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信办“红V推流”政策,或沦为与民争利的陷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4 20:58 1

摘要:“5000万个体经营者,突然接到上边通知,说公权部门要经营其中百分之几十的摊位,打击一些哄抬物价的小商贩。

国家网信办“红V推流”政策,或沦为与民争利的陷阱

一、红V庙堂之上,可知民间冷暖与疾苦

诚然,网络大V抢走了红V的资源及利益。

“5000万个体经营者,突然接到上边通知,说公权部门要经营其中百分之几十的摊位,打击一些哄抬物价的小商贩。

于是乎,3000万人又沦为无家可归的“无业游民”。”

2025年,1.2亿人的生计与平台经济深度绑定,其中灵活就业者超8000万。尽管快手、头条等平台通过“零门槛政策”拓宽生存空间,但收入分层加剧与规则不确定性,使超半数从业者仍处于“月入3000元以下”的脆弱状态。

国家网信办近期推进的“红V推流”政策(即对持证新闻信息服务账号提供流量支持),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持证亮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打击虚假新闻,并强化权威信源的影响力。

然而,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可能因资源分配机制的设计偏差,引发“与民争利”的争议。

于是乎,3000万小本经营户又沦为无家可归的“无业游民”。”

二、政策初衷:规范性与公信力建设

1. 统一标识提升辨识度

对腾讯、抖音、快手等15家平台内符合资质的13516个公众账号加注红“V”标识,明示主体名称、许可证编号及服务类别,覆盖图文、音频、短视频等全场景。此举旨在帮助用户快速识别正规新闻来源,减少虚假信息传播。

2. 配套治理虚假乱象

同步整治假冒媒体、出租出借资质、编造不实新闻等行为,打击借“舆论监督”谋取非法利益的活动,力图净化网络环境。

3. 流量支持强化权威声量

拟通过算法倾斜或曝光资源扶持红“V”账号,提升其传播力,确保主流声音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

三、“与民争利”的潜在风险

尽管政策初衷合理,但执行中可能异化为资源垄断,挤压普通创作者空间

1. 流量分配失衡

官方支持的流量倾斜可能打破平台原有的内容竞争机制。普通创作者即使内容优质,也可能因缺乏“红V”资质而曝光受限,形成“政策性阶层固化”。

2. 认证门槛隐含不平等

红“V”资质审批由网信部门主导,中小自媒体或个人创作者难以快速获证。

截至2025年7月,获认证账号仅1.35万(占全网账号比例极低),多数创作者被排除在扶持体系之外。

3. 平台资源被迫倾斜

政策要求平台“优化系统功能”配合红V推广,可能导致平台将公共流量池资源向认证账号被动转移,削弱市场化推荐机制的公平性。

下表总结了红V政策实施现状及流量分配潜在影响:

四、政策两难:公共利益与生态平衡的矛盾

• 积极面:在虚假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强化权威信源确有必要。红V机制可提升重大新闻的准确性,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减少谣言传播。

• 消极面:若流量支持演变为“行政赋能”,将违背市场规律。普通创作者的原创内容若因缺乏标签被边缘化,反而削弱生态多样性,与“清朗空间”目标相悖。

五、建议:平衡路径探索

1. 动态化资质管理

建立红V账号退出机制,对传播效果差或违规账号取消资质,避免资源浪费。

2. 分层扶持策略

对非新闻类创作者开放其他认证通道(如科普、文化类),提供差异化支持,避免资源集中于单一标签。

3. 透明化流量分配规则

要求平台公开红V账号的流量占比及扶持逻辑,接受公众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六、结语——红V推流必陷入与民争利,违背初衷

“红V推流”本质是以资源置换公信力的治理实验,其成败取决于执行尺度:若过度倾斜,则沦为行政干预市场的工具,引发“与民争利”;若精准配套开放机制,可成为规范性与包容性兼顾的范本。当前政策尚在研究阶段,需在后续细则中明确普通创作者的生存空间保障,避免将“清朗空间”简化为“单一声音空间”。

来源:遥遥领先的M9和M60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