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剧场灯光渐暗,十一学校民族管弦乐团的乐手们指尖轻扬,《花好月圆》的旋律如清泉般流淌而出。琵琶的清脆与二胡的悠扬交织,仿佛在诉说东方古国对科技与文化的双重礼赞。在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氛围中,本届IOAI的科技盛宴徐徐展开。
一大早,北京市十一学校远翥楼外
青春涌动
来自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
AI少年在此集结
与新结识的朋友们合影留念
闪光灯定格一张张笑脸
8月4日上午
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
(IOAI)
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国际科学奥林匹克家族中
最年轻的成员
IOAI选择在海淀
举办中国首秀
看中的是这里的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模式
近年来
海淀区将AI教育与人才培养无缝衔接
不断打造着AI产业创新发展的
“海淀样板”
前沿成果打造“未来工厂”随着剧场灯光渐暗,十一学校民族管弦乐团的乐手们指尖轻扬,《花好月圆》的旋律如清泉般流淌而出。琵琶的清脆与二胡的悠扬交织,仿佛在诉说东方古国对科技与文化的双重礼赞。在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氛围中,本届IOAI的科技盛宴徐徐展开。
赛事科学委员会代表郑子杰上台,详细介绍了活动日程安排。
▲2024首届IOAI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时任中国队领队郑子杰老师接过会旗
在2024年首届IOAI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上,时任中国队领队的北京市十一学校数学、人工智能教师郑子杰接过会旗,把第二届IOAI的主办权争取到了北京。
2024年,IOAI国际组委会在给第二届IOAI主办方十一学校的授权信中写道,“你们的参与,必将提升本届赛事的影响力,并为全球范围内的AI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本届IOAI不负众望
聚焦“AI挑战与人机共创”
各种“硬核”挑战颇具看点
其中,团队挑战以“未来工厂”为主题,首创中学生AI实机部署模式。首次开设的个人挑战采用“即时算力触发式调度”机制,选手需在两天内完成机器学习等方向的实战任务,过程可调用组委会配置的大语言模型辅助解题。
所有挑战任务及所用设备均是当下热门的硬科技。团队挑战前十名队伍将获得特别机会——把优化代码部署在今年链博会最吸睛的机器人之一——银河通用机器人上,在“未来工厂”模拟实景完成实际操作。
“最让我期待的是实机验证环节,”来自匈牙利的选手Eszter说,“在仿真环境中运行完美的代码,放到真实机器人上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就像给AI做体检,要找出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这种将前沿科技成果
直接引入人才培养过程的模式
正是海淀区AI教育的特色所在
据了解,海淀成立的人工智能教育联盟联合了区内高校和企业,共同打造资源共享、创新实践的协作平台。“海π智能体”应用已覆盖区内100余所学校,在“智慧助学”“智慧助教”“智慧助管”等多个场景发挥作用。
就连学生们的日常体育锻炼,也融入了AI技术——通过图像识别与轨迹追踪,精准采集运动数据,下一步还将与智慧食堂系统联动,实现“运动+营养”的智能协同。
国际组委会主席Elena Marinova表示:“IOAI不仅是竞赛,更是人类智慧的庆典。去年在保加利亚,我们见证了AI少年如何用代码改变世界;今天在中国,我们将看到更广阔的创新图景。”
横跨产学研的“海淀力量”伴随着十一学校学生何聚桓创作的专属音乐《Hello,Z-Loong!》,本届IOAI吉祥物“智龙(Z-Loong)”以数字人形象亮相大屏幕。这只融合了中国龙元素与未来科技感的数字生物,鳞甲随着音乐节奏跳动,宛如一串串跳动的代码。其数字形象由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生宋依洋基于生成式AI工具创作,正是海淀区AI人才培养的生动注脚。
“看到学弟学妹们对AI的热情,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不同的是,他们现在的起点要高得多。”作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友的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兼CTO、智源学者王鹤说,银河通用作为唯一机器人平台方深度参与团队挑战赛的设计与技术支持。
活动背后,不仅有火山引擎、深势科技、网易有道、加速进化、银河通用等海淀企业提供算力、翻译与技术支持,中关村学院、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担任学术指导,还有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等部门全程护航。
横跨产学研的“海淀力量”,是支撑这场全球赛事的最大底气。“我们不是在搭建竞赛平台,而是在构建培育未来科学家的原生环境。”深势科技工程师说。
本届IOAI也嵌入
海淀区创新产业育人全链条中
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80支代表队的
300多名中学生的创新成果
有望依托海淀丰富的
科创资源照进现实
培养AI人才,不再是传统的学科逻辑,而是“政、校、企、家、社”齐发力。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是科创的主体,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用AI,更要培养他们用AI解决真实问题的思维。”
据了解,海淀区创新“中学+企业+高校”协同机制,打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北京市十一学校在深势科技的玻尔科研工作站发布了多门人工智能课程,清华附中联合中国科学院团队开展“计算机视觉与文物修复”课题研究。
此外,海淀区还编制了中小学AI课程教学指南,配套动态更新课程资源,形成常态化教学格局。
观众席上,来自各国的观察员们专注地记录着开幕式的每个细节。芬兰教育专家玛利亚在笔记本上写道:“中国这种将高校、企业与基础教育打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令人印象深刻。十一学校的学生能够直接接触最前沿的AI应用场景,这样的资源优势确实难得。”
在海淀,AI素养的培养
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里正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
“创新雨林”生态系统
推动教育与产业的双向赋能
政策与资源“双轮驱动”,AI人才留得住、引得来。
海淀区与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所高校获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6家概念验证中心推动208个概念验证项目立项,“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更是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首个人工智能集群。
AI创业者的“梦想实验室”在这里孵化。“AI北纬社区”为首期入驻的初创企业提供6万平方米空间及最高3年免租支持。未来3年,海淀还将新增46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持续为创新成果落地保驾护航。“在这里,实验室的想法3个月就能变成产品原型。”一位创业者感慨。
在基础设施方面,海淀已建成本市首个万P级公共智算集群,联动京津冀蒙建成超8万P绿色算力网络,让AI企业“算力无忧”。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规模已达200亿元。海淀联合基金设立,由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等优势科研力量“答题”,解决区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瓶颈”问题和基础前沿问题,今年已累计资助990个科研项目。
开幕式上,当各国选手手持国旗依次登台时,不同肤色的年轻面庞上绽放的笑容格外动人。“代码没有国界,但创新需要勇气。看到这么多国家的同龄人齐聚一堂,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这代人的责任——要用技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中国选手姜惠康说。
未来一周,全球首个聚焦中学生AI应用与创新的高水平学术活动将在这里上演,当AI少年们在“未来工厂”调试算法时,不远处的中关村实验室里,科学家正攻关下一代AI芯片;科技园中,工程师优化着教育智能体的交互体验——这条“教育哺育人才、人才反哺产业、产业赋能教育”的闭环,正是海淀献给AI时代的中国方案。
记者:李平
来源:海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