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话说"关心则乱",越是临近中考、高考,家长越容易陷入这五个常见误区。家长们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帮孩子一把,可有时候,好心反而容易办坏事。尤其是下面这五个雷区,家长千万可别踩。
你好,我是方舟,承蒙关注,欢迎你来。
老话说"关心则乱",越是临近中考、高考,家长越容易陷入这五个常见误区。家长们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帮孩子一把,可有时候,好心反而容易办坏事。尤其是下面这五个雷区,家长千万可别踩。
-
第一个雷区:把焦虑挂在嘴边
"这次再考不好可怎么办"、"隔壁家孩子模考又进步了"、"你表姐去年考上重点,现在多风光",这些话听着耳熟吗?
你的本意是想激励孩子,但落在孩子耳朵里,全成了压在心上的大石头。孩子的焦虑不会因为你的唠叨而减少,反而会因为感受到你的紧张而加倍。焦虑就好比是二手烟,你以为只是自己在担心,其实孩子正在被动吸入。
中考是孩子的战场,家长要做的是后勤部长,不是前线指挥官。
不妨试试把"你可得争气啊"换成"需要爸爸妈妈做点什么",把"考不上怎么办"换成"尽力就好",孩子的心理负担会轻很多。
-
第二个雷区:推翻孩子原有的复习计划
有些家长在这段冲刺的阶段买来一堆押题卷,打听各种冲刺班,非要打乱孩子自己的复习节奏。
"我同事说他们家孩子每天做五套卷子"、"老师建议要重新梳理知识点"。于是孩子的复习计划被你改得面目全非。
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强行打乱只会适得其反。原来的知识体系没巩固好,新灌进去的内容又消化不了,反而会自乱阵脚,就像你强行给正在跑步的人换鞋,再好的鞋也会让人摔跤。
复习就像做饭,火候到了自然香,与其盲目往里面加料,不如帮孩子守住节奏。如果孩子自己制定的计划确实有问题,可以一起商量着微调,而不是全盘否定。
毕竟,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往往是孩子自己摸索出来的,最了解自己学习习惯的,还是孩子自己。
-
第三个雷区:家庭的紧张氛围
电视不敢开,客人不敢接,连走路都蹑手蹑脚,为了中考,全家进入静音模式。这种反常的安静,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这场考试太可怕了"。有个初三的学生说:"每次听到爸妈刻意压低声音说话,我就觉得要窒息了,爸妈越小心翼翼,我越觉得这场考试输不起。"
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平常心,该有的生活气息不要减少。周末适当运动放松,饭桌上聊点轻松的话题,保持正常的家庭氛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支持。
-
第四个雷区:过度关注模拟考试
有位重点中学老师说过:"中考前的每一次失误都是礼物,因为它让你多发现一个漏洞。",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分析试卷,而不是盯着分数唉声叹气。
每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出来,有的家长比孩子还激动,进步几分就喜形于色,退步几分就如临大敌。其实模拟考最大的价值在于查漏补缺,而不是论英雄排座次。
记住,最后一次考试之前的任何模拟考成绩,都只是路标,不是终点。
-
第五个雷区: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个男孩在日记里写:"爸妈总问我需要什么,其实我最需要他们别总问我需要什么。"有时候,不过度关注就是最好的关注。冲刺阶段,孩子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补品和教辅,而是一句"累了就歇会儿",一个拥抱,或者安静的陪伴。
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敏感,家长要学会察言观色,当孩子愿意倾诉时就当好树洞,孩子想独处时就留出空间。心理上的支持,往往比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
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比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心态和耐力。家长稳住了,孩子才能轻装上阵。
与其焦虑孩子能不能超常发挥,不如相信每个认真准备的孩子,都会在考场上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也没有一朵花,到最后还是花。
愿每个考生都能轻装上阵,愿每位家长都能从容相伴。待到放榜日,无论结果如何,记得给孩子一个拥抱——这份温暖,比任何分数都珍贵。
我是方舟,专注分享孩子成长路上的陪读碎碎念。
来源:朱门柴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