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瓣“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里,有69万爱买书的网友。“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小组介绍里这样写道。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11期
一个北漂“95后”的阅读日记
文—王小美
“这么多书,你都看完了吗?”
几天前,小刘和小吴来帮我搬家,四楼没电梯,搬几箱子书的时候累坏了,忍不住吐槽我。
看完了吗?笑话,不知道什么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吗?
豆瓣“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里,有69万爱买书的网友。“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小组介绍里这样写道。
书架“成长记”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买书的?
我的第一套书是《安徒生童话》,一共四五册,彩色印刷,有注音,纸张油油亮亮的——后来我知道了,那叫“铜版纸”。
最开始,我是跟姐姐共用一个“书架”。说是“书架”,不过是家里淘汰掉的三层蓝色小铁架。我俩一人一半,用童话故事和小说填满了小架子。
后来,我们有了各自的房间,书桌旁边打了一个壁挂四层书架。中学生必读和言情小说在我的小书架上分庭抗礼。前者是爸妈“公款”购买的,后者是自己用零花钱悄悄购置的。
书架上还有《红楼梦》的连环画册。我含混地看完了,又去书房看家里的孙温画册,更懵懵懂懂。书房的书架上另有不知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四大名著,A4开本,厚厚一册。我将信将疑地翻了,熬了一宿看到“四美钓鱼”才撂开手。
家里的书房有一面墙都是书。扉页上写着父亲或者母亲的名字,跟着再是一句“xx年xx月购于xx书店”。我和姐姐有样学样,买回来的书上也都写上了名字和日期。家搬了几次,一墙的书就跟着搬了几次。新家的书房太小,大部分书都留在了旧家的地下室里,只带了蔡东藩的演义之类的史书过去。没几年,父母退休,他们把乡下的小楼重新装修,又打了一面墙的书柜,声势浩大地把书从地下室解救了出来,重获天日。我回去看了一下,居然连我的《那小子真帅》都没被扔了,地盘充裕,羡煞我也。
如今,北漂的我的书架不过是一米多长、七层高的书架,还配有一个木质的五层书架。我一边买书一边把看过的书送人,天天琢磨,什么时候才能有“满墙书”呢?
逛书店,邂逅故事
“家里放不下”,是买书人多么痛的体验。我的小书架从鞋架、壁挂书架,生长到宿舍书架,本以为毕业后能拥有更多自由来买书,但北漂如我,实属无奈。
“不是买书太贵,是放书的地方太贵。”大家都这样调侃。但没关系,可以压缩一下其他空间嘛。更何况,花花世界迷人眼,一下子来到北京,我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从王府井书店到西单图书大厦,从豆瓣书店到万圣书园,从三联到库布里克,从码字人到刺鱼这么多书店,怎么逛得完啊?何况还有那么多书展书市,哪次能空手而归的?
逛书店,就像是去邂逅爱情。有的书店一进门就能看到畅销经管书,我便知道这家书店和我不大匹配。有的书店把诗集放在最打眼的位置,喜欢诗歌的友人站在书架前如数家珍。有的书店为女性话题打造了一个展区,让人忍不住多停留了一会儿每一个书店,都生长着店主的灵魂。
三联书店是去完美术馆出来吃面,一抬眼就偶遇到的。我喜欢他们家的“新知文库”,陆陆续续买了一些。豆瓣书店和万圣书园离我都太远,是在一个冬日抱着“大名鼎鼎总得去看看”的心态去的。两个书店隔街而望,一个比我想象的要小,一个比我以为的要大,万圣书园还可以盖章,结账的人总是不多不少。《死刑的温度》就是在万圣书园买的。库布里克书店离上班的地方近,选品又长在文艺青年的审美点上,让人忍不住想问:你们还招人不?
逛书店总是快乐的,但我不经常在书店买书——无他,囊中羞涩。据报告数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实体书店的零售图书市场同比下降了22.56%。相比新华书店,独立书店的生存更艰难。所以在小书店里,我会在第一次造访的时候挑一本带回家,当作对书店的“精神支持”。其他的时候,多是拍照、收藏,然后上网买——读书也要考虑生计嘛。
二手书店倒是可以多买一些。在北师大的二手书店“一掷千金”买了一打书回去,也不知道是抱着什么样的决心把《资本论》带回家的,至今没有翻开。迷恋在地铁上读小开本书的日子,在纸上声音买了两提“大家小书”,如今读了的也不到1/4。买旧书最“捡漏”的一次是在天通苑。在路口看到了一个收废品的人在卖旧书,一对老夫妻离世之后儿女来处理房产,满屋子的书没人要,便找了收废品的人来。路边摊开来随便挑选,一帮子人乌泱泱,我挤来挤去,最后用一百零五块带回去三十多本书。一世珍藏,满屋故事。
如今,书店也不仅仅靠卖书活着。咖啡、文创、文化沙龙等不同业态的“书店+”,让逛书店这件事变得更有趣,也充满了更多可能性。
“买过就是读过”?
调查显示,65%的购书者承认买书是为缓解“不学习会落后”的焦虑,囤积书籍象征性地缓解了“被时代抛弃”的恐惧,买了书就获得了“正在进步”的即时满足感。90%的买书人,认为买下的书在“一个月内会读完”,但实际完成率仅12%。
还有人说,买书不读就类似松鼠储存食物的本能,部分人通过囤积书籍获得安全感。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未完成的任务会引发持续焦虑,而购书行为短暂缓解了“未学习”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书从知识载体异化为心理安慰剂。
要我说,读书还是要看缘分。有些书好是好,但缘分没到,拿起来几百次,也都看不完。有人发起过“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的名著”调查,《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高居榜首。《百年孤独》我买回家几年了,看冰块那一幕始终没读下去,后来在老家居家,一日午后拿起来,很流畅地就看完了。所以每每注视书架,我总会安慰自己:总会读的,放心。
我问DeepSeek:“为什么会买书却不看书?”“买书如办健身卡,付款即完成颅内马甲线雕刻仪式。”它说。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韩冬伊 雨虹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