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肢体活动受限的皮肤病摘要:引起肢体硬化的疾病并不多,其中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是最为周知的病因。泛发性硬斑病(Generalized morphea),又称“局限性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是一种罕见的纤维化疾病,会
撰文:蓝鲸晓虎
引起肢体硬化的疾病并不多,其中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是最为周知的病因。泛发性硬斑病(Generalized morphea),又称“局限性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是一种罕见的纤维化疾病,会导致皮肤红斑,并逐渐演变成局部硬化伴炎症后色素沉着。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是一种结缔组织病,其特征为凹陷性水肿和红斑,随后因细胞因子过度表达而出现木样硬化。这两种疾病的发病均与自身免疫、创伤、化学物质暴露、感染等因素有关,偶尔可同时存在。
下面我们来通过一则病例来了解硬皮病和嗜酸性筋膜炎共存,一起来看看吧~
病例简介
患者男,36岁,因四肢皮肤进行性增厚,活动困难,伴多发性疼痛性红斑水肿2个月就诊。患者6个月前从事建筑工作时因汽油爆炸事故导致双上肢(手背、左前臂、上臂以及左肩部分区域)Ⅱ度烧伤,1个月内创面痊愈。患者否认服用任何新药、有其他职业或环境暴露史、外伤史等。查体:双手呈握拳状固定,触痛明显。四肢及腹部皮肤散在分布红斑水肿、瘢痕和硬化区域。肘关节无法屈曲,膝关节皮肤硬化和挛缩,活动范围受限。由于四肢和手指极度僵硬、活动范围受限,无法评估肌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9%↑,血清总蛋白89g/L↑,丙种球蛋白27.2g/L↑,C反应蛋白16.8mg/L↑,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抗核抗体阴性。上肢磁共振成像(MRI)仅显示非特异性皮肤增厚,未发现异常信号变化。皮肤活检显示网状真皮层出现硬皮病样变化,皮下纤维间隔出现硬化性增厚,伴有大量基质粘液,真皮层周围血管淋巴浆细胞浸润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T细胞和浆细胞增多。还观察到弥漫性硬化、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弹性纤维断裂。真皮和筋膜CD34表达减少,因子XIIIa表达增加(图1-3)。硬斑病(morphea)又称为局限性硬皮病,分为点滴状硬斑病、斑块状硬斑病、线状硬皮病、泛发性硬斑病4种类型[2]。泛发性硬斑病是炎症导致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筋膜、肌肉、骨骼)逐渐发生硬皮病样和萎缩性改变,其诱因包括局部反复创伤、治疗性辐射、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局限性硬皮病患者一般无内脏受累,预后较好。硬斑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与SSc相似,表现为表皮萎缩,真皮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真皮胶原束增厚。泛发性硬斑病的定义为在排除系统性受累的前提下,在≥2个解剖部位出现≥4处(局限性或深层)病变。实验室检查方面,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20%~76%,但抗dsDNA抗体、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等很少出现阳性[3],推测ANA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 EF)被认为是硬斑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深部硬斑病,但两者病理表现存在差别,EF主要表现为筋膜增厚,胶原纤维增粗及筋膜层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部分患者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沉增快。建议行包括肌肉在内的全层皮肤切取活检(Full-thickness incisional biopsy)[4]。EF临床表现为急性发作的对称性皮肤疼痛性肿胀、橘皮样外观、关节活动受限等。剧烈运动、肌肉创伤、放射治疗、药物以及化学物质接触等因素均可能诱发EF,其他诱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感染、肿瘤有关。EF临床诊断标准有哪些呢?糖皮质激素仍是EF的主要治疗手段,口服激素起始剂量,根据症状调整剂量。但对激素的使用时间尚无定论,可从数周到数年。对激素反应不佳或需要大剂量使用时,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甲氨蝶呤、麦考酚酸酯、硫唑嘌呤、环孢素、羟氯喹、氨苯砜。生物制剂如托西利珠单抗(IL-6抑制剂)、利妥昔单抗(CD20单抗)、JAK抑制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均可用于治疗EF。除上述全身给药方案外,也是较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来源:医学界风湿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