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洲,这个现代智人起源之地,旧大陆三大咖(亚洲、非洲、欧洲)之一,除北非地中海沿岸诞生过埃及、迦太基等少数文明之外,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下称撒南非洲)在人类文明史上籍籍无名,知名度甚至不如美洲的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文明。
非洲,这个现代智人起源之地,旧大陆三大咖(亚洲、非洲、欧洲)之一,除北非地中海沿岸诞生过埃及、迦太基等少数文明之外,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下称撒南非洲)在人类文明史上籍籍无名,知名度甚至不如美洲的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文明。
撒南非洲在近代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在现代取得独立之后,经济仍然十分落后,至今也仅是世界经济的原材料产地。
但是非洲又算得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似乎发展潜力巨大。
丰富的资源与长期的落后之间的矛盾,预示着非洲一定存在某种先天缺陷。
高原大陆与热带大陆
顾名思义,撒南非洲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北纬20度和南纬35度之间,东西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除南部尖端之外,撒南非洲大部位于热带,赤道从中部穿过。
撒南非洲又被称为高原大陆,这并不是因为其海拔高,而是因为高原分布广阔。
从地形图上看,非洲地势并无明显起伏。海拔稍高的有埃塞俄比亚、东非和南非三大高原,有地质凹陷形成的乍得、尼罗河上游、刚果和卡拉哈迪盆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盆地也是高原的一部分,撒南非洲可以说就是一个连片的高原大陆,海岸线平直,沿海仅有少数狭小平原。
非洲平均海拔仅有600多米,除少数高原上的山峰外,大部分地区海拔并不高,所以非洲整体上长夏无冬,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相对舒适。
撒南非洲降水量基本沿赤道向南北递减,中部和西部沿海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受信风和暖流影响也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西南侧受副高和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东北非洲之角受离岸季风影响,降雨量不大但蒸发量巨大,形成不太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埃塞俄比亚高原因为海拔较高,形成高山气候;最南端纬度较高,是地中海气候区。除此之外,整个撒南非洲大部均为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远古时期的热带魔咒
众所周知,生产型规模文明无非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只有这两种文明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其中,农业文明贡献了大部分生产力。
很可惜,远古时期撒南非洲的地理条件简直是一个魔咒,文明的孕育处处先天不足。
但非洲也不用沮丧,地球并不是针对非洲,地球是针对所有的热带地区。
对原始撒南非洲来说,土地肥沃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物种资源才是决定性因素。
当今地球上绝大部分农作物都是谷类,能够储存作为粮食的是富含淀粉蛋白质或者油脂的植物种子,但植物为什么会把全身精华聚集在种子上呢?
只有在温带地区,植物无法度过寒冬,在霜冻到来之前,植物需要把全身营养成分储存起来结成种子,供胚胎有氧呼吸度过漫长冬季,供来年生根发芽。
所以,立秋之后百草结籽;所以,秋高马肥,因为马在秋季才能吃到结了草籽的草本植物。
热带地区没有冬天,全球56种主要谷物全部来自温带,所以,撒南非洲没有适宜驯化的粮食作物。
动物同样如此。温带地区的群居动物在冬季一旦掉队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动物往往跟随头领听指挥,脾气温顺可以圈养,控制住头马就控制住整个马群。
但热带地区的动物偏不,即使群居也是脾气火爆,容易为争夺头领之位和配偶大打出手。时至今日,原产于非洲的动物鲜有驯化案例。
远古时期的撒南非洲,同时缺乏可驯化的农作物和动物,无论农牧都很难独立发展。
中古时期的地理结界
时间来到上古和中古时期,粮食作物和家畜已在亚欧大陆和北非被人类驯化,亚欧大陆和北非的文明已经非常成熟。
按理说,这些文明成果如果顺利传到撒南非洲,那非洲也能跟上文明的脚步。
但撒哈拉沙漠就像一道天然结界阻挡文明向南部传播。如果沿着尼罗河上溯又会碰到六大瀑布,所以撒南非洲的文明一步慢步步慢。
不过,只要时间足够,文明终能传播,只是慢一些而已。
在越过第一道结界之后,文明传播到西非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但当文明试图再向南传播的时候碰到第二个地理障碍,热带雨林和热带气候。
工具和工艺可以跟随人类迁徙传播,但物种很难。
未经改良的温带植物很难适应热带气候,温带地区的动物也很难抵御热带地区的传染病侵袭,所以,亚欧大陆东西向的物种交流没有问题,但非洲南北向的地理走势对物种传播形成巨大障碍。
比如,小麦在公元前就从西亚传到了东亚,但直到近代才传到非洲南部;而驯化的水牛,从北非进入热带非洲死亡率极高。
而原产非洲的高粱、芝麻很难作为主粮,只能作为辅粮,来自东南亚的香蕉和本地的木薯反而成为撒南非洲的主要农作物。
所以,非洲不是没有农业,而是农业特别原始,特别不发达,低级到只能成为采猎生产方式的补充。
在当时的撒南非洲,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种植和采集。
现代农业的土地桎梏
时间进入现代,物种资源不再是发展的瓶颈,但广阔的非洲仍然没有得到多少开发,经济十分落后。
这又是非洲地理条件的先天不足造成的,非洲的肥沃土地并不多。
这不是撒南非洲的特例,实际上,所有的非沉积型土壤均不肥沃。
拉长时间轴来看,除降水严重不足的沙漠之外,只要当地有一定的降水,在千万年的淋溶作用之下,土壤中的水溶性矿质离子都会被冲刷殆尽,留下酸性的氧化矿物质,土地变得非常贫瘠。
亚马逊的雨林,中国南方的红壤,非洲的大部分高原,甚至澳洲的荒漠都是如此,不管降水量多寡。
拿最典型的澳洲来说,无植被覆盖的情况下,千万年的风化淋洗冲刷掉了所有水溶性矿物质,留下了红褐色的氧化铁地面,这就是为什么澳洲的铁矿石品味如此之高,而且还是露天铁矿。
只有沉积型的土壤才比较肥沃,比如风沙沉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尼罗河、黄河、印度河等冲积型平原,天山昆仑山脚下的绿洲,火山灰覆盖的爪哇岛,以及沧海桑田海盆上升刚形成的陆地等。
撒南非洲比较肥沃的地方只有两个,它们是,尼日尔河中上游流经的半干旱地带,火山眷顾的埃塞俄比亚熔岩高原。
此外,南部的赞比西河中上游、东非大裂谷、莫桑比克沿海平原也相对肥沃一些。
这些地方也是古代撒南非洲诞生低级文明的地方,其他大部分非洲只能停留在采猎社会。
即使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非洲若想发展大规模农业,则需要进行大规模土壤改造,比如使用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此外,热带地区的农业仍然存在若干先天不利条件:
受黄赤交角影响,温带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夜间呼吸作用时间短,农作物有利于积累有机物。但热带地区几乎昼夜等长,不利于产量提升,就算在当代中国,一年两季的南方粮食产量并不比一年一季的东北高多少。在没有化肥的情况下,热带地区不仅做不到一年两季,甚至可能需要数年一季。因为常年高温,微生物繁殖旺盛,有机物分解迅速,土壤肥力严重不足。每种植一季,土地肥力耗尽就需要休耕,所以非洲的落后农业并不是定居农业,与游牧类似,种植一季换一个地方。古代中国也曾经历这样的阶段,商朝曾经七次迁都,就是因为当地土地肥力退化所致,只是商朝所在的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种植数年才开始退化。 此外,撒南非洲长夏无冬,没有严寒灭杀微生物和虫卵,病虫害常年肆虐,让本就落后的农业雪上加霜。工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从前述澳洲的铁矿成因可知,土地不肥沃的地方很可能矿产很足,大部分的非洲就是如此。
那么,非洲是不是具备良好的发展现代工业的条件?
遗憾的是,文明等级越高,其需要的条件就越复杂,简单的矿产丰富仅能解决原材料产地的问题,便利、廉价的运输条件才是现代工业的最大影响因素。
比如,原材料和能源丰富的中东、非洲、澳洲、南美均没有成为工业基地,资源较为匮乏的东亚和欧洲反而是世界工厂。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廉价、便利的水运条件。比如中国的长江、珠江流域,日本的濑户内海,欧洲的莱茵河沿岸。
这一点非洲又是先天不足。
非洲是一个连片的高原大陆,且高原延伸到沿海,这导致沿海和内陆交通困难。
最尴尬的是,非洲这个高原大陆决定了,其所有的河流在入海前总有一段地势落差很大的河段,甚至形成瀑布,对内河运输十分不利。
比如,尼罗河六大瀑布,刚果河利文斯顿瀑布群,赞比西河维多利亚瀑布,奥兰治河奥赫拉比斯瀑布,等等。
所以,非洲的内陆交通系统基本只能依赖铁路,这在工业化初期并不是靠非洲自己就能完成建设的。
后记
上述的分析仅涉及到地理层面,如果涉及到地理对民族性格的影响,那非洲更是一言难尽。概括起来,大致可以这样描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极度落后的情况下,撒南非洲人几乎没有私人财产,也就没有产生等级分明的阶级。
不进入阶级社会就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没有清晰的民族和国家概念,所以,非洲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奇差无比,自由散漫刻在骨子里。
另外,生产力停留在采猎社会,非洲人只能追求果腹,由于食物无法长期储存,填饱肚子之后,再努力就毫无意义,所以大多非洲人没有奋斗的精神。
撒南非洲,历史上落后的合情合理,现代发展也不容易。
来源:地理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