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军进入临安,宋少帝、全太后、谢太皇太后先后被押赴大都。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历尽艰险,南归朝廷,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坚持抗元,三次被俘。南宋两幼主先后称帝,经崖山海战,陆秀夫背幼主跳海自尽,南宋灭亡。文天祥拒绝元朝劝降,在大都慷慨就义。
临安遗恨
【简介】元军进入临安,宋少帝、全太后、谢太皇太后先后被押赴大都。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历尽艰险,南归朝廷,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坚持抗元,三次被俘。南宋两幼主先后称帝,经崖山海战,陆秀夫背幼主跳海自尽,南宋灭亡。文天祥拒绝元朝劝降,在大都慷慨就义。
伯颜灭宋功成,凯旋班师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初,临安城阴雨绵绵。伯颜灭宋功成,凯旋班师。押解南宋俘虏北上大都(今北京)。
幼主赵显(七岁)及其度宗遗孀全太后,被元军押离了凤凰山南宋皇宫。
后宫一百多名宫女,在元军搜宫时,纷纷投井跳湖自尽。
太学生徐应不愿屈从北行,率二子一女,举家自焚而死。
南宋俘虏中,有在京皇族、大臣、内侍、宫女、乐师、工匠、太学生等三千余人。他们在武林门外集中,分批上船。行动迟缓,面带不满的,立即遭到元军的鞭打。
许多人几天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当分得一桶米饭时,谁也顾不得昔日的体面,争相抢夺。没有碗筷,就在河边拣只蚌壳盛着,用手扒饭。
宫廷乐师、诗人汪元量,也在其列。他目睹了南宋的腐败与灭亡,写了许多纪实诗,被后人誉为"诗史"。此刻,他满忧伤地站在船头,向故国作最后一瞥。
凄厉的军号,催动船队驶离了码头,带着俘虏们的鸣咽声和胜利者的笑声,驶入了大运河上的雨雾烟波。永别了,故国!
汪元量与同船的宫内俘虏们,争相攀着船窗,痴痴地望着那不复再见、渐行渐远的临安山色,个个泪流满面。
船过塘栖,俘虏们才说起话来,骂误国奸臣,骂卖国求荣的叛臣降将,骂士大夫无耻,……唯一令人肃然起敬的,只有文天祥丞相。人人都关心着他的下落。
船泊镇江的第二天早晨,人们得知,被扣留的文天祥逃出了虎口!人人兴奋不已。
原来,文天祥被元军扣留后,与陪同他的助手杜密计,一定要设法在镇江脱险,因为江北的真州(今仪征)还在宋军手中。
到了镇江,杜浒上岸找到一位开酒店的爱国志士,答应找一个为元军管船的南方友人,帮助文丞相脱险。
杜浒把此事报告了文天祥。文天祥手下的将官余元庆说,那管船人正是他的故旧。次日杜浒、余元庆同在酒店会见管船人,并许诺若事成,将给他一个承宣使的大官和一千两白银的赏赐。
那人听罢,皱眉说:"为国家救一个丞相,是我应做的事,要什么官和银子?只求丞相给我字条,将来逃出敌手,也好有个报效国家的凭证!
杜浒、余元庆紧紧地握住管船人的手
阁下真正义士!"杜浒、余元庆激动不已,紧紧地握住管船人的手。当下,三人秘密商定了上船地点和时间。接着的问题,是如何摆脱文天祥的监护人王千户,并搞到通行证。
由于伯颜关照对文天祥要特别优待,文天祥被允许上岸暂住沈颐家中。凑巧,管夜禁的一个刘百户来到沈家,杜浒便与他亲热起来,称兄道弟,拉他去逛妓院。
刘百户让他同宿妓院,杜浒说:"我随丞相在此,须丞相睡后才能出来,又怕夜禁。"执意要回去。刘百户说:"不妨,我叫小番送你官灯,就可以自由来回了。"
一日晚上,文天祥备宴酬谢房东沈颐,请王千户作陪。王千户见文天祥神态无异,开了酒戒,大喝起来。沈颐猜知是计,有心助一臂之力,与王千户猜拳行令,先佯装醉了。
王千户哈哈大笑,说沈先生的酒量不过尔尔,还夸口要与他较量!文天祥赞了他一番,又继续敬酒,不一会,王千户醉倒在地。
这时,杜浒与他买通的一个老兵走了进来,领着文天祥出了门。
门外,一个十五、六岁的小蒙兵提着官灯,在前面带路。由于有"官灯提照",街巷岗哨都不询问。
走不多远,余元庆等决心追随文丞相的八人从暗处跟了上来。一行人十分顺利地走到江边甘露寺下,已有一条小船在草丛中等着。此时正是四更时分。
杜浒给小蒙兵一些银子。然后,一行人上了船,师把蒿一点,船便嗖地飞进了漫天江雾。
文天祥一行十二人,好不容易到了真州,真州宋将苗再成大喜,当晚在府厅设宴为文天祥接风,又讨论了协调两准,反击元军的计划,由文天祥前去扬州。
驻扬州的准东制置使李庭芝怀疑文天祥是元军放归的奸细,致书苗再成逮捕文天祥。两名将官带了五十名弓箭手,截住了准备北上扬州的文天祥。
文天祥说:"李制置怀疑我,我就要去扬州说个明白。我只知道救国救亡,为国而死,哪有投元之理!"二个将官听了,这才消了怀疑,护送他们出了真州地界。
文天祥一行走了两个晚上,到了扬州城外,杜浒劝文天祥放弃去见李庭芝的计划,建议由通州渡海南下勤王。因为李庭芝刚烈如火,不会冷静听取任何解释。
文天祥等人只得觅船南下。为避免再遇上麻烦,专拣小港小河曲折前行。
船过稽家庄被一伙人截住
船过稽家庄时,忽然被一伙人截住,逼他们上岸去水寨。
水寨统制稽耸厉声喝道:"除非是文丞相的人,我们才放行!""在下就是文天祥!"稽耸激动异常,说久不见自家人了。打量了一阵,转怒为喜。
稽耸言罢泪下,款待文天祥一行,接着派儿子与门客护送文天祥到海陵换了去通州的帆船,方才离去。
文天祥在通州得知益王赵是、广王赵昺已在温州树起抗元旗帜,当即泛海南下。
再说汪元量等俘虏船队渡过长江,行至瓜州时,忽然遇到一支宋军的袭击。宋军打着李(庭芝)的旗号,企图抢夺幼帝与太后。
元军急忙扶持着幼帝、太后,避开宋军锋芒,加速驶进。
同时,元军急调精兵,堵住宋军的冲杀,使他们无法前进。宋军前锋与元军接战多时,无法突破元军的防卫。
宋军无计可施,只得眼看载着幼帝、太后的船只在天际消失。
五月一日,南宋俘虏到达大都。二日,南宋少帝、全太后入朝谨见元世祖忽必烈。世祖宽大为怀,封赵显为赢国公,并不加害。
五月十二日夜间,宋宫女陈氏、朱氏及两名小姬,沐浴整衣,焚香自缢。朱氏遗诗一首,说:"既不辱国,幸免辱国;世食宋禄,羞为北臣!
元世祖闻讯大怒,命人将四具女尸斩首,提到全太后居处,吓得她魂飞魄散。
经此一吓,全太后请求元世祖允许她削发为尼,从此遁入空门,进了大都正智寺。
元世祖久闻汪元量琴名冠于江南,即召他入宫,有意让他在宫中从职,伺侍左右,便命他当场弹奏一曲。
汪元量手扶琵琶,不觉陷入深思,想起度宗时庆祝谢太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宴的情景。……
布置一新的大庆殿,好似人间仙宫。殿外仪仗肃立,旌旗翻飞。祝寿的百官,个个头戴红花,喜气洋洋。殿内宫女如花似玉,簇拥太后升座。……
口技百鸟朝凤
寿宴开始时,先由一名口技演员上场,表演百鸟鸣叫,一时满殿啾啾,好似百鸟朝凤。
接着,皇帝、大臣敬寿酒。其间轮换穿插各种歌舞、杂技表演。令人不知有世间之事。
汪元量独奏琵琶《太平乐》、《庆寿奏》、《宴瑶池》,使谢太后大为赞赏,令其奏毕上殿。
太后又令汪元量即席填词一首,以记其盛。词成,太后甚喜,当场赐他御用端现一方及金壶银杯等物。
然而,眼前却是形同囚徒!汪元量拔动琴弦,弹不上半曲《送春归》,泪水便夺眶而出,再也支持不下去了,连忙向元世祖请罪。
汪元量又请求允许他出家去当道士。元世祖沉吟半响,并不怪罪,当即允诺。从此,汪元量自称云水道人。
留在杭州故宫谢太皇太后,捱到这年七月,忽然来了一队元兵,将她连人带床扛出了宫,送上北去的船。
到了大都,谢太皇太后被降封为春郡夫人,从此与孤窗灯相伴,只有汪元量间或前去看她,相对而泣。
再说,文天祥赶到温州,二王已南移到福州。五月,益王赵是正式即皇帝位,史称其为宋端宗,改元为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
文天祥又重新上船,直奔福州,受到宋朝大臣们的欢迎,被任为右丞相。
但文天祥不愿与左丞相陈宜中共事,经请求,改任枢密使、都督各路兵马,到南剑州召聚义兵。
退休在家的老将巩信闻讯,召集旧部,主动来到文天祥帐下。
次年五月,文天祥指挥新军北上江西,在零都大败元兵,接着收复吉州六县,围攻赣州。江南各地闻讯蜂起响应。
元世祖得报大怒。经伯颜建议,任命南宋降将张弘范为蒙汉联军都元帅,李恒为副都元帅,率军南下,夹击文天祥。
八月,李恒率骑兵围攻兴国,打败文天祥所部邹风一军。
李恒所部追上了文天祥的义军
在江西庐陵东固方古岭处,李恒所部追上了文天祥的义军。巩信对文天祥说:"我早已决心以死报国,当李恒率众追赶上岭时,突然滚下无数大石头,把蒙汉联军砸得人仰马翻。
元军整顿好军阵,再往下冲,却飞下无数利箭,直穿咽喉,伤亡惨重。
巩信只带了数十余人,终于寡不敌众,与纷纷涌上来的敌军展开肉搏战,全部壮烈殉国。
老将巩信身中数箭,毙敌数十后阵亡,却依然挺立不动,惊得李恒一时不敢向前。
文天祥退至空坑的丛山里,追兵又赶了上来。李恒在马上望见前面时隐时现的文字大旗,大喊道:"捉住文天祥的,重赏!"
追兵沿山间小道奋力追赶,突然轰地一声巨响,一块巨石自天而降,一下卡住了道路。"元帅,文天祥有神佑护,追不得了!"
李恒惊得目瞪口呆。命人避开"神石"紧追不舍,终于追上了一乘由众人簇拥着的大轿。李恒不由狂喜,忙大叫:"要抓活的,不要死的!
但此人并非文天祥,而是文天祥的参谋赵时赏。他骗走了追兵,让文天祥脱险,自己却壮烈牺牲了。
景炎三年四月,十一岁的宋端宗赵是死了,赵昺继了皇位,朝廷移至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脱险后的文天祥屯兵渤阳,与邹凤、刘子俊等会师,决议向江西转移。
当文天祥途径海丰时,由海盗头目陈懿引导元军,突然追到面前,与邹凤所部发生激战。邹凤兵败自尽而死。
文天祥在海丰北面的五坡岭上被追兵围住,自知也难幸免,便吞了毒药。
守护在他身边的刘子俊急忙抢过毒药,文天祥已经倒在地上。围上来的追兵喝问道:"你是谁?""我就是文天祥!""倒下的是谁?""杀敌殉国的好男儿!
刘子俊被押到张弘范面前,张弘范大怒道:"他不是文天祥!你们快搜!"接着把刘子俊投入油锅,死得非常壮烈。
张弘范率舟师入海,直扑压山
祥兴二年正月,张弘范从叛将口中得知赵昺的所在,率舟师入海,直扑压山。
但见千余艘巨船呈一字长阵,用巨索相连,横在海上,俨若长城。
张弘范见状大喜,就想效法诸葛亮的赤壁之战,用火攻之计,当即命部下用油脂浸了的火箭猛射,一时火龙齐飞,直扑宋船。
谁知张世杰早有准备,宋船外壳上全涂着厚厚的湿泥。只听一片扑嗤嗤的声音,火攻计失败了。
张弘范见张世杰的外甥正在自己军中,就令他向张世杰喊话,劝他投降,许以高官厚禄。
张世杰高声答道:"我知道投降可以获生与富贵,但义不可移!
文天祥服毒未死,被押在张弘范军中,受到优待。张弘范便令文天祥写信劝降,文天祥说:"我尚且生不能捍卫父母,岂可教人背叛国家!
张弘范再三迫令,文天祥就写了一纸给他。只见上面只写着文天祥的两句诗: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知其意不可夺,不再勉强。
张弘范又派人对宋船上的当地百姓喊话:"你们的陈丞相跑了,文丞相被俘了,你们还要干什么?"仍无结果。
双方对峙了二十多天,张弘范集召诸将授计,把舟师分作四队,令副帅李恒攻其北面,其余"闻吾乐乃战"。
决战从早上开始,战至中午。潮上,元军中作乐,这是收兵的信号。张世杰以为可以稍事修整,不料张弘范的舟师从南面强攻而来,李恒自北而攻。
宋船南北受攻,士兵疲乏饥渴,终于兵败。漫天战火中,桅倾舟覆,水上长城,顿时体解,元兵水师杀入宋舟阵中。
张世杰见大势已去,急调精兵,乘少船驰近赵昺龙舟,准备保护他突出重围。
陆秀夫估计势难脱险,一旦被俘,反受其辱,坚决反对。说罢,他把妻子推到船头,让她跳海自尽。
接着,陆秀夫入舱对赵昺匆匆行了一礼,说:"国事到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即赵显)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罢,背了赵昺,一起跃入硝烟巨浪。
杨太妃抚胸大恸
杨太妃抚胸大恸,说:"我忍死到此,正为了赵氏一块肉,如今还有什么希望! 也自坠海中。满舱宫女见状,纷纷投海自尽。
时近日暮,风雨骤至,硝烟弥漫,咫尺莫辨。张世杰砍断缆绳,乘昏雾逃出重围。
张世杰突围后,船到南思海陵山海岸。溃散的部分宋船,也陆续赶来。将士们建议舍舟登陆,去广东再战。张世杰叹道:"没有用了!
张世杰拖着沉重的脚步,登上舵楼,焚香祝天,说:"我为赵氏所作的一切努力,已经竭尽全力。今事已至此,岂不是天意吗?"
祝毕,张世杰纵身跳入大海。历时一百五十三年的南宋王朝,随着他的身影,一起被巨浪彻底吞没了。
次日,海上浮尸达十多万人。元兵趁机打捞浮物时,有人发现一具幼尸身穿黄袍,背负诏书之宝,便捞上宝印献给张弘范。张弘范急忙命人打捞幼尸,早已不见踪影。
山一战,元军大获全胜。张弘范设宴大庆。对文天祥说:"国家已亡,丞相的忠孝也尽了,如能改事大元,将仍不失为宰相!"
文天祥惨然泪下,说:"国亡不能救,为臣者已是死有余辜,哪里还敢贪生怕死而萌二心呢?
张弘范不敢再说,便派人护送文天祥赴大都。途经吉州时,文天祥早年的好友张毅夫得知,主动请求随行。以前,文天祥曾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婉绝了。
十月,文天祥被押入大都。
元朝丞相索罗,亲自在枢密院大堂中召见文天祥,软硬兼施,劝他归顺,都被文天祥驳得哑口无言。
张毅夫随行入都后,在文天祥因处邻近租了一屋,为文天祥制作一日三餐,三年如同一日,风雪无阻。
元世祖统一全国后,迫切希望取得汉族上层人士的支援,一面选用搜罗江南人才,一面加紧对文天祥的劝降,甚至让宋少帝赵显出马,亦被文天祥斥走。
一天,文天祥写完《正气歌》,刚搁下笔来,忽发现弟弟文壁坐在一边,桌上还放着精美的食品。"你是怎么样来的?"文天祥还不知弟弟已经当了元朝的临江总管兼府尹。
"我还带了四百贯钱,准备给哥哥用。"说着打开钱包,尽是大元钞票。文天祥问他哪里来这许多元钞?旁边的狱吏才说出了文壁现时的身份。
文天祥一听脸色徒变,怒道:"你是元朝的官,我是大宋的臣,我们同父母不同天,你给我滚!"说着把钱包扔了过去。
狱吏上前劝道:"丞相何苦呢?大元不讲株连,丞相宜思手足!"文天祥怒道:"什么手足不手足,把钱拿去,把饭拿去!我不食元朝官家的饭,不用元朝官家的钱!
元世祖又让人放空气,说文天祥将出任大元的丞相。消息传出,汪元量暗暗吃惊。
汪元量找到张毅夫
汪元量找到张毅夫,张毅夫说:"先生错怪文丞相了!"说罢,取出一方木匣,说:"这就是丞相的决心!"原来,这是给文天祥死后收藏首级用的。汪元量不由捂脸而泣。
汪元量更加崇敬文天祥,决心前去拜见,张毅夫说,今晚你可代我去送饭,就说我病了便可。
汪元量一进屋,只见文天祥面南而坐,足不着地,表示矢志故国,不事二主。看了一会,汪元量跪拜道:"故御前乐师汪元量拜见文丞相!
汪元量给文天祥斟酒添菜,以忠孝共勉。文天祥取过《正气歌》诗稿,送给汪元量,说:"多承先生厚意,我的一片忠心,全在这里面了!
汪元量走后不久,大都内外谣言又起,说有人要提兵劫狱,救出文天祥,反元复宋。元世祖闻报,也有些震惊。
不日后,元世祖在宫中亲自召见文天祥,劝他回心转意,许以相位。文天祥说: 我为宋丞相,如何能两处为臣?愿赐一死足矣!
至元十九年(1282年)底,文天祥在大都菜市口从容就义。临刑前,他平静地说: "吾事毕矣!"然后向南再拜受刑,终年四十七岁。
他的首级,由张毅夫用木匣盛了,交给他的后人安葬。汪元量听到文天祥死节的消息,独望高台,设酒祭奠,失声痛哭。
不久,汪元量破例地获得元政府的允许,放他南归。芦沟桥畔,王清惠等十八名宋宫女为他饯行,以酒洒地,吟诗寄情,挥泪而别。
宋幼主赵显已做了元世祖的驸马,却有诗云:"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明显流露着对故国的怀念。
这诗传到宫中,元世祖立即召他入宫。赵显心知内情,立即请求主他出家为僧,前往吐蕃(今西藏日喀则一带)学佛。
世祖当即恩允。从此,赵显改名为合尊,带了全太后及妻子遁迹沙漠,再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汪元量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临安府早已改为杭州府。昔日京城,面目全非。几乎无人认识他这个当年的宫廷乐师了。
汪元量重登凤凰山,只见到处是断墙残垣。一百五十年的南宋皇宫,已经被火焚毁。
幸存下来的南宋故宫的五大宫殿,被改为五大佛寺,由头戴红兜的西域僧人主持。经声佛号,代替了昔日的清歌妙舞。
建在绍兴的南宋皇帝陵墓,被元朝江南佛教总管杨琏伽真下令发掘,盗取殉葬珠宝,然后,将帝后遗骸,杂以羊杂骨,在宋故宫东南侧掘坑埋葬,上建一塔,取名镇南塔,作为灭宋的象征。
汪元量昔日的诗友,许多人先后做了元朝的大小官员。拒绝仕元的只有极少数人,有的做了隐士,有的出家当了道士。只有他们,与汪元量感怀伤情。
汪元量来去无定
汪元量满怀亡国之恨,往来于浙江、江西之间,行踪飘忽,来去无定,不知何终。
元朝统治下的杭州,"女哭男撼城房。"入夜,严禁人行。昔日灯火似昼的十里长街,变成的一片死寂。只有天上的明月,依旧照着这百年歌舞之地。(全集完)
本故事到此结束,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的,看客如果有啥想法,在评论区可以讨论起来哟
来源:谁还不会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