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高速公路上一片寂静,我握着方向盘的双手还在微微发抖,后视镜里映着那张哭花了妆的脸,车载广播里正唱着“常回家看看”,我却笑得比哭还难看——这趟三天两夜的“探亲”,竟让我看清了血浓于水的真相。
凌晨三点,高速公路上一片寂静,我握着方向盘的双手还在微微发抖,后视镜里映着那张哭花了妆的脸,车载广播里正唱着“常回家看看”,我却笑得比哭还难看——这趟三天两夜的“探亲”,竟让我看清了血浓于水的真相。
我叫林晓梅,今年34岁,在杭州开了家服装店。这次开着小宝马回江西老家,后备箱塞满了给爸妈的冬虫夏草、给弟弟的茅台酒。三年没回家,我想着要好好尽孝,却没想到这是个精心设计的“鸿门宴”。
刚进家门,母亲就抹着眼泪说:“晓梅啊,咱家老房子漏水,得翻修了。”父亲咳嗽着递来装修报价单:“人工费2万,材料费3万。”我还没咽下嘴里的汤圆,弟弟林强就嚷嚷着:“姐,你现在发达了,给家里换个七座SUV不过分吧?”
“妈,房子的事能不能缓缓?”我小声试探着。
母亲叹了口气:“晓梅,你爸身体不好,这房子再不修,万一出事咋办?”
弟弟却在一旁插嘴:“姐,你不是挺有钱吗?这点钱对你来说小菜一碟。”
我咬了咬牙,掏出手机转了2万装修定金。弟弟又凑过来:“姐,我首付还差3万,你先给我打过去呗。”
“强子,你不是有工作吗?”我有些不情愿。
“工作能挣几个钱?你看看你,一个月赚的比我一年还多。”弟弟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三天时间,我的支付宝转账记录像雪片纷飞:装修定金2万,弟弟首付3万,七大姑八大姨的“见面礼”合计八千。临走前夜,母亲突然拉住我:“你侄子要上国际幼儿园,赞助费还差5万……”
记忆突然闪回十年前。那时我刚到杭州打工,每月往家寄五千,自己啃着冷馒头住地下室。有次发烧到39度,想跟家里要两千医药费,母亲却说:“你弟马上高考了,要买复习资料。”
“妈,这钱我真拿不出了。”我攥着只剩三位数的银行卡,声音发颤。
父亲突然摔了茶杯:“白眼狼!养你三十年就换来这句话?”
弟弟堵在门口冷笑:“装什么穷?你朋友圈前天还在晒奢侈品店!”
我这才看清茶几上的账单:三天光买菜就花了三千八,那箱茅台早被弟弟转手卖了。
凌晨三点,我抓起车钥匙夺门而逃。
后视镜里,母亲追出来哭喊:“走了就别回来!”父亲在二楼窗口破口大骂,声音刺破寂静的乡村夜空。
“晓梅,你给我站住!”母亲在后面喊。
“妈,你们这样,我真的受不了了。”我边开车边哭。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父亲的声音从车窗外传来。
“是我不懂事?还是你们太过分!”我大声反驳。
我径直开车离开。
此刻服务区的灯光格外刺眼。“姐,爸气住院了,速转5万。”我颤抖着按下删除键,突然想起二十岁生日那晚——我在流水线加班到凌晨,用最后十块钱给自己买了块小蛋糕,蜡烛是借工友的打火机点的火。
晨曦染红天际时,我删除了所有家人的联系方式。
仪表盘显示油箱已加满,就像我终于看清的人生:有些亲情,不过是裹着血缘外衣的慢性毒药。后座上的LV包里,静静躺着准备了三年的房产证——原本想给父母买的养老房,现在,该换成自己的小窝了。
(故事讲到这里,相信每个在原生家庭中挣扎过的人都会感同身受。你是否也曾在亲情绑架中进退两难?是否也经历过“懂事孩子永远在吃亏”的困局?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探讨亲情的真正模样。)
来源:紫苏故事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