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45年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弗莱明就极具前瞻性地发出警告,细菌耐药性问题可能会让抗生素的神奇功效大打折扣。
最早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青霉素,于1928年由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
在1945年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弗莱明就极具前瞻性地发出警告,细菌耐药性问题可能会让抗生素的神奇功效大打折扣。
事实证明,他的预言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便开始应验,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耐药细菌开始陆续出现。
起初,制药公司通过不断发现新的抗生素来应对耐药性问题,这一时期,抗生素产业蓬勃发展,利润丰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
抗生素药物
新研发的抗生素往往仅对有限范围的感染有效,不像最初的抗生素那般广谱适用。这一特性使得药物的适用剂量减少,进而导致利润下滑。
此外,在早期,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现象极为严重,甚至在面对病毒感染时也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后续加强的处方审查措施对此并未起到明显的遏制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制药公司的研发方向发生了显著转变。他们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开发那些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上,像降血压、降胆固醇药物,以及后来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等。
这些药物由于患者需无限期服用,利润空间巨大。相比之下,抗生素研发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从那时起,新的抗生素化学类别再未被发现,而细菌却持续进化,不断获得耐药性,并且通过在单个细菌间甚至跨物种共享遗传信息的方式,将耐药性广泛传播。
抗生素耐药性年龄阶段图
如今,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已十分常见,越来越多的菌株甚至对现有的所有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约有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000万。
面对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我们需要多管齐下。
要严格管控现有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消费最大的领域是农业,农业中不仅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还用于促进动物生长。
据统计,全球约70%的抗生素用于农业。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得细菌有更多机会接触药物,从而进化出耐药性。
我国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占比
许多动物体内常见的细菌,如沙门氏菌,既能感染动物,也能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并借助国际贸易和旅游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要积极开发新的抗生素。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他微生物和真菌等有机体在长期的竞争环境中,进化出了含有抗生素化合物的特性,这为我们寻找新抗生素提供了方向。
还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将抗生素与抑制耐药性的分子包装在一起。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自身的蛋白质降解药物,而将抗生素与能阻止降解的分子组合,就能确保抗生素发挥作用。
探索对抗细菌感染的新途径也至关重要。噬菌体作为一种专门攻击细菌、对人类无害的病毒,成为了极具潜力的新选择。
目前,噬菌体疗法已在一些临床案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团队针对多药耐药性粘质沙雷菌胸腔感染患者,采用噬菌体结合常规抗生素治疗,使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另外,开发常见感染疫苗,从源头上预防疾病,也是减少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手段。
开发常见感染疫苗
所有这些方法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障碍——资金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研发资金严重不足。
由于抗生素利润微薄,许多大型制药公司已放弃相关尝试,而一些成功将新抗生素推向市场的小公司,也常常因资金问题走向破产。新的治疗技术,如噬菌体和疫苗,同样面临着盈利困难的问题,因为它们疗效好却使用次数少,难以抵消研发阻力。
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合理使用新抗生素,甚至可以尝试将利润与抗生素销量脱钩的模式。
例如,英国正在试点一种模式,即医疗保健提供者购买抗生素订阅服务。尽管各国政府都在探索激励抗生素开发的有效途径,但这些方案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尽管挑战重重,但只要世界各国加大对抗生素开发的投入,并合理管控现有药物的使用,我们仍有希望在与细菌耐药性的竞赛中占据上风。
毕竟,抗生素作为偶然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挽救了无数生命,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我们能够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守护人类健康。
来源:山涧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