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奥运会背后的国际奥委会以及世界杯背后的国际足联都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困境。当时这两大国际体育组织的收入主要依赖于门票销售,采取的是传统的线下实体店模式,收入来源单一且有限。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奥运会背后的国际奥委会以及世界杯背后的国际足联都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困境。当时这两大国际体育组织的收入主要依赖于门票销售,采取的是传统的线下实体店模式,收入来源单一且有限。
尤其是国际足联,在其最困难的时期,账户余额甚至一度仅剩20美元,处境可谓岌岌可危。然而随着电视直播技术的迅速普及,这一局面迎来了转机。电视直播使得一场比赛的观众数量从过去线下最多容纳的8万、10万人,迅速扩展到线上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人。这一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体育赛事的传播方式,也为奥运会和世界杯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我们可以用直播带货的模式来形象地比喻奥运会和世界杯的不同发展策略。奥运会就像是一个什么都卖的综合性卖场,追求的是货架上的商品种类齐全,无论是大众喜爱的足球、篮球,还是相对冷门的棍球、手球等项目,都涵盖其中。
这种“大而全”的模式虽然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但也导致了资源和精力的分散,难以突出重点。相比之下,世界杯则像是一个专注于单品的专场,紧紧围绕足球这一世界第一运动展开。国际足联数十年来始终专注于打造核心产品,通过引入VAR技术、改进摄像技术、增加替补球员名额等手段,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力求让比赛进球更多、对抗更激烈、观赏性更高。这种专注于核心产品的策略,使得世界杯在用户体验上不断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全球数十亿核心用户对足球和世界杯的喜爱程度。
除了模式上的差异,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定位也有所不同。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橄榄枝、和平鸽、圣火等象征和平与团结的元素紧密相连,倡导世界和平,格调高雅,堪称体育界的“爱马仕”,主要面向精英阶层。而足球则起源于草根,早期的足球运动甚至可以用椰子、柚子、动物膀胱等圆形物品作为替代品进行比赛。
因此世界杯天生就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更像是体育界的“淘宝”或“拼多多”。与奥运会秉持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理念不同,世界杯国家队之间的比赛充满激情,如同和平年代的民间战争,推崇各民族在规则范围内的合理对抗。球迷们热情高涨,各国球迷身着本国球衣,挥舞着国旗,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彼此较量。阿根廷球迷高喊梅西的名字,其他国家的球迷则会在他们面前模仿C罗的动作。世界杯不仅是足球的较量,更是民族情绪的展现。
接下来,我们谈谈钱的问题。顶级体育赛事的核心收入主要来自电视转播权、不同级别的赞助商、门票收入、IP周边开发,以及赛事对当地旅游、饮食、住宿等行业的带动。体育产业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谁更能激发观众的热情,让观众情绪高涨,谁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奥运会和世界杯不同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它们的赚钱能力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虽然奥运会也很精彩,但近几十年来,无论是线上流量、线下游客数量,还是商业价值开发,都被世界杯全面超越。在全球体育赛事品牌价值榜中,世界杯以高额品牌价值高居榜首,而奥运会的排名则相对靠后。
世界杯做的是大众生意、流量生意,追求人气和接地气,其主要消费群体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他们或不远万里来到现场助威、消费,或通过电视、酒吧、烤串店等场所观看比赛。而奥运会最大的买单方并非普通大众,它主要面向政府和企业,其最大的卖点在于所倡导的世界和平这一价值主张,显得十分高大上。因此奥运会一直是国家、城市和商业品牌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平台,能够赞助奥运会就代表着强大的实力。
实际上,无论是世界杯还是奥运会,都如同大型商业品牌,拥有成熟的运作体系,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东道主来承办赛事,以实现共赢。每一个东道主都会仔细权衡利弊,思考赛事的举办能带来多少新的流量、商机,甚至能否改变城市或国家的命运。然而,其中也存在风险,东道主需要承担基建、服务、安全等一系列成本风险,赞助商也面临着投入可能打水漂的风险,参赛队伍则要承受比赛失利的风险。
但与一些大型商业产业类似,最没有风险且每届赛事都稳赚不赔的,是赛事IP的拥有者——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世界杯能成为如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IP,是92年来一代代足球人不断积累和迭代的结果。对于那些希望通过世界杯、奥运会改变命运的国家、城市和个人而言,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想要不断积累和迭代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
总的来说,奥运会和世界杯虽然同为全球顶级体育赛事,但它们在发展模式、定位、受众以及商业化路径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奥运会以其高雅的格调和世界和平的理念,吸引了全球精英阶层的关注;而世界杯则凭借其草根出身和大众化的定位,成为了全球数十亿球迷的狂欢盛宴。两者的成功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的推动,但它们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影响力,仍将取决于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吸引观众、提升用户体验,并在商业化与体育精神之间找到平衡。
【文本来源@直男财经的视频内容】
来源:古书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