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件背景简单科普下:武汉大学一名女生指控男生肖某某对其实施性骚扰,这一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武汉大学在舆论的压力之下,迅速对肖某某作出记过处分。然而,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剧情出现了反转。肖某某的母亲晒出就诊记录,称孩子是湿疹复发,隔着衣服抓痒,并非性骚扰。最
微博热搜,已经难觅武汉大学身影。各大媒体版面,也已少见关于武汉大学的相关报道。
武汉大学心里暗喜:阿弥陀佛,感谢防城港奔驰女,我这档子烂事,终于没有人关注了。
事件背景简单科普下:武汉大学一名女生指控男生肖某某对其实施性骚扰,这一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武汉大学在舆论的压力之下,迅速对肖某某作出记过处分。然而,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剧情出现了反转。肖某某的母亲晒出就诊记录,称孩子是湿疹复发,隔着衣服抓痒,并非性骚扰。最终,法院一审驳回了女生杨某的起诉,认为不能认定肖某某实施了性骚扰。武汉大学由此陷入舆论漩涡,全网都在等待武汉大学的一个道歉,并且撤回对肖某某的错误处罚。正当武汉大学左右为难之际,网络世界先后爆发了多起新热点舆情,网友的口水和关注度被其他事件吸引。
我们简单复盘下,最近10多天,公众关注力在“释永信事件→武汉大学事件→多位企业家坠楼身亡→爱康国宾体检门→防城港奔驰女亮证事件”之间进行迅速转移。
最新的这起奔驰女亮证事件,舆情热度居高不下,公众对官方发布的“逻辑过于完美”的那份通告不相信、不认同,展开了新一轮的围剿。防城港事件有很多引爆网络的G点:特权者亮证施压、民警“灭火式执法”、网民扒皮隐私……这些元素比图书馆监控视频更具感官刺激。平台算法精准捕捉到“权力滥用”“阶级对立”“女司机”的流量密码,大力推送相关内容,而将武汉大学的舆情淹没在新一轮的狂欢中。
传播学中,这种通过新舆情转移旧舆情注意力的现象,屡见不鲜。可以通过“议题竞争理论”与“公众注意力周期”来解释。
议程竞争理论认为,当一个负面舆情持续发酵时,若出现另一个更具冲突性、戏剧性的新负面事件,媒体和社交平台会迅速将资源倾斜到新议题上,公众的注意力也会随之被“重新设置”。新事件的新鲜感、情绪刺激度更容易激活讨论欲,旧议题的热度便自然衰减。
而“公众注意力周期”则揭示了注意力的短暂性,公众对单一事件的关注往往受信息疲劳、新刺激出现等影响,难以长期聚焦。网上有“7秒记忆”的说法,虽然只是玩笑,但背后是信息爆炸时代,新议题不断冲刷认知,旧议题的讨论空间被挤压,很快会在公众视野中淡化。 在这个时代,公众的敏感度阈值就像那啥一样,就算此刻把吴X凡的进展放出来,也最多火两天。
是的,当防城港事件的新剧本上演时,武大终于可以逃离舆论拷问,但那些被践踏的程序正义、被摧毁的个体、被腐蚀的学术生态,早已成为无法赎回的沉没成本。
这也解释了,很多在企业负责公关舆情处理的朋友说,当遇到一个无法处理的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处理、不要回应,等待下一个或者甚至是制造下一个舆情,问题自然而然迎刃而解。
写在最后:不过,我们还是想说,武汉大学的丑闻,不应该随着新的网络热点发酵而被淹没。该追究的责任必须一追到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光明存在,哪怕只有一丝丝。
来源:丁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