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复旦联合解剖30名脑梗死者,惊讶发现:患脑的人有这些共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2 18:15 5

摘要:脑梗死,又叫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部某个供血动脉被堵塞,导致该区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它就像一位悄无声息的杀手,往往等到人们发觉时,已是半边身子不能动弹、说话如同打哑谜。

脑梗死,又叫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部某个供血动脉被堵塞,导致该区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它就像一位悄无声息的杀手,往往等到人们发觉时,已是半边身子不能动弹、说话如同打哑谜。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人数约300万,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这意味着,每10秒钟就有一人被脑梗“圈住了命”。

令人揪心的是,脑梗死的高发年龄正逐渐“下移”,以往被视为“老年病”的它,如今已悄然潜入中青年群体,甚至不乏30岁出头的患者。

清华与复旦的联合研究团队对30名因脑梗死死亡的患者进行了系统解剖,结果令人震惊。他们发现,这些患者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年龄段和职业背景中,但身体内部却显示出多个惊人的相似点

血管“脏”得超出常人想象

几乎所有患者的大脑动脉都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多处斑块脱落,堵塞了关键血管。这些斑块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致命梗塞。

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是血管里的“水垢”,时间一长,不仅影响血液流动,还容易碎裂并随血流漂移,最终造成堵塞。这些“水垢”来自哪里?多数是日积月累的不良生活习惯。

心脏功能普遍异常

研究者意外发现,多数患者生前患有不同程度的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这让心脏像一个“漏水的泵”,打出的血液不均匀,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进入脑部,便可能造成致命梗塞。

炎症反应普遍存在

在多人的脑组织中,研究者还观察到慢性炎症反应的痕迹。这种炎症并非突发性,而是长期存在、隐匿进展的状态,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长期高糖高脂饮食有关。

脑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更像是一个多年的“阴谋”,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完成。以下几个方面,是研究中被反复提及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不声不响的“幕后黑手”

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内壁受损,形成微小裂口,身体为了“修补”裂口,会不断沉积脂质和钙质,最终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一旦脱落,便极易在血管中游走,造成堵塞。

高血压让血管变得像“老化的水管”,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更容易在血流冲击下发生意外。

血脂异常:血液变“油”,堵塞成“常态”

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血液,就像一锅放了太多油的汤,既腻又稠,流动缓慢,极易在血管弯曲处形成沉积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脑梗死常见于大脑动脉分叉口的原因

糖尿病:不只是吃糖那么简单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会损伤血管内皮,引发炎症反应,促进血栓形成。而且糖尿病常常伴随着高血脂、高血压,形成“三高合体”,让脑梗的风险成倍增加。

吸烟与酗酒:血管的慢性毒药

在解剖研究中,近一半患者有长期吸烟史,约三分之一有饮酒过量的经历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破坏内皮功能,而酒精则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心律失常。

脑梗的发作虽然迅猛,但它并非毫无征兆,只是很多人对这些信号视而不见,或者误以为只是劳累、上火。

头晕、走路不稳

这不是简单的“低血糖”,而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特别是早上起床时头晕,一定要警惕。

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如果某天突然发现手脚不太听使唤,或者拿筷子、写字不如以前灵巧,这很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信号

言语不清、吞咽困难

说话含糊,或者吃饭时经常被呛到,这些都可能是脑部运动中枢出现问题的表现。

“黄金3小时”原则是目前医学界广泛认可的,即脑梗发作后3小时内立即送医并进行溶栓治疗,能大大提高康复可能。

但现实中,很多人因为“拖一拖看看”、“以为只是头晕”,错失最佳时机。脑细胞一旦坏死,无法再生,后果往往是终身残疾

康复治疗包括语言训练、肢体运动训练、心理疏导等,需要长期坚持,尤其是在发病3个月内的“恢复黄金期”,康复效果最明显。

养好血管,从饮食开始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蔬果,如燕麦、苹果、胡萝卜;

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油腻、重口;

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保持血液“稀释”。

每天动一动,血管不“生锈”

研究表明,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太极拳,能有效改善血脂、血压水平。运动不一定要剧烈,但要坚持;哪怕是饭后散步、上下楼梯,也比久坐强。

保持情绪稳定,别让压力堵住血管

长期焦虑、抑郁、愤怒,都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骤升、心律紊乱。关键是要学会释放情绪,比如通过写日记、种花、冥想、听音乐等方式。

某公司高管,年仅45岁,平时应酬多、饮食不规律,抽烟喝酒成习。某天清晨起床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随后左侧肢体无力,送医检查后确诊为脑梗死。

虽经紧急溶栓治疗,仍留下语言不清的后遗症。医生表示,其实际上早就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病史,但一直未重视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健康从来不是“等出问题再处理”的事,而是日常就该警惕的“积累账户”

脑梗死的形成不是命中注定,而是每一个生活决定叠加的结果。吃什么、怎么动、心态如何,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其实每天都在为我们的血管“打分”

清华复旦联合研究揭示的那些共性,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不经意”——久坐、暴饮暴食、情绪压抑、不体检……但它们最后汇聚成灾,悄然拉响生命的警报。

如果你也曾有过头晕、麻木、说话不清的经历,请不要再“装没事”。健康的路,从改变开始。哪怕只是今天少吃一口油炸,也是在保护你的大脑!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

[2]王立祥, 刘建民, 等.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202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3): 201-215.

[3]李志刚, 陈静, 等. 中风病中医防治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0): 2345-2349.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栗子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