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孩子都了不得,站在讲台上的教授可能需要向学生‘取经’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老师刘坚认为,学生做自媒体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同时,这也激励新闻学专业老师必须了解互联网前沿技术和热门话题。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做“媒体”,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们更不例外。
如今,大学教室里坐着上课的,不乏博主,有些甚至是大流量博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早早就利用自媒体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现在的孩子都了不得,站在讲台上的教授可能需要向学生‘取经’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老师刘坚认为,学生做自媒体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同时,这也激励新闻学专业老师必须了解互联网前沿技术和热门话题。
大学校园里涌现流量博主
刘坚第一次得知自己的学生中有流量博主,是从另一名在校生口中听说的。“刘老师,我在那个博主的视频里见过您。”告诉他这个消息的学生正是那名流量博主的粉丝。
后来刘坚向身边的学生了解到,新闻学院很多学生都有自媒体账号,其中不少学生坚持每周更新,更有几名学生早早就成了流量不菲的知名博主。
给刘坚印象最深的大学生博主有两个,分别是新闻学院2022级和2023级的学生。一个是热爱街舞的校街舞社社长,网名“甜辣小料”。在她的视频号上,首屏展示的九条视频里有五条是10万+。另一个是主打ENTJ人格(被认为有战略思维及大局观的人格)的学霸,抖音账号名为“摩托(无限导演版)”,粉丝高达37.5万,账号内容主要是展示极度自律、极具时间规划的日常。
中传新闻学院学生@甜辣小料的自媒体账号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近50份有效问卷中,70%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这些自媒体账号主要集中在小红书、抖音和微信公众号上。而在有自媒体账号的学生中,又有90%的学生在运营小红书账号。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运营自媒体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运营自媒体是为了分享个人兴趣和经验;有不到70%学生的自媒体账号每周更新频次少于1次,另外30%多的学生则每周更新1至3次。
相比于学院老师对身边知名学生博主的“后知后觉”,学生之间对此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他们会互相关注,互相点赞,互相成为彼此的粉丝。与此同时,学长学姐们做自媒体收获大量粉丝后,也会影响到学弟学妹们的选择。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蓝天最近就在考虑做自媒体,这跟他的同门师兄廖孔港已经成为知名博主有一定的关系。
蓝天觉得,“作为一个传媒专业的学生,如果自己的账号能受到认可,是一种不一样的情绪价值。”蓝天说,他的一个同学,就是一名在小红书上有1万多粉丝的自媒体博主。
偶然的开始
蓝天的师兄廖孔港是暨南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他的小红书账号名为“泡泡超人”。
廖孔港发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视频图片集中在旅行、游学、运动、美拍几个方面,小红书粉丝4.9万,抖音粉丝8.5万。
廖孔港的自媒体账号
廖孔港开始做自媒体并非刻意为之。最初,他的内容点击量并不高,每篇笔记只有几十个赞。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小红书上晒出自己做2020年杭州马拉松志愿者的照片,一下子就火了,那条帖子点赞量达到3800多个,还有587个评论。
从那以后,廖孔港发布的一些视频和图片点击量开始上升,逐渐破百乃至上千。到大四毕业时,他的小红书笔记平均点赞量已稳定在两三百左右。从此,廖孔港开始用创作的心态打造账号。在这一过程中,他开始明确将自己账号方向固定在校园生活博主这条赛道上。
本科保研成功后的那段时间,是廖孔港涨粉最快的时段,当时他有了很多空闲时间,积攒了不少旅行、摄影、时尚、穿搭的内容,加上他帅气的外形,又接连创造了几个爆款,最终确立了他校园网红博主的定位。
现在,廖孔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每周大约更新两三篇内容,“肯定还是要以学业为先,毕竟主要身份还是学生,要好好学习。”
跟廖孔港一样,深圳大学的连英成当上流量博主也是因为一个帖子意外爆火。他经营自媒体账号始于高二,在高考那年,连英成发布了一条《我用高中三年做了一个VLOG》的视频,获得很多网友的点赞关注。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更认真地走自媒体创作这条路。连英成坦言,自己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新闻传播专业其实也受做自媒体经历的影响。
连英成的自媒体账号
上大学后,连英成觉得自己做自媒体更游刃有余了,他能学着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去判断可能出现的爆款。他开始尝试分析抖音、小红书和B站上的短视频,并根据各自平台的特色决定要发布的内容。
运营自媒体是否会影响学业?连英成认为,每周两三次的更新频率,不仅不会影响学业,反而对专业学习大有帮助。“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更多的是‘术’,‘道’上的东西就需要在实操中获取。”
此次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大学生不认为运营自媒体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差异化小,制作内容同质化高
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做自媒体也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这些大学生自媒体博主的内容同质化程度较高,很容易卷在同一个内容赛道里。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运营自媒体,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日常分享、学习经验分享,这两项占比分别为80%和56%,其他诸如娱乐搞笑、时尚美妆、美食制作、科技数码等赛道的内容创作占比均不足10%。
连英成也觉得,分享生活和学习日常的赛道挺“卷”的,“因为门槛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从这个赛道入手的”。在他看来,这个类型的自媒体也可以从个人爱好入手,做出一些差异化。
另外,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有43.3%的受访者表示,运营自媒体的目的之一是为职业发展做跳板;调查中,还有受访者表示,“如果以后去广电领域工作,直接就能对接整个工作流程。”
谈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连英成和廖孔港都表示,他们还有一些困惑。比如,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账号内容势必面临转型。
连英成就读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陈显玲也关注到学生们运营自媒体的情况。在她看来,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做自媒体在垂直领域方面没有优势,因为内容丰富多彩的账号不太容易成为头部大号,但应该对学生们的求职更有帮助。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对比了身边的新闻专业学生和非新闻专业学生做自媒体的情况,他觉得,能不能把自媒体做好,还是要看对新闻传播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基本每个学生都有账号,但如果没有整体设计,也没有定位,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都做不好。”
新闻传播专业教授的困惑
“我个人是非常支持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做自媒体的。”王天定老师、陈显玲老师和刘坚老师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王天定老师说,媒体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前学生只能通过去媒体实习或校园实践获得实操机会,现在自媒体时代,这个界限被打破了。
不过,王天定也有一些疑虑,就他直观的感受,自媒体进入学生的生活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不再热衷于做新闻资讯类的社会性选题,而是更喜欢通过展示自我个性来打造自媒体。
自媒体的出现似乎让老师和学生的身份有了微妙变化。刘坚老师说,“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和理念,要了解学生们都喜欢什么,不然课上讲的他们不感兴趣。”
陈显玲老师也表示,她经常在网上跟学生互动,她还开通了小红书的自媒体账号“铃铛姐姐”,不时晒出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过她也承认,自己的账号运营远不如学生,每篇点赞不过个位数。
“在自媒体领域,很难说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陈显玲老师说,她很羡慕年轻学生的“网感”,因为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学生们自有一套“语言编码”,有时候老师要借助“翻译”才能读懂他们的话语体系。
此外,剪辑和编辑软件的发展拉平了媒体门槛,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内容也要作出相应调整。
陈显玲老师介绍说,学院方面近年来也在逐渐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了诸如视频融合新闻、网络与新媒体等课程;学院还有专门的项目基金来支持学生成为“知识传播型博主”。
此外,几位老师都提到,学校方面对学生做自媒体并无太多管控。但学生自己还是要把握内容尺度,如果因为做自媒体引发网络争端,甚至遭遇网暴,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一些新闻学院也开设了媒体素养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
连英成发布的视频
与MCN机构的博弈
深圳大学新闻学院针对学生自媒体的项目基金,是由学校与MCN机构(即与内容创作者合作或直接生产各种独特内容的实体或组织)合作创办的。近年来,机构与高校的合作越发密切,不等大学生们毕业,MCN机构就开始接触他们,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这些机构希望通过官方合作的方式,打造一批网红博主。
作为某头部MCN机构公关的张薇(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将目标锁定大学生,主要是因为他们形象青春阳光,年轻有激情,非常有互联网思维,在短视频创作上容易产生爆点。
随着这些年网络短视频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争夺”愈演愈烈。许多本就是“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账号成了机构“争夺”的主要目标。
张薇说,“大学生的自媒体账号,只要运营得稍微有点样子,马上就会被注意到。但其实这些机构也不是要孵化这个账号,就是‘占坑’,如果账号没做起来,机构也不损失什么。”
但张薇也注意到,学生也有弱点会被机构利用,那就是学生相对单纯,法律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足,跟机构的配合度会更好。但一旦出现经济纠纷,学生们则会处于被动地位。
“不过这种生态方式这些年已经不太管用了,学生们也都看明白了,所以‘配合度’大不如前。”张薇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拒绝MCN机构发出的邀请。
@甜辣小料账号发布的内容截图
“找我的MCN机构有两三百家了。”连英成说,“Mark Lian”这个账号至今没与任何一家签协议。
连英成觉得,机构更像是一个广告中介公司,其给账号提供“被看到”的机会,再给账号对接一些商务资源。这种中介的方式一般就两种,一种是“生死契约”,账号成为公司财产;另一种是仅对接商务单。
连英成不想夹在公司和商家之间做视频,“那样会难找到创意点,不如自己直接对接感兴趣的商家。”
廖孔港也同样拒绝了MCN机构,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跟机构分成后收益会减少,另一个是跟机构签约后会受到限制。他现在选择的是一种“商务挂靠”的模式,就是接受机构推荐的商务渠道后,再和对方进行收益分成。廖孔港说,这些经验他也是从身边的自媒体博主那里学来的。
不过,大学生经营自媒体并能成功变现的并不多。北青报记者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6.7%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有自媒体账号收入经历,而每月平均收益在5000元以上的博主仅有1人。
所以,即便像廖孔港和连英成这样,成了拥有一定粉丝的博主,也没有想将运营自媒体当作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他们依旧觉得这行还不太稳定。
作为业内人士,张薇也提醒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做自媒体其实很辛苦,能做起来的只是金字塔的塔尖,做成后确实可能会有变现的机会,但如果把全部职业规划都放在自媒体上,压力会非常大。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