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升水换来的一件白T恤,正在悄悄“杀死”地球?

B站影视 2025-02-17 18:03 1

摘要:经典白色T恤一直是经久不衰的存在。据统计,每年全球T恤的销售量和购买量高达20亿件,这一数字不仅让它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服装,还反映出其庞大的市场需求。

经典白色T恤一直是经久不衰的存在。据统计,每年全球T恤的销售量和购买量高达20亿件,这一数字不仅让它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服装,还反映出其庞大的市场需求。

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T恤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它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诞生于何方?又会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服装品类繁多,特性各异,但一件典型T恤的生产,通常始于美国、中国或印度的大型棉花农场。

以美国为例,其棉花种植面积广泛,仅得克萨斯州的棉花种植面积就超过了100万公顷。

在这些农场里,棉籽被播撒进肥沃的土地,经过充足的灌溉和悉心照料,茁壮成长,最终形成蓬松的棉球。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不少农场已采用自动驾驶的棉花采摘机,这类机器每天可采摘数十吨棉花,效率极高。

采摘后的棉花被送往工业轧棉机,精准地将棉花纤维与种子分离,随后,棉花纤维被压缩成标准的225公斤重的大包,准备运往下一步加工环节。

然而棉花种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棉花生长对水资源和杀虫剂的需求极为庞大。

生产一件普通T恤需要耗费约2700升水,这一水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90天的饮水量,足以填满30个普通浴缸。

不仅如此,棉花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杀虫剂和农药数量远超其他任何作物。

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的数据显示,全球棉花种植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5%,却消耗了全球24%的杀虫剂和11%的农药。

这些化学物质不仅可能致癌,对田间劳作的工人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虽然有机棉制成的T恤为环保带来了一线希望,但在全球超2200万吨的棉花总产量中,有机棉的占比不足1%,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

棉花离开农场后,大多会运往中国或印度的纺织厂。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拥有先进的纺织技术和庞大的产业集群。

在纺织厂里,高科技机器将棉花依次进行混合、梳理、拉直、拉伸等一系列精细操作,最终把棉线巧妙地拧成雪白的线团,行业内称之为细纱。

紧接着,这些细纱被送往针织厂,在巨大的圆形针织机的运作下,摇身一变成为粗糙的灰色布。随后,经过加热和化学处理,布料逐渐变得柔软洁白。

之后,布料还会被浸泡在商业漂白剂和偶氮染料中,这些化学制剂赋予了大约70%纺织品绚丽的色彩。

但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业漂白剂和偶氮染料中含有镉、铅、铬和汞等致癌物质。

国际环保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每年因纺织业排放的有毒废水导致大量河流和海洋生物死亡,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在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和德国,棉花生长与布料生产的部分环节已实现高度自动化,人力参与极少。

然而,当成品布料运往孟加拉国、印度或土耳其等国家的工厂后,人力的介入便不可或缺。

以孟加拉国为例,它已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质T恤出口国,T恤行业吸纳了约450万劳动力。

但这些工人大多面临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薪资待遇。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调查显示,孟加拉国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仅为每小时0.3美元,远低于国际标准。

这些凝聚着众多人力与资源的T恤,通过船运、火车运输和卡车运输等方式,跨越千山万水,抵达高收入国家的市场。

据估算,一件T恤从生产地运输到美国市场,平均需要经过16000公里的运输路程,这一漫长的运输过程大大增加了棉花的碳足迹。

虽然一些国家选择在国内进行服装生产,以避免运输环节带来的污染,但总体而言,服装生产在全球碳排放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0%。

随着服装价格愈发亲民,公众的购买意愿日益高涨,从1990年起,全球服装生产规模迅猛扩张,到2014年,增长幅度达到了400%,每年的服装产量约达800亿件。

最终,T恤走进了消费者的家中。

在美国,T恤的使用阶段同样是其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的“大户”。普通家庭每年洗衣次数接近400次,每次洗衣大约要耗费40加仑的水,这一用水量超过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一个家庭一周的用水量。

洗衣机和烘干机在运转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尤其是烘干机,其能源消耗是洗衣机的5-6倍。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显示,仅家庭洗衣烘干这一项,每年消耗的电量就高达数十亿千瓦时。

过去二十年,在大型企业的推动下,服装消费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快时尚潮流如汹涌浪潮般袭来。

以ZARA和H&M等快时尚品牌为例,它们每年推出数千款新品,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然而,这一潮流在满足人们对时尚快速追求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9200万吨的纺织废料被丢弃,其中大部分来自快时尚产品。

快时尚还对农民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人力劳动不正当做法的深刻质疑。

如今,时尚产业已成为仅次于石油产业的世界第二大污染源。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状,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比如优先考虑购买二手衣物,为旧衣物赋予新的生命。

据统计,一件二手衣物每多穿一次,就能减少约4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我们还可以主动寻找由回收或有机材料制成的纺织品,为环保助力;减少洗衣次数,并采用自然晾干的方式,节约水资源和能源。

当衣物完成其使命,到达生命周期的终点时,我们不要随意丢弃,而是选择捐赠给有需要的人,或者进行回收利用,甚至将其改造成清洁布。

来源:山涧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