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比4G更快,所以辐射更强?5G是增加“车道”而非提高“车速”

B站影视 2025-02-24 19:06 1

摘要:5G辐射真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辐射。辐射是一种能量传递的方式,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两大类。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能量较高,可能对人体细胞造成直接伤害;而电磁辐射(如无线电波、可见光、红外线)能量较低,通常不会对人体产生显著

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快速普及,关于“5G辐射比4G更强,对人体危害更大”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真是假?

5G辐射真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辐射。辐射是一种能量传递的方式,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两大类。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能量较高,可能对人体细胞造成直接伤害;而电磁辐射(如无线电波、可见光、红外线)能量较低,通常不会对人体产生显著影响。

5G基站和手机发出的辐射属于电磁辐射,具体来说是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远低于可见光,其能量也远低于可见光。因此,从辐射的基本属性来看,5G辐射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很多人认为,5G基站数量比4G多,因此5G辐射更强。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5G网络的提速并不是通过增加辐射强度实现的,而是通过扩容传输带宽和优化网络架构来实现的。就像拓宽高速公路一样,5G通过增加“车道”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而不是通过提高“车速”来增加风险。

此外,5G基站的设计更加智能化。

5G网络采用了小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这些基站的功耗更低,辐射量也更小。相比之下,传统的4G基站多为宏基站,覆盖范围大,但辐射强度并未因此显著增加。专家指出,5G信号的频率分为厘米波和毫米波两种。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是厘米波,其频率与4G相差不大;而毫米波虽然频率较高,但在我国尚未大规模部署。无论是厘米波还是毫米波,其频率都远低于可见光,因此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5G辐射的强度,我们可以将其与日常家用电器进行对比。

根据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限值为40微瓦/平方厘米,而实际施工中,运营商通常将辐射值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内。相比之下,家用电器的辐射强度要高得多:电吹风的辐射约为100微瓦/平方厘米;电磁炉的辐射量可达580微瓦/平方厘米;无线路由器在1米范围内的辐射量也有60微瓦/平方厘米以上。

由此可见,5G基站的辐射强度远低于家用电器,甚至比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还要低。

专家特别指出,当手机信号不好时,手机会以满功率发射信号,此时的辐射反而更大。因此,与其担心基站的辐射,不如关注手机的使用习惯。5G基站的数量确实比4G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辐射强度增加。相反,基站数量越多,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越短,手机的发射功率就越低,辐射反而会减小。这是因为手机在信号弱时会自动提高发射功率,而在信号强时则会降低功率,从而减少辐射。

此外,5G基站的覆盖范围较小,单个基站的辐射强度也较低。

这种“小而密”的布局不仅提高了网络效率,还降低了整体辐射水平。辐射无处不在,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自然界中的电闪雷鸣、太阳黑子活动都会产生电磁辐射。日常生活中,无线电台、微波炉、电脑、电视机等设备也会产生电磁辐射。只要将这些辐射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它们对人体就是无害的。关于5G辐射的谣言,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对新技术的不了解。事实上,从2G到5G,无线电波的基本属性并未改变,技术的进步只是让通信更高效、更安全。

来源:科学信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