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到16岁,报警也没用”:3名未成年人嚣张殴打14岁女生何时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4 21:51 1

摘要:"我不到16岁,报警也没用"——这句出自施暴者的嚣张宣言,在四川江油14岁女孩被殴打视频中反复出现。2025年7月22日,赖某某因与同学矛盾,被3名同龄人诱至无人区域实施辱骂殴打,头皮挫伤、膝盖淤青的画面随着视频传播全网。更令人心惊的是,类似事件在江西万载、陕

"我不到16岁,报警也没用"——这句出自施暴者的嚣张宣言,在四川江油14岁女孩被殴打视频中反复出现。2025年7月22日,赖某某因与同学矛盾,被3名同龄人诱至无人区域实施辱骂殴打,头皮挫伤、膝盖淤青的画面随着视频传播全网。更令人心惊的是,类似事件在江西万载、陕西靖边等地接连上演,未成年人暴力正呈现低龄化、团体化、网络传播三大特征。

事件还原: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

江油警方通报显示,15岁刘某甲因琐事纠纷,纠集13岁刘某乙、14岁彭某某对赖某某实施围殴,同行人员不仅全程围观,更用手机记录施暴过程并上传网络。经鉴定,受害者伤情构成轻微伤。类似情节在江西万载案件中更为恶劣:6名施暴者围殴同学时,有人挑衅"不满16岁报警也没用",视频中受害者被掌掴62次、脚踢48次。

这些案件暴露出共同模式:施暴者平均年龄14.3岁,多因琐事矛盾引发;团体作案占比达83%,且普遍存在拍摄传播暴力视频行为。陕西靖边案件中,16岁刘某泉甚至指使他人拍摄殴打过程并主动上传网络,这种对暴力的病态展示,折射出更深层的教育危机。

暴力背后的教育三重缺失

家庭教育的情绪管理真空成为首要诱因。心理学研究显示,涉事青少年家庭普遍存在两种极端:情感忽视型家长对子女情绪变化漠不关心,暴力模仿型家庭则通过体罚解决矛盾。江油案中施暴者"邀约同伙报复"的行为,正是缺乏理性冲突解决训练的典型表现。

学校法治教育的形式化困境同样值得警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要求加强法制教育,但多数学校仍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数据显示,涉事学校心理教师配比平均1:800,远低于国家标准;"专门学校"矫治措施因门槛过高,实际执行率不足5%。当法律知识无法转化为行为约束,校规惩戒又缺乏威慑力,暴力便有了滋生空间。

社会环境的价值观扭曲通过"破窗效应"持续发酵。网络平台算法对暴力内容的隐性推荐,使部分青少年将殴打视频视为获取关注的捷径。江西万载案件中,施暴者强迫受害者称自己为"妈妈"的表演性暴力,正是对网络流行文化的畸形模仿。

结语:暴力不是青春的必然代价

从江油到万载,这些案件绝非孤立个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建立早期干预体系,这需要打破"事后惩处"的路径依赖。当家庭学会倾听而非责骂,学校重视预防而非惩戒,社会传递善意而非流量,我们才能真正守护每一个少年的成长之路。

来源:财经动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