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可能导致结肠直肠癌

B站影视 2025-02-07 12:54 2

摘要:这种以引发严重腹泻而闻名的细菌,如今被认为可能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存在潜在联系,这一发现为癌症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长久以来,人们对艰难梭菌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导致腹泻的症状上。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细菌的潜在危害逐渐被揭示。

近年来,癌症一直是全球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其中结肠直肠癌更是备受关注

在对结肠直肠癌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以往未被充分重视的因素——艰难梭菌。

这种以引发严重腹泻而闻名的细菌,如今被认为可能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存在潜在联系,这一发现为癌症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长久以来,人们对艰难梭菌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导致腹泻的症状上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细菌的潜在危害逐渐被揭示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金梅尔癌症中心的免疫疗法教授 Cynthia Sears 博士的研究团队发现,超过一半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在结肠表面存在细菌生物膜,而在健康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 10%至 15%。为了探究这种关联,研究人员展开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将来自特定结肠直肠癌患者的生物膜样本注入小鼠体内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其中一个样本显著增加了小鼠的结肠直肠肿瘤发生率

具体来说,该样本在 85%的小鼠中引发了肿瘤,而对照组中肿瘤发生率低于 5%。这一发现无疑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使人们对结肠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思考。

那么,在导致小鼠肿瘤发生的过程中,究竟是哪种细菌发挥了关键作用呢?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实验。尽管多种细菌与结肠直肠癌有关,如肠毒性脆弱拟杆菌、具核梭杆菌和某些大肠杆菌菌株,但在这两名患者的肿瘤中,这些细菌要么不存在,要么未能在小鼠体内成功定植。

经过严谨的实验和分析,研究人员最终发现,导致腹泻的有毒艰难梭菌在引发小鼠肿瘤的样本中存在,而在未引发肿瘤的样本中则不存在。这一发现为理解艰难梭菌在结肠直肠癌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接下来,由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 Nicholas Markham 博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 Franck Housseau 博士以及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 Ken Lau 博士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对艰难梭菌促使肿瘤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他们发现,艰难梭菌在结肠细胞中会引发一系列变化,从而使这些细胞更易于癌变。

当结肠细胞暴露于艰难梭菌时,细胞内会发生诸多改变。艰难梭菌产生的一种名为 TcdB 的毒素似乎是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这种毒素能够激活促癌基因,同时抑制保护基因的功能,让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此外,TcdB 毒素还会促使细胞产生活性氧,这些不稳定的分子会对 DNA 造成损害,并引发与有害炎症相关的免疫反应。为了进一步证实 TcdB 毒素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当他们使用含有失活毒素基因或释放另一种相关毒素 TcdA 的基因工程菌株时,发现感染了 TcdB 失活菌株的小鼠产生的肿瘤明显少于感染了 TcdB 活性菌株的小鼠,而 TcdA 并不足以引发肿瘤。

这一实验结果有力地证明了 TcdB 毒素在艰难梭菌促使肿瘤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虽然目前将艰难梭菌与人类结直肠癌联系起来的流行病学数据还较为有限,但这一研究发现所带来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后续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证实这种联系,那么对于结肠直肠癌的预防和治疗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将艰难梭菌感染或既往感染作为癌症风险因素进行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和干预,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

为了降低结肠直肠癌的风险,预防艰难梭菌感染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努力,迅速有效地根除这种病原体。

需要注意的是,艰难梭菌在初次治疗后,约有 15%-30%的患者会再次感染,其中包括儿童患者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和复发


比如,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在医疗机构中,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防止病菌的传播;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复发。通过这些预防措施,我们不仅可以保护患者免受严重腹泻的直接影响,还有可能降低未来结直肠癌的风险。尽管我们对艰难梭菌与结肠直肠癌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加深我们的认识。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前瞻性纵向研究,以更准确地确定艰难梭菌与人类结直肠癌之间的联系。

同时,深入研究艰难梭菌感染导致结肠直肠癌的具体机制,开发出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也是当务之急。此外,关注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和传播情况,将为我们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艰难梭菌感染带来的挑战,守护人们的健康

来源:探界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