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单细胞分辨率下内胚层器官发生的时空轨迹与遗传谱系

B站影视 2025-02-09 04:45 3

摘要:哺乳动物内胚层通过复杂的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发育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多个附属器官。然而,对于这些器官发生的早期细胞分化过程,尤其是胚胎第8.5天(E8.5)至第9.5天(E9.5)的关键阶段,目前仍缺乏全面的理解。

生物世界 生物世界

2025年01月17日 15:00上海

题图为徐成冉教授

哺乳动物内胚层通过复杂的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发育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多个附属器官。然而,对于这些器官发生的早期细胞分化过程,尤其是胚胎第8.5天(E8.5)至第9.5天(E9.5)的关键阶段,目前仍缺乏全面的理解。

2025 年 1 月 16 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徐成冉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Spatiotemporal and genetic cell lineage tracing of endodermal organogenesi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整合遗传追踪、单细胞分析及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在单细胞分辨率下全面解析了哺乳动物内胚层的器官发生过程,提出了新的内胚层细胞分化模型,为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设计了创新性的遗传追踪编码,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和时间序列成像技术,对 14 个内胚层亚区的谱系轨迹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精准分析。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1、创新的遗传追踪编码:研究团队利用 Cre-loxP 系统开发了 9 种转基因小鼠品系,实现了对 14 个内胚层亚区的单独追踪与标记。通过荧光蛋白标记,这些编码使每个内胚层亚区的遗传身份清晰可辨。

2、揭示内胚层的多潜能与多起源现象: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谱系亲和指数(Lineage Affinity Index,LAI)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内胚层亚区具有多种发育潜能。同时,器官原基发育表现出广泛的多起源现象。例如,肺、胃、肝、胰腺、小肠和大肠等器官均由多个亚区共同贡献,揭示了器官发生过程中广泛的多起源现象。

3、器官发生的空间模式:通过高质量的成像技术进一步解析了内胚层器官发生的空间轨迹,发现器官发生在空间上呈现“混合型”和“拼接型”两种模式。混合型(如肺和肝)显示不同来源细胞的混合分布,而拼接型(如胃肠道)表现为不同来源细胞在空间上的区域拼接。

4、重新定义胰腺发育路径:研究揭示了胰腺的多元发育路径,发现早期胰腺内分泌细胞直接来源于内胚层细胞,而非传统观点中的胰腺祖细胞。

总的来说,该研究全面绘制了内胚层器官发生的时空轨迹,提出了混合型和拼接型两种器官空间分布模式,为经典的细胞分化模型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些发现不仅为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再生医学中的器官再造以及高级类器官模型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李可冉、八年制本科生余佩隆以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PTN项目博士生郑奇棋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成冉教授为论文通讯作。

论文链接

来源:营养和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