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80/20法则:AI时代下知识创作

B站影视 2025-02-24 19:12 2

摘要:19世纪末,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观察到意大利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这一现象后来被美国管理学者约瑟夫•朱兰(Joseph Juran)进一步发展,推论出著名的“80/20法则”:80%的结果(输出)往往归于20

AI浪潮席卷全球,冲击着不同行业,连带颠覆传统的艺术创作。笔者透过实验,揭示科技进步能否提升作品质量,还是加剧两极分化。

帕累托法则与知识创作

19世纪末,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观察到意大利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这一现象后来被美国管理学者约瑟夫•朱兰(Joseph Juran)进一步发展,推论出著名的“80/20法则”:80%的结果(输出)往往归于20%的投入(输入)。

这一法则在知识工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科研人员、艺术家等群体而言,前期的集中投入能确保成果达到基本水准。若要追求卓越品质,最后那20%的提升往往需要投入80%以上的时间与精力。比如,知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仅用三周写成《在路上》(On the Road)的初稿,但最终版本却经过六年、六轮修改才得以完成【注1】。

知识工作者在时间投入和作品质量上享有较大自主权,惟他们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之间做出权衡:是在少量作品上追求极致,还是降低标准换取高产量?

AI时代的质量与效率

在AI浪潮下,这种权衡越趋复杂。为了探究AI如何影响创作过程和成果,我们邀请了200多位专业画师参与实验,让他们分别用传统方式和AI辅助方式各创作一幅作品。实验记录了完整创作过程,并由专家每15分钟评估一次作品质量。

研究发现,AI显著重塑了创作流程。在传统创作中,画师通常需要20到40分钟构思,再用近2小时完成作品,需花上50%时间以达到80%的完成度。而使用AI后,几秒内就能生成初步画面,在20%的时间内便达到80%的完成度。换言之,AI实现了超级80/20法则,大幅缩短创作“及格作品”所需的时间。

两极分化的出现

有趣的是,AI并未普遍提升作品质量,约三分之一的画师作品质量反而下降。这并非因为技术不足,而是基于理性选择:对部分画师而言,快速完成一幅“80分”作品更具性价比,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可能得不偿失。

这揭示了人机互动的复杂性:技术进步不等于品质提升。创作者会权衡投入与回报,当提升成本过高时,可能选择适可而止。虽然作品质量略低,但节省的时间资源均具有更大价值。

研究还发现一个显著趋势:创作者要么选择用20%时间完成80分的作品,要么投入额外80%精力多取20分,追求完美的作品。很少有人愿意在既无明显效率优势又不追求最高品质的情况下,去做“90分”的作品。这种“中间空心”的两极分化效应,源于AI强化的80/20法则与个人理性选择的叠加。

更广泛的影响

这种两极分化效应可能延伸至更多领域。例如,AI虽然能助人更快掌握基本技能,但或导致人力资本分布的两极化,进而加剧收入和财富差距。这种趋势值得警惕,因为相比两极分化的社会,一个拥有强大中产阶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更为理想。由AI强化的80/20法则引发各种挑战,该如何应对,实在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考。

注1:Newport, C. (2024) Slow Productivity: The Lost Art of Accomplishment Without Burnout Penguin Books Limited, 256 pages, ISBN 9780241652923.

来源:慧眼速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