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村的鸟鸣已格外清脆。村民杨德昌推开新换的铝合金门窗,晨风带着雨后青草的气息涌入。他拿起扫帚,习惯性地清扫着院坝——这个曾经堆满农具杂物的角落,如今整洁得能映出屋檐的影子。这是贵州“卫生家庭”建设行动中,千千万万家庭悄然蜕变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村的鸟鸣已格外清脆。村民杨德昌推开新换的铝合金门窗,晨风带着雨后青草的气息涌入。他拿起扫帚,习惯性地清扫着院坝——这个曾经堆满农具杂物的角落,如今整洁得能映出屋檐的影子。这是贵州“卫生家庭”建设行动中,千千万万家庭悄然蜕变的缩影。
“改”出新天地:小投入撬动大变化
一年前,杨德昌家的厨房还是另一番景象:熏黑的土灶、堆放的柴草,窗户蒙尘,光线黯淡。“以前总觉得农村就这样,习惯了。”杨德昌坦言。去年,村里干部带着“卫生家庭”创建标准上门指导,还带来了“三改”(改厨、改厕、改圈)补贴政策。在政府补贴和自筹资金支持下,他家开始了改造:贴上光洁瓷砖的灶台取代了土灶,新砌的冲水厕所代替了屋后的旱厕,杂物堆放区规整有序,鸡鸭也搬进了远离居住区的整洁圈舍。
“真没想到,几千块钱补贴,自己再添点,家里能变得这么亮堂舒服!”杨德昌的妻子王大姐在明亮的厨房里边洗碗边笑着说,水龙头流出的清水冲刷着光洁的瓷盆,“现在苍蝇蚊子少多了,娃娃拉肚子都很少了。”窗外,几盆绿植在晨光里舒展枝叶,为焕然一新的小院增添生机。
“比”出新风尚:小积分激发大动力
在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村民罗桂花家的堂屋墙上,一张醒目的“卫生家庭积分公示表”记录着全家的荣誉。每周,由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评分小组都会挨家挨户检查打分。“庭院净、居室美、厨厕洁、畜圈清、家风好”,每一项都有细致标准。
“以前觉得扫干净自己屋头就行了,现在可不一样咯!”罗桂花笑着说,自从有了积分评比,全家都“较上了劲”。小孙子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鞋子有没有摆整齐,老伴也会主动把农具归置好。积分不仅能兑换肥皂、毛巾等日用品,年底评上“星级卫生家庭”还能获得荣誉牌匾,“脸上有光啊!”罗桂花指着墙上的“五星级卫生家庭”牌匾,笑容里满是自豪。村口宣传栏上,各户的积分排名一目了然,无形的“擂台”激发了村民追求健康洁净生活的内生动力。
行动扎根处:小家庭连起大健康
“卫生家庭建设不是‘一阵风’,是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贵州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行动开展以来,已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惠及数百万农村家庭。除了硬件改造和评比激励,各地还配套了健康知识讲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垃圾分类指导等“软措施”。
在铜仁市江口县云舍村,村医杨再勇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入户,常见胃肠道疾病、呼吸道感染。现在走进‘卫生家庭’达标的农户,环境清爽了,村民健康意识也强了,小病小痛明显减少。”健康,正成为美丽乡村最动人的底色。
夕阳西下,在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王治强拧开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冲洗着院里平整的水泥地。不远处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悠闲地下着棋,孩子们在干净的空地上追逐嬉戏。户户窗明几净,处处鸟语花香——一幅幅由万千贵州家庭共同执笔绘就的“净美安康”山居图,正在黔山秀水间徐徐铺展。庭院里的每一处整洁,都沉淀着对健康的守护;村庄中的每一缕新风,都吹拂着迈向美好生活的坚定足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刘悦
三审 赵勇军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