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等多个政府部门相继宣布,将限制或屏蔽中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产品和服务在韩国公共部门的访问权限。这一决策引发了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的中国企业,DeepSeek的突遭封禁
近日,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等多个政府部门相继宣布,将限制或屏蔽中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产品和服务在韩国公共部门的访问权限。这一决策引发了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的中国企业,DeepSeek的突遭封禁,折射出韩国在数字主权、技术竞争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复杂考量。韩国政府部门此次行动的直接依据,是DeepSeek可能引发的数据跨境传输风险,根据韩国《个人信息保护法》(PIPA)的规定,涉及公共领域的敏感数据处理必须符合本地化存储要求。而DeepSeek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其大模型训练可能依赖全球数据资源,包括韩国用户的潜在信息。韩国监管机构担忧,这些数据若存储于中国服务器,可能面临被第三方调用的风险。
更深层的技术隐患在于,生成式AI的“黑箱”特性。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指出,DeepSeek的模型运作机制缺乏透明度,其内容生成可能隐含意识形态偏见或文化误读。例如,在涉及朝韩关系、历史争议等敏感议题时,AI输出的中立性难以验证。这种技术不可控性,被视为对国家信息安全的潜在威胁。屏蔽DeepSeek的决策,与韩国近年来大力扶持本土人工智能产业的战略密切相关。在ChatGPT掀起全球AI竞赛后,韩国政府投入15万亿韩元(约合110亿美元)推动“数字新政”,重点培育Naver、Kakao等本土企业的AI研发能力。此次封禁恰逢韩国版大模型HyperClovaX的商用化关键阶段,政策保护意图明显。
数据显示,2023年韩国公共机构AI采购市场中,海外产品占比高达67%,这一比例在生成式AI领域更攀升至82%。限制DeepSeek等外国竞品,客观上为韩国AI企业创造了市场真空。以LG AI Research为例,其EXAONE模型近期刚通过政府安全认证,有望接管原属DeepSeek的政务智能化项目。此次事件发生在中美科技角力的特殊背景下。韩国作为《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合作伙伴,正加速向西方技术联盟靠拢。2023年美韩首脑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及“确保关键新兴技术供应链的安全”,AI技术被列为重点领域。对DeepSeek的限制,可视为韩国在数字领域呼应西方“去风险化”战略的延伸。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中韩在AI伦理标准上存在认知差异: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发展与安全并重,而韩国更倾向欧盟式的严格人权保障框架。这种治理理念的分歧,在涉及历史、社会价值观的AI内容审核中尤为凸显,导致技术信任赤字。
韩国此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启动类似评估,欧盟人工智能办公室则表示将审查非欧盟大模型的数据合规性。据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30%的国家出台AI本地化部署法规,数字主权壁垒逐渐成型。对DeepSeek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该公司正加速推进“全球合规云”计划,拟在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地建设分布式算力中心,并通过模型开源策略增强技术透明度。这种“技术外交”能否破解信任困局,将决定中国AI企业的出海前景。韩国屏蔽DeepSeek事件,本质是数字时代国家能力建设的新命题。当人工智能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工具,如何在开放创新与安全可控间寻找平衡点,将成为全球治理的共同挑战。这场由算法引发的博弈,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来源:感性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