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欧印“天选之地”大对账

B站影视 2025-02-06 18:58 3

摘要:比如,游猎时代的森林草原过渡带最适合人类生存,古典农业时代就变成了山前冲积平原水浇地(如都江堰),而工业化时代,大平原旱地最适宜开展机械化农业。

中国、美国、欧洲、印度都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都有承载农业发展的大平原。

但四者之间平原面积大小不一,气候条件有差别,其素质条件褒贬不一。

今天我们通过“对账”的方式来看一下中美欧印的平原谁才是“天选之地”。

人类在文明各个阶段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能力是不同的,每个文明阶段都有最适合的地理板块。

比如,游猎时代的森林草原过渡带最适合人类生存,古典农业时代就变成了山前冲积平原水浇地(如都江堰),而工业化时代,大平原旱地最适宜开展机械化农业。

地理环境也遵循“一代版本一代神”。

本次“对账”我们选取对人类文明形成最重要的古典农业时代片段,即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农业时代。

这个时候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很多农业技术,但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大,全球各地的农业潜力仍是由先天地理禀赋决定。

对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农业潜力由什么决定的。

“天选之地”决定因素

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温度、降水、光照、土壤肥力、种子资源等等,但忽略掉可以人为改造的,综合一下只有两大因素:气候、土壤。

气候和土壤这两大因素是自然地理的底层因素。

更进一步归纳,土壤肥力也有相当部分由气候决定,比如热带雨林的“淋溶效应”让土壤贫瘠,而寒温带的半干旱草原则容易形成“黑土地”。

这两大因素中,真正决定农业“天选之地”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本文将从气候角度来评价中美欧印平原的优劣,并顺势从宏观上对全球各地是否适宜古典农业做点评。

分别挑选中国的华北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波德平原和印度的恒河平原作为代表,并以其农耕区域中心城市为气候选取对象。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唤起久远的地理记忆,比如我国气候的“雨热同期”,并知道这种气候是最适宜农业生产的。

但我猜测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雨热同期”的真正含义,也意识不到这种气候的真正威力。

我在这里提前放话:我国雨热同期的气候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它完美契合了古典农业的生产需求,是世界其他任何气候都不能比拟的,是王炸中的王炸。

了解这种气候的威力,就能明白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碾压优势,就知道是什么支撑了我国如此辉煌璀璨的历史。

可能有小伙伴持怀疑或反对意见,说我是先入为主“中必赢”,比如说美国的大平原不也是“雨热同期”嘛!印度的平原是不是也算“雨热同期”?

再比如,就算你的气候强点,但你平原面积不大啊,华北平原和世界其他大平原比起来没有任何优势啊。

莫急,接下来本文将把“雨热同期”剥开揉碎了对比分析,并以此标准点评美、欧、印的平原气候不足在哪里。

且看,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什么?

首先,夏天要热

这看起来是一句废话,夏天热死人的地方多了去了。

但这确实是农作物(主要为谷物)快速生长成熟的必要元素,看看夏季农作物生长速度就知道了,那是一天一个样。

这个看似很普通的条件,地球上还真有很多地方达不到,而且是如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方,比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以柏林为例,其夏季日间均温都不超过25℃,全年积温就更不够了,而我国华北平原夏季普遍超过30℃,恰好是农作物生长迅速的区间。

所以波德平原在古典时代并不适宜种植业发展,相似的还有爱尔兰-大不列颠,以及广大的东欧平原。

所以欧洲文明发端于纬度较低的地中海气候区,古罗马、古希腊才是当时欧洲生产力比较高的地方。

北纬50°以北的欧洲当时还是遍布黑森林、沼泽的烂地,德国北部靠游猎生存,波兰人还在到处捡琥珀,大不列颠岛只能牧羊,全岛只有区区数百万人。

直到地理大发现之后,耐寒的土豆传入欧洲,英国、荷兰、德国北部、波兰、俄罗斯等地才搞起了大规模农业,别误会,不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大种植,粮食只是种土豆。

直到今天,这些地方的主食还是各种土豆花样吃法,食谱匮乏的一批,以至于有个流传甚广的名梗:英国殖民了全世界,却没有带回去一本菜谱。

没办法,英国当时只有土豆产量能养活人,纬度低些的法国、德国巴伐利亚还能种点小麦杂粮之类的,啃啃法棍,虽然产量也不咋地。

除西欧之外,世界上某些低纬度的高原也热量不足,比如四季如春的东非高原,虽然全年积温足够,但是日间温度不够高,也不适宜传统谷物生长。

条件更差的还有青藏高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高寒区就不点评了。

总结起来,中美欧印中只有欧洲热量条件最差,但欧洲的地中海气候区热量不差,只是没啥大平原。

现代社会习惯性认为不冷不热是好气候,是养人的,但古典时代能产粮食的地方才宜居,宜居的标准是由农作物来决定的,哪种气候能多打粮食,哪个地方才宜居,可不要抱怨夏天怎么那么热了。

其次,雨热同期

雨热同期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夏季高温的时候也下雨,高温和水分配合绝佳,农作物嗷嗷的疯长。

但大多数人忽略了隐藏的意思,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不热的时候就不要下太多雨了。

第二,不下雨的时候就不要热了。

看起来有点拗口,实际上这非常重要,我举两个例子就知道了。

比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它是全年多雨,深秋冬天也经常下雨,大不列颠的留子应该深有体会,整日凄风苦雨的。

还有美国东南部的“季风性湿润气候”(也叫亚热带湿润气候),虽然这货也带有季风俩字,但和东亚季风区可不是一回事,最大的不同即是这地方冬天也下很多雨。

对土地来说,全年多雨会让“淋溶效应”加剧,表层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且表土呈现出强烈的酸性,也就是砖红壤,这对适应弱碱性环境的谷物非常不友好。

美国密西西比平原即是典型的例子,其土壤酸性仅次于热带雨林,比我国江南丘陵的红壤还要酸,简直是“又红又砖”,这种土地就不要期待有什么肥力了。

我国华北平原的土壤就很好,弱碱性十分适宜谷物生长,甚至我国整个北方都是弱碱性土壤,个别地方还需要防止土地盐碱化。

造成中美土壤一酸一碱的原因就是气候,中国是典型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土壤在夏季“淋溶”之后在冬天又恢复了;而美国东南部冬天也下不少雨,相当于土壤全年都在淋溶。

对谷物来说,秋冬季水分蒸发微弱,多雨则土地泥泞,透气性极差,这基本是植物烂根的节奏,生长都难,更不要提谷物产量了。

即是在现代,美国东南部基本不能种粮食,只能种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

上一个例子解释了“不热的时候就不要下太多雨了”,再举一个例子,解释下“不下雨的时候就不要热了”。

比如全球广泛分布的热带草原气候,还有印度三哥的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的特点是分明显的干湿两季,但几乎全年高温。

以印度恒河平原中心的坎普尔为例,粗看降水和温度图,似乎有一点“雨热同期”的味道,但细看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货旱季的时候温度太高了

坎普尔12月份和1月份的日间均温就能飙到20多度,三四月份日间均温竟然超过40度,还不下雨,这是什么?这是炼狱啊!

每年长达7个月的炼狱!河湖干涸,土地龟裂,寸草不生……

所以啊,不下雨的时候就不能热。

对比之下,我国的气候简直完美,雨多的时候温度高,雨少的时候温度低,土壤绝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适宜的湿度。

总结一下,中国符合典型雨热同期及隐藏属性;美国和印度表象符合,美国平原的问题是“冷的时候雨太多”,印度的问题是“雨少的时候温度太高”;欧洲则完全不符合雨热同期特征,且地中海气候区完全相反,冬雨夏旱。

插一句,冬雨夏旱的地中海气候阳光充足,冬季降水,农业潜力尚可,只是仅能种植适应此气候的本地物种,比如小麦、橄榄什么的,夏季非常依赖灌溉。

还有,冬天要冷

这是“雨热同期”另一隐藏含义。

一提到东南亚的平原,有的小伙伴脑海里就浮现出三个字:一年三熟。

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有条件一年三熟的地方实在很少,大多数地方一年一熟都玩不明白,其很大原因就是没有冬天。

冬天的存在对土壤和农作物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古典农业时代,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寒冬能够杀死土壤中的害虫、虫卵、有害细菌等,让春天的植物幼苗安全度过“童年”,等害虫再次兴起的时候,植物已经长大了,有了抵御能力,这非常重要,古代可没有农药。

第二,寒冬让土壤中的昆虫休眠,显著降低微生物活性,保住土壤中的养分,还能让枯枝败叶分解缓慢,进而转化成为土壤中的“腐殖质”,增加土壤肥力,我国东北和乌克兰的黑土地就是这么来的。

第三,寒冬降低水分蒸发,锁住土壤水分,如果有降雪,低温之下缓慢融化还能调节土壤的湿度,让农作物在春天发芽的时候有个完美开局。

第四,寒冬还是土壤肥力恢复的关键窗口,让被植物、微生物、昆虫小动物霍霍大半年的土壤喘口气。

因为纬度适中,季风性最为显著,我国是全球同纬度冬天最冷的地区,没有之一。

看看,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平原很早就能够稳定的年年播种收获,土壤肥力下降还不严重,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方还在玩轮作,土地播种一两年就要歇歇。

即使是现在,欧洲和美国有些农田还在玩轮作,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什么先进的农业高科技,其实是我国上千年前玩剩下的不得已。

而被吹嘘成“一年三熟”的热带地区,更是大部分地区都不可实现,一年一熟对土地都是压力,只有少部分水土极佳的河口三角洲水田,或者有灌溉系统的火山岛超级肥力加持才有可能。

冬天要冷,这个条件基本排除掉全球所有热带地区,中美欧印中的印度完全不符合,中美最符合,欧洲次之。

小伙伴们,今后不要再抱怨冬天怎么这么冷了,“小麦冬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冬天冷了来年才能大丰收啊。

中美欧印各自缺陷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气候,中国的季风气候作为地表最强也有不小的缺陷,欧洲完全与雨热同期不沾边的气候也不是没有优点。

中国气候的缺点是季风的不稳定性,世界上最大陆地和海洋交织地带形成的气候受天气系统波动影响很大,总有个别年份不是雨太多了就是雨太少了,或者水旱相继。

以华北平原为例,水旱蝗灾频繁,平均每10年有一次重大灾害,3年一小灾,典型的高上限、低下限,可以说多灾多难。

美国气候的缺点比中国还要明显,受南北通透的地形影响,寒潮和暖潮在平原上交锋,急剧降温升温、龙卷风永不停歇,甚至可以在5分钟内降温20度,简直是弱化版的三体世界。

比如上月的北美寒潮,位于热带地区的佛罗里达积雪太空可见,墨西哥湾遍布冷流云,这相当于我国雷州半岛积雪的节奏。

以至于美国原住民根本没有创造出像样的文明,美洲文明只能出现在中美洲的高原上。

欧洲气候的缺点很多,比如海洋性气候热量不足,雨天太多光照也不足,和雨热同期没啥关系,地中海气候夏天又太旱。

但欧洲气候的优点是差的稳定,水旱灾害很少,灾害烈度也远不能和中美印相比,所以欧洲因气候灾变引起的社会动荡较少,千年如一日穷的稳定。

不过,因为大灾难遇,欧洲的基础设施普遍抗灾能力不强,碰到天灾反而损失很大。

印度气候的缺点除了季风不稳定之外,还有水、旱、高温灾害的极端性,相当于中国气候灾害的Pro Max版。

总结

夏天要热、冬季要冷、雨热同期,地球上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地方不多,仅仅是符合前两个条件的地方只有四个:东亚季风区、美国中东部、阿富汗-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巴黎盆地-莱茵河中游

四个地区中,剔除新大陆,剩下的三个地区都有辉煌灿烂的帝国文明史,地理和历史对应融合。

这三个地区中,阿富汗-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荒漠遍布,古典生产力主要靠绿洲和灌溉农业;巴黎盆地-莱茵河中游冬冷夏热不够典型,只能说勉强及格,所以文明起步较晚。

同时凑齐夏天要热、冬天要冷、雨热同期这三大要素的,且还有“雨热同期”隐藏属性的,全球唯有东亚季风区,主体是我国。

感谢迷人的老祖宗,占据了文明起步与发展最好的一块地,让我们顺利发展为成熟文明。

来源:战斗的喀秋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