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总书记来过的这家中医馆怎样了

B站影视 2025-02-10 10:02 3

摘要:“山茱萸补益肝肾,黄精补气养阴”。在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口的地面上、墙上,每六步就有一个中草药的介绍,不倦地诉说着这里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中药饮片、器械、中医典故的详细讲解,让附近居民路过便能学习到中医药知识,对中医药的认识在这互动中不断加深。

“山茱萸补益肝肾,黄精补气养阴”。在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口的地面上、墙上,每六步就有一个中草药的介绍,不倦地诉说着这里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中药饮片、器械、中医典故的详细讲解,让附近居民路过便能学习到中医药知识,对中医药的认识在这互动中不断加深。

而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内,古铜色的药柜与智能诊疗系统相映成趣。“原来这里只有三台煎药机,而现在8台智能煎药机和40多台诊疗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郭王红表示。

从治病到治未病的范式跃迁

“最初来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是因为我颈椎不舒服,甚至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所以想找中医推拿按摩一下。”86岁的李奶奶家就住在附近,一大早来到二〇五所社区做推拿理疗。“社区的医生就跟家庭医生一样,他们非常了解我的基本情况。有一次我半夜肚子不舒服,不得已之下联系了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副主任医师董建党。他结合我的情况,当即让我口服小柴胡颗粒,疼痛很快便得到了缓解。”

在这之后,李奶奶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与优势。“除了身体上不舒服时能迅速获得精准有效的治疗,中医馆还开设了不少中医健康讲座和科普、病症答疑微信群。从经络到穴位,我也跟着学了不少中医知识,现在已经掌握了许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了。”李奶奶说。

在社区的中医氛围熏陶下,李奶奶不仅自身的健康状况日益改善,还成为了中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她时常向邻里分享自己的养生经验和在社区中医馆接受中医药服务的好处,带动更多的居民关注中医、走近中医。

从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对西安市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医馆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到近年来,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始终秉持着弘扬中医药服务特色的理念,紧紧围绕提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病的中医诊疗水平这一核心目标,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拓展中医服务领域,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成为为基层百姓服务的温馨港湾。

针对慢性病、术后恢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康复方案、训练指导、康复护理等服务。开展了如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理疗等在内的6大类别、多达20余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其中,药物贴敷技术表现尤为突出,在应对鼻鼽、鼻渊、咳嗽等常见疾病方面展现出卓越的疗效。通过为患者“量身定制”的中医药服务,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福祉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的中医服务已成功实现从单纯治病到全方位治未病的范式跃迁,可以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中医的呵护下,畅享健康、美好的生活。

从固本培元到多元拓展

为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等共建医联体医院。每天都有不同的专家到中医馆出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快捷便利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我是2001年来到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过去我们只有三个人,诊疗的设备、所提供的服务都非常有限。”董建党表示,服务半径从中医馆建设之初只能做简单的针灸、理疗,到现在基本的中医诊疗项目全覆盖。从最初仅服务少数特定人群,逐步拓展至覆盖周边区域,进而迈向服务全国患者的全新阶段,中医馆实现从局部聚焦到广泛辐射的跨越式转变。

现在,中医馆已迁至一座五层建筑内,面积近乎扩大了十倍。馆内人员结构更加优化,还添置了牵引床、熏蒸床、艾灸仪、磁振热治疗仪等40多台诊疗设备,中药品种从原来的231种增加至432种,新添置的8台智能化煎药机,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用药需求。

为了方面群众就医,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还实施“五免政策”,不仅免除挂号流程,还取消了方便门诊和普通门诊挂号费、门诊肌肉注射费、住院诊查费、Ⅱ级护理费。此举旨在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让居民看病更便捷、更实惠,真正做到“零门槛”就医。

“我们专门设立了家庭医生微信群,成为医患之间紧密相连的便捷纽带。目前两个群里大概有800人。无论是身体突发的疼痛不适、长期的慢性病症困扰,还是日常细微的健康异常,医生会直接在群里提供初步的诊断建议和简单的处置措施。”郭王红表示,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服务的方向就是全力满足居民需求,紧密贴合周边群众的实际状况,持续强化服务能力,增进患者对中医药的了解与信赖。这正是基层中医馆能为百姓健康生活发挥作用的体现。

从人才培育到传承弘扬

2024年9月14日,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杨震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站在此建成并挂牌。

它是全省范围内首个设立于社区中医馆的国医大师传承工作站,填补了雁塔区在国医大师师承教育领域的空白,更是在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以及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

不仅如此,郑清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站、刘永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站以及杨志春首届市级名中医工作室也纷纷选择在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安家落户”,为中医馆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还充分利用上级医院技术人才力量,变‘输血’为‘造血’。为每位下沉坐诊专家配备1名中医医师全程跟诊学习,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专业技术讲座、临床案例分析、适宜技术培训等活动,为馆内培养实用性的中医药人才。”郭王红说。

为了让馆内的医护人员深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二〇五所社区中医馆邀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期从事中医适宜技术的护士长每周带教,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刮痧、拔罐、艾灸、贴敷、熏蒸、理疗等适宜技术培训,全面提高馆内整体护理水平。

截至目前,二〇五中医馆已从最初的3名中医药专科人员,发展到现在由15名医联体下沉专家,11名本站中医医师、6名中药师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形成从三台基础设备到40台中医药智能诊疗系统,从单一问诊到“防——治—养”全链条服务。

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用十年光阴,将《黄帝内经》的古老智慧解码,融入每张中药处方和每次穴位贴敷中,为社区健康筑建起现代中医药诊疗方程式。当86岁的李奶奶在中医馆微信群发送“今日舌象正常”时,千年岐黄之术已在社区土壤中萌发出崭新的时代根系。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的目标,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持续完善服务网络,实现中医服务‘触手可及’。”西安市雁塔区卫生健康局党委副书记吕宁表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