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皖新闻讯春节期间,歙县古村瞻淇的鱼灯爆火出圈,圈粉海外。据相关数据统计,相关视频平台上“遇见千年鱼灯”话题播放量突破2.7亿次,带动瞻淇村游客量飙涨457%;短视频投稿量同比激增168%,带动歙县吃喝游玩订单量同比增长458%,印证了“非遗活化+跨界传播”的
大皖新闻讯 春节期间,歙县古村瞻淇的鱼灯爆火出圈,圈粉海外。据相关数据统计,相关视频平台上“遇见千年鱼灯”话题播放量突破2.7亿次,带动瞻淇村游客量飙涨457%;短视频投稿量同比激增168%,带动歙县吃喝游玩订单量同比增长458%,印证了“非遗活化+跨界传播”的聚变效应。
农历正月期间,北岸镇瞻淇村的重头戏之一便是嬉鱼灯。夜幕降临,锣鼓声起,这个千年古村落瞬间热闹起来。嬉鱼灯队伍沿着村落前行,在表演者的精妙配合下,一盏盏鱼灯上下翻滚,高低起伏,栩栩如生。
瞻淇村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其村名“瞻淇”便取自《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淇嬉鱼灯的习俗从宋代传承至今,已延续800多年。瞻淇鱼灯外形精巧、色彩艳丽,制作工艺代代相传,74岁的村民汪观海,做了60多年的鱼灯,也见证了鱼灯编制从宣纸到灯笼布、从蜡烛到彩色灯泡的换代迭新。
“它的制作工艺很复杂,首先选用2至3年的竹子砍下然后铺竹篾、扎骨架、蒙布、勾线、画鱼鳞、上色,再装灯、装杆子,最后成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汪观海介绍。
一条鱼带火一座村。如今,游客们踏入瞻淇村,不仅能观赏到精彩的鱼灯表演,更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过去,瞻淇鱼灯虽承载着800余年的历史底蕴,却因年轻人外出务工、传承断代而日渐式微。转机出现在2021年,时年45岁的郑冬蛟应邀回村组建鱼灯队,吸引返乡青年,规范表演动作,并积极以开直播、接商演、当义务讲解员等多种方式推广瞻淇鱼灯,让传统非遗走出村庄,焕发新生。
北岸镇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告诉记者,舞鱼灯的队伍规模一般为四五十人,每个动作都有专业的名称如鲤鱼摆尾、鱼腾千里、如鱼得水、鱼跃龙门,希望给大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观赏性。”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街头巷尾,瞻淇鱼灯活泼灵动,气势十足,把幸福吉祥送到千家万户。据了解,瞻淇鱼灯分红鱼和青鱼两种。从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嬉红鱼,寓意红红火火,年年有鱼。正月十五以后,红鲤鱼脱下红衣,披挂青衣成为大青鱼,寓意青青吉吉,春回大地。
北岸镇瞻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義华介绍:“2024年申报了安徽省的第二批精品示范村,提出了‘美人鱼’计划,‘美’就是瞻淇另一特色产业青梅,‘人’,就是瞻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人文,‘鱼’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
“镇村干部在节假日期间全部在岗在位,向上争取了县直单位,包括交通、医疗还有县直志愿者的帮助,总共有200多名的志愿者全天候在岗在位。线上线下齐发力,包括倪虹洁、其恩酱等一些明星达人到村里来宣传,扩大瞻淇鱼灯的知名度。”北岸镇党委委员王定花说。
鱼灯火爆出圈,成为新春集聚人气的“流量密码”,上榜美团旅行2025年春节“十大非遗热门玩法”,为安徽省唯一。歙县瞻淇鱼灯的爆火,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地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优质IP;注重创新传播,触达年轻群体;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余学武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春节假日专班办公室的作用,发布瞻淇鱼灯的游览相关公告和倡议书,同时启动预约机制,在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等景区景点推出嬉鱼灯等民俗表演,让游客全方位感受鱼灯文化的独特魅力。下一步将从‘搭建平台、培育产业、拓展模式’等三个方面着手,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特色鲜明、活力十足的文化IP,全力推动鱼灯产业的蓬勃发展。”
大皖新闻记者 吴永泉 通讯员 徐文卓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