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江的晨雾还未散尽时,大树垭村的孩子们已围坐在村委会的投影仪前,屏幕中田野新青年之青禾守垭调研团的志愿者正举起字卡:“‘山’字要翘舌,像含着一片叶子轻轻送气”——这场跨越山水的普通话正音云课堂,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里,拉开了序幕。
清江的晨雾还未散尽时,大树垭村的孩子们已围坐在村委会的投影仪前,屏幕中田野新青年之青禾守垭调研团的志愿者正举起字卡:“‘山’字要翘舌,像含着一片叶子轻轻送气”——这场跨越山水的普通话正音云课堂,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里,拉开了序幕。
语言是打开世界的第一扇窗。在群山环抱的大树垭村,方言是祖辈相传的乡音,却也悄悄筑起一道无形的墙。有孩子把“学校”说成“xuo校”,把“课堂”念成“阔堂”,这些细微的发音差异,在未来可能变成与外界交流的阻碍。调研团带来的云课堂,没有复杂的教具,只有志愿者逐字逐句地示范:“‘清’字要先展唇,像吹开江面的波纹;‘江’字收尾要轻,滴落进石缝。”屏幕里的声音与窗外的鸟鸣交织,让普通话的韵律,渐渐融入孩子们的日常。
普通话正音课的意义,藏在更长远的时光里。当志愿者播放山外的纪录片,孩子们第一次清晰地听懂解说词里“飞机”“高铁”的发音时,眼里的光比屋檐的露珠更亮。课堂上有个叫小兰的女孩,羞涩地向屏幕对面的老师询问:“‘梦想’这两个字,是不是这样念?”她不知道,标准的发音会成为她未来读课文、查字典的钥匙,让课本里的知识不再因语言隔阂而模糊。志愿者们把易错的发音编成儿歌,“平舌翘舌分清楚,山路分岔要认准”,细心录制方言与普通话的对照音频,让孩子们在乡音与标准音的切换中,读懂语言背后的文化脉络。
清江的水还在缓缓流淌,就像语言的传承从未停歇。田野新青年之青禾守垭调研团的云课堂或许会结束,但那些被纠正过的发音、被点亮的目光,早已成为孩子们行囊里最珍贵的礼物。云课堂下课的时候,志愿者在云端留下了一本电子字典。屏幕上最后的字还停留在“希望”二字,孩子们对着镜头一遍遍地念,直到发音越来越标准。或许未来某天,这些孩子会走出大山,在异乡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家乡的故事;或许他们会回到村里,教更小的孩子如何清晰地说出“梦想”与“远方”。我们相信,语言的种子一旦种下,总会在合适的时节发芽。
当普通话的韵律与山间的风一起,吹过每一个清晨,我们终将看见:那些清晰的发音,正在悄悄变成翅膀,带着大山里的孩子,飞向更辽阔的天地。未来,这些在云课堂上所熟练的发音,会变成描述大山四季的作文,变成和远方朋友通话时的流畅表达,变成走出山门时让世界听懂大树垭村的第一句问候。而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方言,会与普通话并肩生长,就像大山里的动物与草木,共同构成大树垭村这片土地鲜活的声音。
来源:青禾守垭调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