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电容引发的血案

B站影视 2025-02-08 02:41 3

摘要:在硬件设计这个看似平静的江湖中,实则每一个决策都暗藏汹涌。每一个元器件的选择,都可能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转折点。就像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一颗小小的电容,差点引发一场 “血案”。

在硬件设计这个看似平静的江湖中,实则每一个决策都暗藏汹涌。每一个元器件的选择,都可能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转折点。就像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一颗小小的电容,差点引发一场 “血案”。

在神秘的以全志T527为核心芯片的“算力智能终端”的项目里,设计初期,Buck 电路的输入电容选用的是铝电解电容,直接参考全志的Demo板。

这颗铝电解电容虽然具备大容量、低成本的特点,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它体积庞大,在电路板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严重影响布局的合理性,如同巨人在狭窄巷道中艰难前行;等效串联电阻(ESR)过高,导致能量损耗严重,每次电流涌动都伴随着大量能量白白流失,恰似挥霍无度的富家子弟;而且它寿命短暂,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干涸,性能迅速衰退,仿佛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经不起丝毫折腾。

原输入电容采用铝电解电容。基于以下痛点提出优化需求:

铝电解电容固有缺陷:体积大(影响布局)、ESR高(损耗大)、寿命短(高温下易干涸)

系统升级需求:新方案要求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40~105℃,小型化需求提升


就在此时,系统升级的号角突然吹响。新方案要求工作温度范围从原本的常规区间一下子拓展到了 - 40~105℃这个极端范围,同时对小型化的需求也愈发紧迫。这就好比江湖中突然崛起一个新门派,要求所有侠客都必须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敏捷的身手。很显然,原本的铝电解电容这位老侠客已无法满足这些严苛的要求,一场电容的变革迫在眉睫。

在第一版设计中,这三个铝电解电容是不是格外“扎眼”?

阶段 1:工程师初步选型

负责硬件修改原理图的设计师做了改版需求,为产品化做准备。

原方案中那 100uF/50V、体型为 φ8×12mm 的铝电解电容需要去掉,又MLCC替代。他参考全志 T527 的 demo 板设计,直接复制了一颗物料规格为: 22uF/50V MLCC(0805 封装)。

阶段 2:技术质疑与验证

我,看到这个MLCC的规格后,提出质疑:

0805封装的陶瓷电容,不可能做到22uF,耐压同时达到50V。

质疑点验证手段验证结果封装与容量匹配性MLCC 容量 - 电压 - 封装对照表0805 封装 MLCC 在 50V 耐压下最大容量≤4.7uF(Murata GRM 系列数据手册验证)原厂 Demo 板适用性供应链可行性供应商深度调研村田GRM31CR61H226KE15L(1206/25V/22uF)单价 0.3¥左右

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我们必须冷静下来,运用关键技术决策树来分析。

graph TD

A[输入电容选型] --> B{关键需求}

B --> C[耐压25V]

B --> D[容量≥10uF]

B --> E[封装≤1210]

B --> F[国产优先]

C --> G[MLCC直流偏压特性]

D --> H[温度特性验证]

E --> I[机械应力分析]

F --> J[供应链审核]

这就如同在复杂的江湖迷宫中找到了一张地图,我们要依据各个关键需求,逐一剖析,找到最合适的电容。而国产电容能否在这场抉择中突出重围,成为了大家心中的一大悬念。

在进行国产电容和日本电容的抉择时,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

性能方面

太诱的 TCK107KX5R1C250J,单颗 22uF 的容量,在电气性能上表现较为出色,能较好地满足 Buck 电路在电气参数方面的要求。而国产风华高科的 FH12C106G250NT,单颗 10uF,虽然单颗容量不及太诱电容,但两颗组合起来也能达到 20uF,基本满足容量需求。在直流偏压测试中,太诱电容在不同电压下容量保持相对稳定,而风华高科电容在 25V 时容量为初始的 65% ,虽有下降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在温度特性上,两者都能满足 - 40~105℃的工作温度范围,但太诱电容在高温下性能波动略小;不过在机械应力测试中,风华高科 1206 封装的电容在 2mm 变形量下无开裂,优于部分同类型日本电容。

成本考量

使用两颗国产电容的成本确实高于单颗日本电容。这对项目的成本预算带来了一定压力,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时,成本差异会更加明显。

供应链稳定性

日本太诱和村田等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供应链成熟,但受国际贸易形势、疫情等因素影响,交期难以保证;交期长短是一方面,我们很多产品是需要全国产化的。而国产风华高科,国内供应链稳定,能有效避免因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供应风险。从长期来看,支持国产供应链,有利于保障公司产品的持续生产,降低供应中断的风险。

长期技术发展战略

虽然目前国产陶瓷电容在技术上与日本存在差距,但如果我们一味选择日本电容,国产电容企业将缺乏市场应用机会,技术提升会更加缓慢。选择国产电容,虽然短期内可能面临性能和成本上的一些劣势,但从长远看,能够为国产电容产业提供发展动力,促进技术进步,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经过激烈讨论和权衡利弊,我们坚定地选择了两颗 FH12C106G250NT(风华高科,1206 封装,25V,X7R,10uF)电容。虽然成本、布局上可能没有太大优势,但我们相信,这是对国产技术发展的一次有力支持。

虽然两颗国产电容在某些性能上可能不如日本的一颗电容,但它们的组合也能满足项目需求,并且在供应链安全和支持国产技术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这场由电容引发的 “血案”,让我们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Demo 板参考准则

区分验证性设计(EVB)与量产设计(PB),不能再把芯片原厂的Demo方案当成量产的法宝。

建立 "参考设计适配系数" 评估模型,从环境应力、量产可行性等 6 个维度,全面评估参考设计的适用性,针对全志 T527 的 demo 板,要特别关注其设计目的和应用场景与量产的差异。

原厂的 demo 板主要目的不是直接支持你产品化和批量生产;芯片原厂,做 demo 主要考虑把芯片工程用全,芯片功能验证;他们对规范性,批量化生产没有过多的思考;不能完全照搬。

MLCC 选型四象限法

纵轴:电气需求(耐压 / 容量)

横轴:物理限制(尺寸 / 应力)

四个象限采用不同选型策略

这就像是在武林中找到了一套独特的武功秘籍,让我们在 MLCC 选型时更加得心应手。

国产化推进机制

建立 "ABC 分级替代" 策略:

A 类(完全替代):建立双源认证,确保供应链的稳定。

B 类(参数达标):6 个月验证期,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C 类(技术差距):联合研发立项,攻克技术难题。

设计规范更新

新增 MLCC 直流偏压降额规范:工作电压≤80% 额定电压,确保电容在安全的电压范围内工作。

新增机械应力防护条款:在 MLCC 的实际应用中,机械应力是导致其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1206 封装是保障 MLCC 减小机械应力失效时能够接受的最大物理尺寸。即使是小封装的 MLCC,同样容易受到机械应力的影响而导致失效 ,因此需要对设计进行优化。在设计时,≥1206 封装的 MLCC 需采用泪滴焊盘,通过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增强焊盘与线路之间的连接强度,分散机械应力,从而降低因机械应力导致的 MLCC 失效风险,提升电容在复杂机械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硬件十万个为什么——无源器件篇》

拥有硬十这张Ω卡的同学,可以下载大量《无源器件》相关的规范和案例

已经购买硬十这本书的128元版本的同学,还没激活下载的同学,按照随卡说明,抓紧操作。碰到困难抓紧联系客服。STEAM_HZ

来源:硬件十万个为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