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52岁女子查出肾衰竭,控糖降压,1年后复查,有4大改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6-20 16:21 3

摘要:西安有个52岁的阿姨,姓李,过去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个小毛病不断的人,腰酸背痛,尿频尿急,腿上总有点浮肿,时不时头有点晕,她也没太当回事。

西安有个52岁的阿姨,姓李,过去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个小毛病不断的人,腰酸背痛,尿频尿急,腿上总有点浮肿,时不时头有点晕,她也没太当回事。

直到去年体检查出来,说是肾功能不好,医生那边直接盖了个章:肾衰竭早期。

这个词对她来说简直像个晴天霹雳,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医生说她的问题跟血糖高、血压高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血糖,她之前也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但平时觉得没啥特别不舒服,也就没太当回事,有时候连药都漏吃。

可这回不同了,肾都出问题了,才知道原来高血糖真不是啥小事。

她听了医生建议开始认真控糖,配合低盐低脂饮食,饭后散步、吃药按时,一个不落,血压控制得也越来越稳定。

但奇怪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居然发现晚上睡得比以前踏实了,原本频繁起夜的毛病减轻了,腿也不怎么肿了,人精神了不少。

去医院复查,医生也觉得挺意外,说她不光肾功能没继续恶化,反而指标比一年前还好了不少。

尤其是尿蛋白水平降了,肌酐也降了一点,简直像是逆转了一样。

不过,这件事里最让人感到诧异的,不是控糖降压的结果,而是她后来开始听从老邻居的建议,每天中午坚持晒太阳。

她住的小区有一块老年人活动区,有几把长椅,正好晒得到太阳。

她没别的事干,就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晒,大概晒二十分钟。

有时候还边晒边听点轻音乐。别人看她都笑,说她像个“太阳饼”,但她自己说,晒完太阳那段时间整个人都松快得很。

很多人可能觉得晒太阳和肾病有什么关系?不就是补补维生素D嘛?可事情还真没这么简单。

有研究发现,阳光曝晒不只是增加维生素D水平,还会激活体内的生物钟系统,改善褪黑素分泌节律,让人的睡眠质量提升。

睡得好,对于慢性病患者特别是肾功能减退的病人来说太重要了。

晚上休息不好,身体的代谢过程紊乱,各种毒素积累更快,对肾脏压力就更大。

还有一个冷门但有趣的数据,日本有个针对4500多名中老年人的调查发现,每天中午能接受自然光照20分钟以上的人,慢性肾病发生率比常年室内活动的那组低了21%。

这种差别在女性群体里尤为明显。

研究人员分析,说这可能跟女性体内对钙磷代谢的反应更敏感有关,而维生素D和钙磷调节正是通过阳光间接影响到的。

她一开始也不信这些,但确实发现自打晒太阳后,血糖控制得也比以前稳。

医生也说,她的胰岛素抵抗比以前减轻了,这在她这种有点胖的中老年人里其实挺难得的。

一个可能的缘由在于,阳光能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从而削减压力激素的分泌,这对血糖的控制大有裨益。

压力一大,身体容易出问题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没人会想到,肾病这种听起来离“情绪”十万八千里的事,居然也跟心情和阳光挂上钩。

但她的改变还不止这些。

有一天她去邻居家串门,看到对方在屋里放了一大缸绿植,空气里都是一种淡淡的泥土味,她问了下那是啥,邻居说是“活性炭种植法”,可以净化空气。

她听完回去立马也整了一批,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有点门道,她觉得屋里空气好了不少,晚上躺下也没以前憋闷了。

这件事后来她在网上查了查,还真不是虚头巴脑的养生忽悠。

有个叫《Indoor Air Quality and Kidney Function》研究项目提到,空气污染其实和肾功能退化有关。

他们研究了美国8000多个城市居民的数据,发现空气中颗粒物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³,慢性肾病的发病率会上升15%左右,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人群,肾小球滤过率会逐渐下降。

看着是环境问题,其实是隐性的健康杀手。

空气质量差会影响血管健康,特别是微循环系统,而肾脏本身就是一个血液循环特别密集的器官。微循环一出问题,肾脏最先遭殃。

空气中的污染颗粒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增加身体氧化应激反应,还会加剧炎症因子释放,对肾单位损伤非常明显。

她住的地方虽然谈不上特别污染严重,但也不是郊区山清水秀那种环境,多放点绿植、尽量开窗通风、少出门高峰期出行,这些小动作慢慢积累下来,也是保护肾的一种方式。

有次她的主治医生还问她最近有没有搬家或者换生活环境,怎么检查结果看着比以前要“清爽”很多,她笑着说没换家,就换了点空气。

可更离谱的是,她那段时间在做的一个事,看着根本和肾没半毛钱关系——她开始学画画了。

就那种一笔一划描花的工笔画,原本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想到她越画越觉得安静,整个人进入一种“没心事”的状态,连头疼也少了。

那阵子她白天晒太阳、室内画画、饮食清淡、空气也搞得干干净净,整个人就像被重新调了一遍频率。

这个其实从心理神经免疫学的角度也说得通。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中如果参与有规律的创造性活动,比如绘画、编织、写诗,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会明显下降,尤其是CRP和IL-6这种容易导致慢性病加剧的蛋白。

有项发表在《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那些每周至少两次有艺术创作行为的中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下降约18%,其中肾病风险减少幅度高达12.7%。

这个变化听起来像玄学,但其实本质就是身体和精神系统是一体的。

情绪好,交感神经压力减轻,血管舒张功能增强,肾血流量也自然增加。

尤其是女性,对压力的生理反应更敏感一点,精神一松弛,很多症状都能缓下来。

她的画作后来还被社区办活动时选去展览了一幅,她笑说,“可能是我画画的时候,肾也跟着一起开心了。”

那一年过去,她去医院复查,医生说她原来被诊断的“肾衰早期”,现在其实已经可以算是“稳定状态”,不用再继续走透析那条路。

对一个52岁的人来说,这真是一种极大的翻盘。

她自己总结经验的时候,不是强调吃了啥药、做了啥手术,而是说一句话:日子要过得松弛点,空气、阳光、情绪都别亏着,肾自然也就不折腾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一盅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