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王曼昱以4-1横扫孙颖莎,捧起亚洲杯女单冠军奖杯时,外界未曾料到,真正引爆热搜的并非比赛本身,而是她赛后的那句“保护好嗓子”。这句看似轻松的提醒,被解读为对现场孙颖莎球迷疯狂助威声的嘲讽。一时间,舆论场撕裂为两大阵营:一方痛批其“忘本”,另一方力挺其“反击霸
当王曼昱以4-1横扫孙颖莎,捧起亚洲杯女单冠军奖杯时,外界未曾料到,真正引爆热搜的并非比赛本身,而是她赛后的那句“保护好嗓子”。这句看似轻松的提醒,被解读为对现场孙颖莎球迷疯狂助威声的嘲讽。一时间,舆论场撕裂为两大阵营:一方痛批其“忘本”,另一方力挺其“反击霸凌”。
这场争议背后,是国乒“内战”中愈演愈烈的饭圈化现象。孙颖莎的粉丝以声势浩大的助威著称,从乒超联赛到国际赛场,其支持者常以压倒性声量形成对对手的“心理围剿”。而王曼昱的回应,恰似一根引线,点燃了长期积压的球迷对立情绪。
“运动员任何时候都不能怼观众,这是行业大忌!”知名体育评论人马继华的尖锐批评,将争议推向高潮。他引用京剧大师郭宝昌的观点,将体育赛事类比为“沉浸式表演”,强调观众与运动员的共生关系:“没有观众的呐喊,比赛不过是训练场上的自娱自乐。”
在马继华看来,市场化转型中的乒乓球必须接受“偏爱失衡”的现实。“球迷买票进场,支持谁是他们的自由。若想改变局面,就该用实力征服观众,而非抱怨环境。”其长文《乒乓球赛场观众加油声太大也是错吗?》更直指核心:职业运动员需具备“抗干扰”素养,正如演员需面对喝倒彩的观众。
这番理性分析获得部分球迷认同:“如果连内战都要计较助威声大小,乒乓球迟早沦为饭圈战场。”
然而,在资深媒体人杜立言的镜头下,王曼昱的言论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他发布决赛现场视频,展示孙颖莎球迷近乎“围攻式”的助威场景:整齐划一的口号、刻意针对王曼昱发球节奏的尖叫,甚至在其失误时的集体欢呼。“这不是竞技加油,而是心理施压。”杜立言认为,王曼昱的回应是对“系统性冷落”的正当反抗。
“当沉默成为常态,勇敢发声反而成了异类。”支持者认为,国乒长期默许“人气选手特权”,导致实力相当的运动员遭遇差别对待。一位球迷留言:“凭什么王曼昱每次都要在‘客场氛围’中比赛?这是竞技体育还是明星见面会?”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乒乓球运动在商业化浪潮中的定位迷失。当球迷为偶像购买天价门票、承包看台广告时,他们早已不只是“观众”,而是资本化赛事的重要参与者。据统计,孙颖莎代言的某品牌商品在其粉丝推动下,销售额较其他国乒队员高出300%,这种经济价值倒逼赛事方默许“人气倾斜”。
但职业体育的公平性原则正遭受冲击。2023年乒超联赛期间,王曼昱对阵孙颖莎时,现场广播甚至被粉丝租用,循环播放后者应援曲。这种越界行为引发业内忧虑:“当助威变成武器,比赛公正性如何保障?”
要化解矛盾,需重构三方的责任边界。对运动员而言,马继华的建议不无道理:提升抗压能力是职业必修课。正如邓亚萍曾坦言:“顶尖选手必须学会在嘘声中得分。”但同样重要的是,赛事方需建立助威规范,例如划定分区加油区、限制扩音设备使用,避免助威演变为干扰。
对观众来说,市场化不等于无底线。日本乒协的“助威手册”值得借鉴:禁止对手失误时喝彩、规定加油节奏不得干扰发球。这种规则既保留热情,又守护竞技尊严。
至于舆论场,媒体应停止煽动对立。杜立言等博主将争议简化为“情商高低”,却回避制度建设,本质上是在消费矛盾。而马继华强调“疏导而非压制”,或许更接近解题钥匙。
来源:大聪明小波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