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量成为照妖镜:是谁在纵容这场互联网“审丑狂欢”

B站影视 2025-02-08 05:28 3

摘要:"七旬老太深夜独居实录"。视频里,老人正对着镜头展示自己布满褶皱的睡衣,絮叨着子女不孝的家长里短。评论区挤满了猎奇的观众,有人戏谑地打出"老太太真会整活",有人机械地刷着"加油阿姨"的复制粘贴。这样的场景,正在成为内容平台最魔幻的日常。

夜幕降临时分,我习惯性点开某位"网红奶奶"的主页,屏幕上赫然跳出一段夸张的标题:

"七旬老太深夜独居实录"。视频里,老人正对着镜头展示自己布满褶皱的睡衣,絮叨着子女不孝的家长里短。评论区挤满了猎奇的观众,有人戏谑地打出"老太太真会整活",有人机械地刷着"加油阿姨"的复制粘贴。这样的场景,正在成为内容平台最魔幻的日常。

当创作变成流水线上的速食产品,算法早已为每个创作者戴上了隐形的镣铐。

那些认真打磨的深度报道在流量池里激不起半点水花,而一篇"老两口吵架实录"却能轻松斩获十万点击。

这不是某个创作者的堕落,而是一整套流量机制精心设计的生存法则——算法像精准的驯兽师,用即时反馈的糖果,训练出无数深谙流量密码的"表演艺术家"。

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幻象背后,藏着令人心惊的生存困境。68岁的张阿姨每天举着手机直播自己吃饭,她说"就当给孙子攒学费";退休教师老王把家事写成连续剧,因为"住院费还差三千"。

当银发族不得不用隐私兑换流量收益,当尊严成为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我们看到的不是老年人的与时俱进,而是数字时代最苦涩的生存寓言。

内容平台正站在价值抉择的十字路口。当机器不断推送"婆媳大战""家长里短",当审核系统对低俗内容睁只眼闭只眼,本质上是在用算法投票淘汰优质内容。

某三农博主精心拍摄的农业技术视频播放量始终徘徊在三位数,直到他偶然拍到老父亲在田间摔跤的狼狈画面,才终于迎来第一个流量高峰——这种黑色幽默,正在消解整个内容生态的价值根基。

真正的创作尊严,应该建立在价值共鸣而非数据狂欢之上。在东京银座,92岁的若宫正子用Excel创作数字绘画引发全球关注;在云南山区,退休教师李奶奶用短视频记录濒危民歌获得文化部门表彰。

这些案例证明,优质内容与流量增长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当平台开始重设算法权重,当用户学会用指尖投票,我们或许能见证一场静默的内容革命——那时银发创作者的皱纹里,将不再盛满流量焦虑,而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来源:你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