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可是比黄金还金贵的宝贝,差点就随着老人的离世消失了。”杨正熙指着一罐紫黑相间的稻米说。这位被乡亲们称作“有牛哥”的侗族汉子,12年间踏遍黔湘桂交界的侗寨,只为让这些老种子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走进黔东南州黎平县种子博物馆,玻璃展柜中整齐排列着数十个贴着标签的陶罐,“胭脂紫米”“高秆芒粳”“白荣禾”……每一粒稻谷都承载着一段往事。
“这可是比黄金还金贵的宝贝,差点就随着老人的离世消失了。”杨正熙指着一罐紫黑相间的稻米说。这位被乡亲们称作“有牛哥”的侗族汉子,12年间踏遍黔湘桂交界的侗寨,只为让这些老种子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踏遍群山 寻回活态乡愁
2011年深秋,时任黎平县岩洞镇镇长的杨正熙在岑卜村喝到一碗米酒,醇厚甘甜的滋味让他久久难忘。次年再访时,村民却摇着头说:“酿不出喽,种这种米的老人走了,年轻人嫌产量低,没人肯种了。”那碗酒的原料——高秆小麻红米,就此绝迹。
“像被人狠狠敲了一棍。”杨正熙至今记得当时的心痛。他想起老家洋洞村,母亲坚守着“白荣禾”稻米的种植,只因那是她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想起农业调查中记录的上百种自留种子,如今在田间地头难觅踪迹。“我们侗族人种了千年水稻,不能让老祖宗的智慧断在我们手里。”
2012年,41岁的杨正熙做出惊人决定:辞去镇党委书记职务,成了一名科技特派员。这个曾被父亲调侃“不像能干农活”的大学生,背起帆布包走进了深山。在孟彦芒岭,他循着村民口中“能捏米团”的线索,找到儿时赖以生存的“高秆芒粳”;2014年清明前,他追上挑着最后一担紫米下山的杨秀川,花光身上所有现金买下70斤稻谷,后来在古书中查证后命名为“胭脂紫米”。
“这些种子不是死物,是活的乡愁。”杨正熙的帆布包里总装着放大镜和笔记本,12年间足迹遍布月亮山区的200多个侗寨。如今,两座种子博物馆在洋洞村拔地而起,60多种水稻老品种在这里安家。
千牛共耕 唤醒土地密码
在洋洞村,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牛哞声。5000多人的村寨里,1000多头耕牛踏着晨露走进梯田,铁犁翻起的泥土混着牛粪的气息,惊醒了沉睡的稻田。这是杨正熙最珍视的景象——他找回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延续千年的农耕智慧。
“引种不如有种,有机不如有牛。”杨正熙太懂家乡的山形水势。洋洞村海拔落差800米,陡坡梯田根本用不了机械,外来品种要么水土不服,要么产量惨淡。而祖辈留下的老稻种,早就在石缝里扎下了根。他动员村民成立“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让有耕牛的农户用最传统的方式耕种。
牛吃草就能除杂草,牛粪是天然肥料,稻田里的鱼和鸭会啄食害虫——这种“牛草+牛粪+牛耕+鱼鸭”的生态链,让洋洞村的土地重焕生机。“过去种杂交稻,亩产虽高但收购价低,除去一应成本所剩无几;现在种“胭脂紫米”,去年收入2.4万元,收入翻番。”66岁的村民杨启标说。
春耕时节,千牛同耕的壮景成了洋洞村的名片。游客们扛着相机来拍梯田,住满了改造后的牛棚客栈。杨正熙给这些稻米取名“有牛米”,包装上印着侗族织锦纹样,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不是我们追着市场跑,是好东西自然有人懂。”他笑着说,合作社的1000多户村民,户户都成了老种子的守护者。
藏种于民 结出致富金穗
“阿叔,今年的水稻长势怎样?”杨正熙走进稻田与72岁的杨与神闲聊。作为留守老人,杨与神去年种植了紫米和优质稻,去年收入2.2万元。这些优质稻种,正是通过“藏种于民”的方式保存下来的。
在杨正熙看来,最好的种子库不在博物馆,而在千家万户的粮仓里。他在全县上百个村寨推广“一户保一种,多户种一品”模式,洋洞村的1000多户村民各有分工:一些专种酿酒的“小麻红”,一些负责留种“高秆芒粳”,村里统一收购、包装、销售。
这种模式让老种子有了经济生命力。“有牛米”的零售价是普通有机米的3倍,带动洋洞村户均年收入增加2200多元。更意外的是,年轻人回来了,在外打工的90后杨健祥返乡开启直播带货,月收入1.2万元。“以前觉得农村没前途,现在才懂,守着土地也能有奔头。”杨正伟说。
如今的洋洞村,牛棚改造成了民宿,稻田变成了研学基地。未来,洋洞村将加速产业转型,广邀直播达人免费入驻基地,力争实现生态农产品及非遗产品带货超2000万元。同时,依托黎平500万亩林地优势,建设“杉木小木屋森林康养示范园区”,打造集林下经济展示、康养体验与特色林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示范项目,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张云开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梁圣
三审 刘皓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