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冲上热搜!这门张文宏领衔的复旦课程,带你看清病毒感染

B站影视 2025-02-05 12:48 2

摘要:“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流感与普通感冒的本质区别。

原创 张校毓、赵天润 复旦大学

“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流感与普通感冒的本质区别。

大S徐熙媛因流感并发肺炎,在日本去世,随后流感、肺炎等话题也冲上热搜。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每年全球导致数百万人住院,数十万人死亡,其病死率约为0.1%~0.5%,认识、防控流感不能掉以轻心。

在复旦大学,就有这样一门课程——“传染病学”,联合感染学科领域的专家,以病人为中心,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相关内容,讲述经典传染病的故事。不久前,课程在张文宏教授领衔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

在可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站在讲台旁,身着灰色西装、戴着细框眼镜,每每讲到关键点时,总是辅以动作。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什么是阿米巴病?”“食物中毒和感染性腹泻的区别是什么?”课堂上的他,时时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

指针回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创建于 1955 年,创始人为蜚声中外的感染病学家戴自英教授,经过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学科已经连续14年在全国专科声誉排行榜中位居第一。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张文宏团队对新教学模式抱以乐于实践的态度。

考虑到线下课程的有限性,“传染病学”采用了“线上线下”并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学生将线上课程作为自学材料,与线下授课相结合。

在张文宏看来,线上课程是线下课程的补充,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替代后者。线下课程因课时有限,并不能非常完整的展现整个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全貌,而线上课程的出现能够提供充分的时间对课程进行抽丝剥茧的阐述,通过不断更新扩充,使内容更为丰满,从而实现“更好的课前教育”、“更好的课堂教育”以及“更好的课程传播”。

课程MOOC设计的特色主要在于“短时长”和“引入案例”。课程以传染病学基本思想为主线,按照病原体类别为划分为五大板块,兼顾经典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通过15分钟左右每节课的短视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相关内容,围绕完整的传染病学诊疗思维展开。

这既能便于观众或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也能通过一些案例的讲解,来引起大家的重视。对此,张文宏坦言:“线上课程会给大家更加宏观的背景,包括与它相关学科的联系,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出来。”

不同于线上课程,线下教室里往往坐满了学生,大家或翻阅着《感染病学》教材、或采用电子设备记录笔记,跟随着讲台上老师的节奏徜徉在传染病学知识的海洋。

在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华山班孙浩桓同学看来,“传染病学”是一门非常综合性的课程,“比如说我们之前学过有关新冠肺炎的一些知识,包括王新宇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等,是平时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卫生问题。”

短而有趣,掀起学习热潮

“传染病学”先后于2015年度获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16年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全英文课程获2019年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课程示范性课程。2020年教学团队完成了《感染病学》教材及其配套习题(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写和出版。自2019年12月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并向全社会开放以来,共开课6次,累计在线选课人数近15万人次。2022年,团队打造的《“理论与临床结合,线上与线下并进”的传染病教学体系建设》又荣获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该奖项是目前上海教育领域教学奖励的最高奖项之一。

团队最初受到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现阶段中国优质教育资源不够的考量,期望通过大规模的线上教育,给予更多人学习该课程的机会。在这一背景下,张文宏和团队成员全面推动“传染病学”线上课程的搭建。

慕课宣传页

为了使课堂内容更为丰满,团队组织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儿科医院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20余位该领域深耕多年的权威授课老师共同建设。

教学团队在提出想法后,便开始定内容、定团队,在课程上围绕“时长短”和“内容有趣”两大要求在原有授课内容上进行更新与改进。为了高效推进课程录制环节,课程秘书阮巧玲通过时间表统计的方式,协调团队成员选择各自空余的时间段前往摄影棚进行课程录制。

在录制阶段,令王新宇印象深刻的是课程录制环节所需把握好的“镜头感”:一是囿于时长因素,不可太啰嗦;二是对着镜头本身和对着真实的人在感觉层面并不相同,“真实的学生可以有交流和正面反馈,但盯着镜头的时候不能乱走,否则镜头会飘”。

事实上,在把握好“镜头感”之外,比较成熟的文字稿、反复试过的语速、PPT文字和图片的较好配合程度也是教学团队准备的关键。在同制作方合作完成录制与PPT整合后,课程秘书组织科室青年医生一齐审核字幕、出版英文字幕,最后由讲课人进行再度审核,以确保知识的准确性。

“慕课里所体现出来的传染病知识,是一个非常精确、科学的授课方法,所以有时候看上去不一定像科普那么通俗易懂、有趣,而慕课具有“银幕”之意,大家通过“银幕”来看,能够很好实现大规模传播知识。”张文宏说。

课程上线后,前3学期选课学生分别来自于300余所高校,选课人数超过100人的有39所学校,其中有10所学校选课人数超过了1000人,包括很多非医学专业的学校。校外引用该课程开设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高校共计16所,选课人数超1.6万人。

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院侯之琳认为,线上课程给自己带来的最主要帮助便是查漏补缺,“线下课因为时间有限不能非常细节和非常系统地进行讲述,在看线上课的时候会对它的框架更加明确一些,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更加地细节。”

随着课程被学生广泛认可,课程应邀在中国大学MOOC国际平台上线,打造了全英文课件和英文字幕的线上课程。

避免填鸭,努力翻转课堂

“这门课开得很及时,对我们这种非专业又感兴趣的学生很有帮助。”

”能对我在现实生活中上课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老师上课的内容节奏和方法都很适合我,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点!”

“老师讲得非常好,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传染病产生、传播的知识,也简单地了解了该怎么防护传染病。再一次感谢老师”.......

自2019年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以来,收到热烈反响。教学团队也一直在关心大家对于课程的留言与评价。其中既有校内学生对老师授课方法的肯定,也有非校内学生学生对于课程的感谢,也有社会学习者对于课程能够拓展其知识体系的感慨等等。

未来,张文宏团队希望可以持续探索教学改革。“其实本科课程只是我们在传染病教学和科普链条的一环,再往下可能是做大众科普,再往上就是各级不同的学生,它的课程和重点都需要我们去匹配、去设置。”王新宇对此补充道。

事实上,该线上课程也为将来实现“翻转课堂”提供基础。在张文宏看来,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把线上课程用作做线下翻转课堂的一个设计,学生的学习会更加高效。翻转课堂通过课前学生预习听课,课中老师借助实际的案例或提出要点再进行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知识体系。“这样都做好后,学生就会知道这门课的知识点在哪里,在临床是怎么应用的,未来如果再通过看慕课去复习,他对这个疾病就会很清楚。”

谈及未来的教学改革,张文宏希望无论是一流课程还是翻转课堂,都能够真正地做起来,“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而不是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我们也期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教学方面多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和教育教学的探索”。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张校毓、赵天润

摄 影

陈治佑

责 编

编 辑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