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1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总是饿得快,吃完没多久又饿了。”45岁的李先生觉得自己可能是吃得太少或工作太累,直到胃镜检查那天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被确诊为早期胃癌。
很多人以为胃癌的早期表现是胃痛、反酸、吃不下,但实际上,一些患者的第一感觉是“总觉得饿”。这种饿不是食量变大,而是身体调控出现了障碍。
在临床中,这种假性饥饿感并不罕见。有些人只是觉得代谢快、胃口好,实际上是身体早就发出了信号。
正常的胃排空需要大约四个小时。人在进食后,血糖稳定,胃部饱胀,饥饿感会自然消退。如果频繁出现吃完没多久又饿的情况,要考虑是不是消化系统或者代谢系统出了问题。
有些人饿得快是因为吃得太少,也有人是因为睡眠不足或压力大。但如果这个情况持续存在,特别是伴随体重下降、夜间饿醒、胃部不适等表现,就不能再忽视。
李先生的胃癌位于胃窦部,病理结果显示为低分化腺癌。医生解释,肿瘤破坏了正常胃黏膜结构,让胃排空加快,神经反馈系统变得迟钝,才让他总觉得饿。
这类情况在早期胃癌中并不少见。有些患者甚至没有明显的胃痛或消化道症状,仅仅是进食节律被打乱,吃得多但感觉饿得快。这类信号不容易被发现,也很容易被误解为正常生理反应。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总是饿,而且吃得越多体重越轻,建议尽早做个胃镜。
除了胃癌,一些常见的慢性病或代谢病也会引起异常的饥饿感。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波动时,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尤其是用药控制不稳定的人,餐后两三个小时就可能感到饿,并伴随心慌、出汗、手抖等低血糖表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身体代谢加快,能量消耗上升,吃得多却仍然感到饥饿。这类患者往往还会感到怕热、心跳快,体重下降明显。
慢性胃炎或者胃食管反流病也可能让人错觉性地总觉得饿。胃酸分泌不规律会干扰神经信号,让人想吃东西来缓解不适,实际并不是身体真的需要进食。
少见但危险的胰岛素瘤也可能引起频繁饥饿。这种病会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让血糖反复下降,患者表现为极强的饥饿感,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糊。
这些疾病背后的机制虽然不同,但都可能通过影响神经、激素或代谢通路,让人出现莫名的饥饿感。而这种饿,不是吃几口东西就能解决的。
很多人把吃得多当作身体健康的表现,觉得胃口好就是身体好。但如果你吃得多、饿得快、体重还在减轻,那就要小心了。
频繁饥饿可能是胃排空过快、血糖调节异常、神经反馈失灵等问题导致的。尤其是中年以后,一旦出现这类改变,不建议光靠调整饮食来应对,更需要医学检查判断。
如果你近期经常在夜里饿醒,或是早上醒来就饿得发慌,而且一整天都在频繁进食,却总感觉没有饱腹感,还伴有胃胀、嗳气、反酸,就要重视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饿的时候会感到心悸、出冷汗,吃点甜食后能缓解。这种表现常见于血糖调节问题,建议及时检查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判断这种饥饿感是否异常:
你是否在规律饮食的前提下仍然饿得快?
近段时间有没有体重下降?
有没有胃部不适、心慌、出汗等伴随症状?
饥饿感是否影响睡眠或情绪?
你是否曾有糖尿病、胃病、甲亢等病史?
如果以上问题有两项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建议不要拖延,及时就医。
有胃病史、糖尿病家族史、甲状腺疾病病史的人群,在出现频繁饥饿时更要小心。40岁以上男性,尤其是胃癌高发人群,更不能放松警惕。
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并不高,很多患者是在出现严重不适后才被确诊。而假性饥饿感,正是其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早期信号。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总是饿,尤其是吃得多但体重下降明显,建议先做几项基础检查,比如胃镜、血糖、甲功、腹部彩超等。
比起一味补充食物,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饥饿背后的原因。真正的健康,不是吃得多,而是身体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状态。
饿,并不总是生理需求,也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别总以为自己是胃口好、代谢快,也许这是身体给你的提醒。
频繁饥饿感不一定是胃癌,但它值得你认真对待。早点发现问题,才能早点把风险挡在门外。
① 余光辉. 营养支持改善晚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研究[C] // 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 中国营养学会. Abstract Book of the 14th Asian Congress of Nutrition--Clinical Nutrition. 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 什邡市安宁疗护中心; 2023:1.
② 查晓天. 食欲不振癌症病人的大敌[J]. 江苏卫生保健, 2016, (23):21.
③ 李丽萍. 癌症病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及饮食指导[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24):148-149.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