺县的很多村民眼中,王艺桦不止是那个“回乡种地的小伙子”。更是那个“遇事有人找、修路有人扛、说话有人听”的人。
2019年起,他被选为梅州市人大代表;2023年起,他被民革组织推荐担任深圳市民革党员中的乡村创业代表人物。但这些身份,于他而言,从不是炫耀用的名片,而是肩头越来越沉的责任。
因为他深知:每一个从泥土里走出来的角色,一旦有了代表性,就必须替更多人发声。
他参加基层营商环境调研,不是为了露脸,而是为了村里人反映的“电压不稳”、“网速太慢”有出口;
他提建议、写材料、开会发言,也不是为了政绩,而是为了让更多政策资源真正落到那些种地、种茶、养鸡、搞文旅的年轻人身上。
他不愿被当成什么“模范”,他只是觉得:既然自己走得早一点,那就多带几个人一起走。
正如《白鹿原》中写道:“真正的庄稼人,不是收割最多的人,而是肯为别人背风挡雨的人。”王艺桦,用自己的方式,为丰顺这片山地挡了很多风。
他也一直在推广的,不是自己,而是这片土地的价值。他带着团队建设的嘉洪农林生态基地,
如今已成为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荣获“粤茶杯”银奖、“中国农民丰收节十佳新农人”、“广东省五星级生态茶园”等荣誉。
13,000亩基地,不只是产业单元,更是一个有温度、有使命的“命运共生体”。
在这里,你看得到成片的茶田,也看得到通往村庄的水泥路;
你看得到文旅康养的未来,也看得到青年返乡的希望;
你看得到土地的经济价值,也看得到系统的情感连接力。
嘉洪农林生态基地联系方式(访学、合作、定制供应链、政府研学):
基地地址: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桐岽村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3808808011 王艺桦
实地参访/样品采购/团体对接:请添加微信备注【农业合作】
结语|不是喊口号的人,但他始终在做这片土地真正需要的事
在这个时代,最被忽视的人,往往是那些不说大话、不争风口、不站台的人。
他们没有热搜体质,没有短视频爆点,没有被包装成什么人物名片。但他们存在的方式,就是默默把事情做成,像土地一样沉默,像水一样执着,像一颗种子,哪怕一寸一寸被压在泥土下,也从未放弃往上生长。
王艺桦就是这样的人。他没说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乡村振兴口号,却修通了一条又一条命运之路;他没喊过产业报国的口号,却在十年间,把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山头,变成了连接三产的生态系统。
他不像某些站在镁光灯下的“返乡创业样板”,侃侃而谈“我要做这片土地的希望”。他只是低头干活,把自己活成了这片土地的筋骨——哪里塌了,就往哪里去扛一把锄头,补一砖一瓦。这份沉默,
这份稳重,这份脚踏实地的信念,正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最缺的“底气”。正如路遥笔下的孙少安,一辈子在黄土地里起起落落,却始终相信:“只要能把一家人活得像个人样,这辈子就没白过。” 而王艺桦,把这份“像个人样的体面”,不仅给了自己,也给了一整个村庄。
他也像陈忠实笔下那个“白鹿原”上的白嘉轩,不说话的时候像一堵墙,说话的时候像一条河。他不解释自己,只做事给时间看。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场修路、每一次带人培训,背后都不是“商业逻辑”,而是——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这片山荒着。
他甚至像贾平凹笔下那些“走在人间边缘”的人物,不耀眼、不讨喜,但自带一种天然的尊严,一种不必证明什么的庄重。王艺桦在干的,不是农业那么简单。他在干一件特别难、特别不讨好,但特别重要的事:
他在替这个时代留下一些结构,一些秩序,一些能让普通人稳稳站在地上的东西。
你可以不关注他,但他的基地会一直运转下去;
你可以不理解他,但他的社员会在年底分红时给他递上热茶;
你可以不写他,但他的名字,早已写进了乡亲们一年年丰收的土地上。
这才是真正的“人物”。不是平台包装出来的成功样板,而是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的人。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也需要明星,但更需要那些在沉默中扎根、在边界处撑起一片天、在废墟里种出绿叶的人。
他们不会口口声声地说什么改变世界,遥遥领先,但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的根系,就像我们深圳民革优秀党员王艺桦这样,一个不在乎掌声的人,却把自己活成了命运里的光。
关于“100位民革企业家人生与创业故事”栏目初心与使命: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仿佛昨日的一场梦,好像一下子又回到曾经熟悉而又想逃离的某种场景。
我是深圳民革的一名党员,也是一位还在奋斗路上的创业者。我的主业做全球标杆企业研学,我的客户大部分是企业家,我深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难、市场冷、经济周期压顶,越来越多企业家在负重前行,却少有人再去倾听企业家内心的真实声音。
在我看来,每一个还在坚持的企业家,都是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样本。越是在这样的艰难的时刻,我想更应该把那些仍然坚守、仍然相信的人,一个个记录下来——他们务实、理性、放眼全球的认知格局、敢拼敢闯的企业家精神,才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印记。
因此我发起“民革企业家百人故事”这个栏目,深入采访并记录100位优秀民革企业家的真实人生故事。我们不只讲成功,更讲困境中的韧性、不确定中的选择、以及信仰的根。
这个栏目有三个愿景:
✅ 为企业家发声,让更多同频的人相互遇见,互为灯塔;
✅ 为组织留存,记录民革企业家这一代人的奋斗身影;
✅ 为社会注入温度,弘扬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在不确定中传递信心与力量。
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彼此之间能看见,看见同行者、看见自身投影,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你也是一位民革企业家,你有故事想讲、有心声想说,我愿意做一个倾听者和记录者。请联系我,让我们一起完成这项有温度、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鸿彬
2025年8月4日于深圳办公室
来源:农民小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