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超九成受访大学生愿意为高校博物馆代言

B站影视 2025-02-25 01:24 2

摘要: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中,从15米长的布氏鲸骨骼标本,到新增的海洋哺乳类动物、甲壳类动物、珊瑚以及龟类动物标本,众多未曾展出的标本纷纷亮相。“这得益于博物馆的一次改造升级,展馆面积从原有的600平方米拓展到1300平方米。许多原本存放在仓库的海洋生物标本得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中,从15米长的布氏鲸骨骼标本,到新增的海洋哺乳类动物、甲壳类动物、珊瑚以及龟类动物标本,众多未曾展出的标本纷纷亮相。“这得益于博物馆的一次改造升级,展馆面积从原有的600平方米拓展到1300平方米。许多原本存放在仓库的海洋生物标本得以重见天日,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协会的傅承宇介绍说。

长安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陈鑫旺大约每个学期都会去一次学校的公路交通博物馆(以下简称“交通馆”),平时和朋友闲暇时在学校遛弯,看到交通馆开放,也会进去转一转。这座以学校特色学科为依托的行业博物馆,不仅是他的“知识充电站”,也承载着他对学科科普与公共教育的诸多思考。

近期,就高校博物馆的相关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836份。调查结果显示,87.10%的受访大学生了解所在高校或者附近高校的博物馆,64.07%的受访大学生曾经去过高校博物馆参观,30.09%的受访大学生没去过,但对高校博物馆有兴趣。

伴随着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热”,高校博物馆正在受到更多关注,甚至有些大学的博物馆成为当地热门打卡点,需要提前一周预约参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施光海介绍,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馆发轫于大学,高校博物馆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富有价值,是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里重要的研究机构。“同时,高校博物馆是依托高等学府、拥有优势学科资源、知识富集的宝库,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超六成受访大学生将高校博物馆作为课堂的延伸

就读天津理工大学的贾奇奇经常到学校的木雕博物馆参观。作为校园文化地标之一,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展示窗口,更成为学生感知历史与艺术的重要桥梁。

“这里的展品主要以徽派木雕为主,展出的木雕门窗、梁枋、斗拱都特别精美,能感受到古代匠人如何把美学和实用相结合”。展览还介绍了徽商当年如何来到天津并影响了本地文化,这让贾奇奇对天津的历史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66.18%的受访者希望到高校博物馆拓展知识面,62.70%的受访者将高校博物馆当作课堂的延伸,49.08%的受访者希望在高校博物馆观看流行文化展览,44.13%的受访者利用高校博物馆放松心情。

就读于吉林大学的何烨听闻学校的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宋代物质生活展,素来喜欢逛展的她,当然没有错过这个机会。这是她成功转入考古专业后,第一次踏入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何烨在宋代物质生活展上陈列的魂瓶前驻足良久。在传统认知中,魂瓶兴盛于三国两晋时期。“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了宋代魂瓶,我可能不会想到这类器型能够在宋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长久发展。”何烨说。

何烨决定转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志愿讲解经历。在讲解工作中,何烨确证了自己就是喜爱这样持续不断地输入与输出。“我还选修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兼考古学院副院长唐淼老师和其他老师共同开设的‘文化遗产解析与产业化创造’课程,这帮我打开了考古世界的大门。”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张耀匀是学校博物馆银蝶志愿服务团的一名成员。张耀匀说:“刚入学第一次参观时,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就深深吸引着我。”张耀匀从小就对自然生态和科学知识充满喜爱,这次参观更是坚定了她成为科普志愿者的想法。

虽然鱼类品种鉴别等课程主要在教室或专业教学区域进行,但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也会提供教学素材,并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校借助海洋生物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像鱼类品种的鉴别、基因测序等。”傅承宇表示,这些课程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海洋生物,效果更加显著。海洋生物博物馆依托学校海洋生物科研、教学团队及平台,常年承担“海洋生物学”通识教育课,“鱼类学”“底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等本科及研究生专业课程,近年平均听课人数在300名以上。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展览则与研学课程紧密结合,依托学校校史展开设“传承延安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哈尔滨百年红色印记”“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历史自信”等研学课程。“我们将以馆内藏品和展览为基础,持续设计特色课程,开展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课程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服务。”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陈雪莹说。

受访大学生期待高校博物馆讲“活”博物故事

调查显示,92.9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向他人推荐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讲解员的张耀匀已经行动起来。她所在的银蝶志愿服务团为校内外观众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她曾和同伴们依托博物馆资源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去北京多个小区开展科普讲座。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协会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从舟山的朱家尖、沈家门码头等地搜集素材,制作浸制标本和滴胶标本。如今学校海洋生物博物馆也为这些标本开辟了专门的展示区域。

“到码头去也是与社会产生连接的机会。”傅承宇说,“如果遇到海关查获或渔民误捕的濒危物种,博物馆会进行鉴别工作。若涉及违法犯罪,相关物品会被扣押并在馆内展示、保存。”

傅承宇和社团的同学们与浙江海洋大学校园媒体鸥讯社联动,面向社会公众开设海洋生物图鉴专栏。“以江豚为例,我们查阅资料,整理出东亚江豚与长江江豚的区别、濒危情况、生活习性等信息,进行科普宣传。”为了保证内容的专业性,所有的稿件都由博物馆馆长和鸥讯社指导老师共同审稿,最终在新媒体平台发布。

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的模型制作精良,实物展品也十分丰富,在馆里,陈鑫旺可以看到一辆完整的汽车剖面模型,内部构造、传动系统一目了然。

在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的升级改造中,声光技术的运用成为一大亮点。傅承宇觉得,数字化展板和环形灯光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视觉效果,还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海洋世界,沉浸式感受海洋生态环境的魅力。“这些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为原本静态展示的标本注入了新的活力。”海洋生物协会与海洋生物博物馆紧密相连,协会的指导老师陈健同时也是博物馆的馆长。正因如此,协会成员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博物馆的日常工作,近距离接触珍稀海洋生物标本。

在高校博物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中,丰富的文物藏品受关注程度最高(78.34%),专业的讲解人员(57.72%)、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46.24%)、文化创意产品(48.39%)、文化研学活动(23.64%)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与社会博物馆相比,突出学科特色(71.31%)、增加学术深度(59.92%)、强化教育功能(55.66%)、保留校园文化属性(30.08%)都是受访大学生心目中高校博物馆的独特优势。

在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森林植物、森林昆虫、森林动物、木材、菌物、土壤与岩石等标本资源应有尽有。张耀匀介绍,馆内推出过沉浸式展览,是仿照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布置的展区,里面的一土一石都是从可可西里运过来的,力求让观众直观地体会到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风光。

陈雪莹介绍,当前黑龙江大学博物馆正在大力打造数字展馆,创新运用VR、AR虚拟现实技术,采取音频讲解、立体展现等多种形式打造数字展馆。“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展示形式,向观众传播校史、历史、马克思主义等知识,发挥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作用,同时传承和弘扬黑龙江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

如何活化馆藏资源,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是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员陈佳利介绍,从去年起,博物馆陆续推出“夜游宋市”“华庭秋月——博物馆Social夜”等活动。在“华庭秋月——博物馆Social夜”活动中,博物馆工作人员设计了“竹林七贤”“曲水流觞”“雅歌投壶”等游戏环节,并鼓励学生穿着汉服前往活动现场。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将馆藏文物推介出去,每个环节、游戏都是以文物为基础的。在活动设计阶段,我们邀请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讨论。”陈佳利介绍,这类大型活动每次都有上千名学生参与其中,也吸引了周边的市民和游客,有很多市民通过该馆公众号看到活动信息后,打电话咨询校外人员如何参与。

在贾奇奇看来,博物馆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同样需要创新。“高校博物馆可以尝试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更多短视频,比如‘3分钟看懂徽派木雕’‘博物馆冷知识’等,让珍贵馆藏在‘云端’熠熠闪亮!”(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